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过春天》, 看青春期女性形象的塑造

电影快讯 1179℃
从电影《过春天》, 看青春期女性形象的塑造 - 陆剧吧

在青春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话语建构一直是重要命题。在青春期里,随着生理的变化,女性心理也发生强烈的变化。反观近几年热映的国产青春片,女性形象的话语建构较为单一,多为“差生女”以及“乖乖女”的简单二元对立,人物形象呈扁平化特征。电影《过春天》导演白雪,以其自身敏锐的女性视角,同是聚焦青春期女性成长内核,却不落俗套,贴近生活,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勾勒情感,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电影《过春天》, 看青春期女性形象的塑造 - 陆剧吧

首先:友谊与“爱情”的矛盾探索。在影片的整体叙事中,主角佩佩与闺蜜JO的友谊贯穿全片。其中两个女孩在天台上憧憬着在日本旅行的计划,精巧的人物细节行为和对白设计,随意摇摆的白色校服与学生裙,明亮的日光与温暖的风,导演通过镜头语言让观众感受到了花季少女的梦。影片前半段出现的二人在床上聊天、嬉戏,JO带着佩佩在游轮上狂欢的桥段,导演多用手持镜头与身体的局部特写,体现出少女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对刺激体验的蠢蠢欲动。

从电影《过春天》, 看青春期女性形象的塑造 - 陆剧吧

在青春期女性的话语建构中,男性角色作为另一性别主体,对女性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欲望的表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异性的情感互动,也是女性建立起自我话语的一个重要过程。佩佩与JO的男友阿豪,由于“水客”身份而不断靠近,其中在“绑手机”那段戏中,两人在封闭的房间里,阿豪在佩佩身上绑手机,半掀开的衣服与裙底、红色昏暗的灯光、逼仄的环境、密集的汗珠、急促而刻意放大的呼吸声,均营造了一个极为暧昧的行动空间,但始终没有直白的情绪表达,更无牵手、亲吻等行为。

与国内较为常见的“呼喊式”青春片不同,导演白雪通过隐喻式的内涵表达,将“绑手机”这一行为与青春期的性幻想巧妙结合,将人物内心暗涌的悸动与行为上的含蓄隐忍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中,佩佩的闺蜜JO的自我表达也较为完整,由于自身家庭的矛盾,加之佩佩与阿豪的密切关系,使其对世界充满了怀疑与愤怒,并直接导致了与佩佩友谊的破裂。出于自我认知、观念塑造等多重因素,青春期女性对“友谊”与“爱情”的认知一直处在探索阶段,矛盾的爆发也较为集中。

其次,青春期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电影中由于母亲对佩佩冷漠的抚养态度,对其内心感受的冷漠与忽视,以及自身情感的缺失引发的各种失职行为,如终日打麻将、酗酒等,导致母女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在关键情节中,也体现出母女关系的隐性和解,此种和解,小编理解为亲生血缘的不可替代性,即强大的母系根源力量,以及母女俩内在均对亲密共生关系的渴望。

电影中,体现母女关系和解的情节有以下五处:母亲喝醉后躺在佩佩的怀里睡觉,佩佩轻抚母亲的头发;母亲想和佩佩搬去西班牙;与闺蜜JO发生冲突时,听到JO对自己母亲的辱骂后,佩佩奋力还击;母亲被男人欺骗,佩佩为母亲出头,但母亲害怕佩佩受到伤害将其拦住;影片结尾带母亲到山上俯瞰香港。

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在母女关系中,佩佩多数时间都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母亲反而是显得较为“不懂事”而需要照顾的一方。在佩佩与母亲的关系中,显然双方地位与角色认知是不对位的,由于自己人生轨迹的非常规性,母亲始终无法为佩佩提供健康的家庭成长空间,导致母爱缺失,这也是母女关系悲剧性的根源所在。此种悲剧也直接导致了佩佩的自卑心理,从而通过做“水客”赚钱而得到自我认同。

结语:无论是题材选择的独到性与深刻性,还是画面拍摄的精致与考究,电影《过春天》都可谓是国产青春片转型的成功范例。它打破了以往青春片多数选择的校园、家庭空间,不再刻意煽情、故作疼痛,而是立足当下社会问题,关注人物内心世界,探寻人物与周身环境的共生关系,真正做到了不落窠臼,完成了当前国产青春片的语境突破。作为现实主义题材,本着剧情真实性原则,运用精巧恰当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可感可思的青春片。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