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论坛举行。
两大报告发布,以精准的数据、客观的评析、动态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全面反映了电影艺术和产业发展动向上的良好态势,报告如何指引电影人的工作方向?中国电影创作有哪些新特点、新挑战及新要求?成都电影发展有着怎样的特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主编之一陆绍阳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行业
中国电影呈现五大趋势
论坛开场,陆绍阳以“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为主题带来分享。陆绍阳谈到,中国电影创作正展现出多个鲜明的趋势。近年来,现实题材与网络电影持续成为创作热点,深入生活,反映时代脉搏。同时,我国类型电影日益丰富,也为电影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
从技术上来说,科技助力电影创作,不仅提升了制作水平,更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长足进步,其中,《八佰》全片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开创性地提升了画面的沉浸感与视觉质感,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在《长津湖》及《金刚川》等重量级作品中,数字合成与虚拟拍摄技术的运用已逼近国际一流水准,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卓越成就。《流浪地球》系列,更是展现了对未来的展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另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创作也打破了传统框架,人物鲜活,贴近生活,赢得了观众的共鸣,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中小成本电影。
同时,中国电影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中重新绽放,艺术质量显著提升。研究表明,近年来高票房电影的网络评分较十年前有了显著提升,这反映了中国电影对高质量追求的积极回应。
关键词:观众
面向年轻人并非简单迎合“短视频潮流”
提到新要求,陆绍阳总结了三点: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根本指引;描绘时代恢弘画卷,为创作者指明了方向;传递真善、弘扬主流价值的电影即为主旋律,为电影价值判断提供了依据。
面对挑战,中国电影创作也需勇往直前。“首先是ai技术的冲击,它提高了制作效率,但也引发了关于工具与主体、过去与未来的讨论。”然而,在陆绍阳看来,艺术家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是ai无法替代的。其次,信息传播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审美趣味更迭周期缩短,电影创作需找到长周期与短周期之间的平衡,聚焦于人类永恒的主题。最后,消费群体年龄结构的变化要求电影创作者更加了解年轻观众,陆绍阳认为,实际上年轻人是很能为优秀作品坐下来、静下心的,电影人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以高质量的作品吸引年轻人,而非简单迎合“短视频”等潮流。
关键词:题材
成都题材能够和年轻人同频共振
《我的姐姐》展现成都温情脉脉的城市风貌、《好雨时节》中成都的古韵今风尽收眼底、《前任》系列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现代与活力……近年来众多以成都为背景或题材的电影作品不仅展现了成都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还通过不同的故事和角度传达了成都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核。
“成都在中国电影创作上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像苗月导演的《我爱敦煌》等新片,我觉得都是很亮眼的,”陆绍阳在采访中说道,“这类题材是会和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我也希望我们的银幕上会有更多呈现成都人生活、成都人精神面貌的电影。”
陆绍阳表示,自己来成都已经无数次,“我特别喜欢成都,因为成都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是一个年轻人生活的天堂,我们电影是要面向年轻人的,所以如果我们的银幕、摄影师真正表达出年轻人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我想这部电影一定会很受欢迎。所以成都这座年轻的城市也是电影的天堂。”
据了解,接下来,中国电影投融资大会也将有望在成都落地,以集聚更多全国性的资源和优质的项目,让更多优秀电影作品在成都落地开花。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卢星宇 摄影 朱大勇 詹妮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钟婧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