【来源:福州日报】
她是闽江河口湿地守护者,它是网红黑脸琵鹭
准博士生和y74的不了情
黑脸琵鹭y74(左一)在觅食。(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y74,是一只拥有超高人气的黑脸琵鹭。它在韩国出生,在中国福州长大,偶尔会回一趟老家,多数时间生活在闽江河口湿地,是湿地科研监测人员郭萍萍的重点关注对象。
就像追剧一般,近两三年,y74的存在掀起极大的关注热潮,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鸟友们的心,“今年y74还在吗?”“在哪能拍到?”
作为y74的“野生经纪人”,郭萍萍在鸟友们的声声追问中,开始通过微信群或公众号,及时向广大“粉丝们”报备y74的近况。
今年是y74定居闽江河口湿地的第4年,在郭萍萍的视角下,y74喜欢在退养还湿区发呆,在梅花水道觅食,春去秋来间,一点点地从羸弱稚嫩到羽翼丰满,“现在‘小y’已经刷新了保护区史上有明确记录黑脸琵鹭的最长定居时间。”郭萍萍骄傲地说。
郭萍萍(右一)和观鸟爱好者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y74在不断长大,郭萍萍同样成长迅速。
“记得刚来湿地的时候,我甚至连麻雀都不认识。”郭萍萍研究生时期的方向为环境生态学,和鸟类打交道的次数较少,到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后,因科研监测需要,她开始深度参与保护区全域鸟类调查,经常带着双筒望远镜和鸟友们上滩调查。
肩上扛着望远镜,胸前挂着相机,郭萍萍的身影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浅滩、芦苇荡中,哪怕风大雨急,她仍然保持专注的态度,还时不时向身边资深鸟友请教。
身为科研人员,面对每一只过境的小鸟,郭萍萍的思考往往更为深入——它从哪来?偏好怎么样的生境?不同时期的行为有什么不同?以及闽江河口湿地能否真正成为一种鸟类种群的留居地?
多年下来,郭萍萍不仅成了经验老到的观鸟人,更是那个为鸟儿打造“筑梦空间”的参与者。
“湿地科研监测,讲究的是长期性与连续性。”郭萍萍介绍,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过程是缓慢的,需要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监测,记录下土壤、植被、水文水质、鸟类等各类数据,为湿地治理打牢基础。“包括生态鸟岛建设、互花米草除治,都需要此前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提供支持。”
硕士毕业以来,十载春秋,郭萍萍见证了湿地的点滴变化,除生态日渐向好外,她深刻感受到,湿地科研水平也得到逐步提升。
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以院士工作站、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站、福州滨海湿地生态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团队为技术支撑,搭建了湿地科研监测平台,并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海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项横向科研课题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成为国家地理学、生态学人才培养创新实习的重要平台。
重视人才培育,服务湿地科研,是保护区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计划。在管理处领导和同事的鼓励和支持下,今年,郭萍萍将近年来实践参与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一番梳理,正式递交给福建农林大学,成为读博申请的“敲门砖”,并最终获得通过。正是湿地与高校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让郭萍萍成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自主培育的第一位“准博士生”。
郭萍萍说,她是幸运的,碰上一家好单位,一支好团队,能一起推动和见证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与发展盛景,获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与支持的目光,成为她极大的成长动力。
“现在生态保护领域普遍认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她看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一定会有所馈赠。“要给自然一点时间,也给我们一点时间,相互陪伴成长,一同进步。”(记者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