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徐。
居民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了。
最近有两个数据特别让人揪心,一个是我国居民储蓄增加了7.82万亿,另一个是社会消费增速下降到3.9%。
预测4月份这个数据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也代表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进一步下降,有点钱就存起来。
放到现实中,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刘畊宏在抖音直播跳操的大火和李佳琦直播带货的冷漠形成对比。
越来越多人热衷于这种不需要花钱的项目了。
究其根本也很简单,疫情到了第三年,随着连锁效应的滞后的凸显,大家开始感受到经济的下行。
没钱,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困局。
另外一边,香港政府发钱的新闻刷爆内地社交平台。
港府这次总共发了三批钱,包括给保洁员等在日常工作面对高暴露风险的特定人群补贴,每人每月2000,发5个月;给普通市民发价值10000港币的消费券;通过雇主给雇员又是一笔。
发钱之后,香港的确有从疫情的困境中走出来,在宣布解封的当天,整个香港人山人海。
两者对比之下,呼吁给内地居民发钱的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不少文章标题都是“再不发钱就来不及了”。
那么,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发钱的地步了吗?政府真的会发钱吗?发钱有没有意义呢?
今天,想跟大家聊下这个话题。
1、大家真的没钱了。
疫情三年,老徐最大的感触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开了。
拿我所在广州来讲,天价豪宅不断刷新新高,一套动辄千万的新盘,已经抢手到需要全款才有机会抢到。
另外一边,郊区乃至刚需房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疫情让很多人的收入受到影响。
不敢负债成为了普通人的基调。
赚钱,也越来越难。
老徐周围不少朋友创业,几乎都是哀鸿遍野,有个朋友,公司从疫情开始的上百人,经过这三年折腾后已经缩减到不到10人。
几乎在倒闭的边缘徘徊。
问他有没有想再博一把的想法,得到的回答是他怕了,这三年把前面几年赚的钱差不多亏光。
创业不易,就业也是。
前几天看到个帖子,有个女孩子说半年面试了22家公司还是没能找到工作,感慨就业之难。
底下评论区最多的言论是,“才22家”,不少人表示自己面试更多更久,依旧没有找到工作。
形势,比以往都困难。
像考研考公热的出现,本质就是大众求稳的心态占据上风。
而求稳,也是就业难的另外一面。
这还不包括一些被疫情打击比较重的旅游、餐饮行业,几乎是夹缝中生存,像我们公司楼下的餐饮店,这三年几乎换了一轮。
管中窥豹,其他地方又能好到哪里呢?真的有那么多人不受影响吗?
当然啦,以上这些不会出现在官方的统计数据中。
2、发钱,能改变这一切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发钱的意义并不是在于让居民存款变多,这种发钱是没有意义的。
在经济学上,定义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出口。
其中,消费是领头羊。
所以我们会看到香港也是通过发现金消费券的形势,而不是直接打钱进入香港人的户口。
世界上的确有个国家通过给居民打钱来熬过疫情,那就是美国。
但这不具备可复制性。
因为老美脸皮够厚,他印钱给美国人是通过拉全世界买单的方式,而美元霸权的地位又决定了他有这个实力敢这样厚脸皮。
即使如此,老美现在国内的通胀已经高到令人担忧,美联储为什么要不断加息,本质上就是通胀压力实在太大了。
不然,他们干嘛无缘无故冒着美股崩盘的危险去加息。
中国当然也可以效仿。
我们也可以印出大量人民币给大家发钱,让居民可以安安稳稳渡过疫情。
画面很美,但实操可能有点难。
比如,即使现在我们都没有印钱,可因为经济受到影响,这几天人民币已经疯狂贬值,暴跌超过2000点。
外汇压力,不断增大。
还有其他方面因素,像开头我所讲中国人太爱储蓄了,经济不行反而是存款变多,这也是中国人最大的特征。
直接发钱最后基本不会流入市场,只会进入银行。
那发钱最终的效果等于没发,只是加速了货币贬值,后者引发的灾难可能比疫情还要严重。
甚至,还会拉大贫富差距。
有钱人之所以有钱,并不是因为其持有的现金流大,而是资产。
发钱后,大部分钱即使有消费,也最终被有钱的资本家赚走,进而会让房价、物价等不断上涨,他们本身持有的房产也不断增值。
这会陷入有钱人更有钱,而没钱人反而更没钱的两极反转。
综合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币的地位跟美元暂时并没有什么可比性的残酷现实。
发钱,不一定就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3、国家有在努力,但效果...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觉得那么难,国家智库那群人没有想到办法吗?
其实,有的。
这阵子看到最多的消息就是降准,而且不是一次两次。
字面意思就是把央行的储备金多拿出来一点,再通过降息的方式让更多人去贷款,以这种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但现实情况是,经济都不好了,企业哪里还敢贷款?
于是,就变成了盘活“经营贷”跑向楼市去,这阵子我接到好多电话,都是问我要不要贷款,利息基本都比房贷低。
一问,全是经营贷。
再打听,已经不少人用这个跑去楼市,继续新一轮的炒楼。
似乎,我们的经济永远只能靠房地产。
无语,也无奈。
从近期各地不断松绑的楼市政策看,这个“夜壶经济”应该是又要重启了,只是可怜了大部分年轻人,他们以后买房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眼下能渡过,的确更重要。
唯有希望各地地方能稍微节制一点,特殊时期的确没啥办法,但也不能过度消耗未来。
4、不发钱,也不能没有任何措施
既然真金白银发现金的可行性不高,那像香港那么发现金消费券呢?
技术上,我们有类似拼多多、淘宝、京东等成熟的电商平台,想要实现专人专用消费券完全可以做到。
即使到了偏远农村,我们也有物流直达,驻村干部指导村民等方式去实现消费。
通胀上,这比发钱所带来的后果小很多。
貌似,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事实上,已经有城市在测试了。
近期,北京开始有疫情,于是朝阳区出了个政策,在辖区内的服务型企业只要受疫情影响的都给发钱。
员工每人每天100元,补贴21天;企业是直接赔钱,最高10万。
此前,深圳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这几天又继续出台了重要举措,将从近日起通过美团、京东平台向深圳消费者陆续发放5亿元消费券。
方式更多是满减。
效果如何不知道,但在深圳这种消费力强的一线城市来说,作用还是有的。
而据老徐所知,前阵子“封城”阶段,很多居住在城中村收入较低的人,都领取到了来自深圳政府直接的现金补贴。
钱不多,但主要是有。
这些都是北京、深圳在疫情下的测试,比起动不动就通过用房地产来拉动,我觉得这才是大部分人想要看到局面。
类似的尝试,会扩大吗?我不知道。
但老徐认为的是,官方层面的确要继续探索类似的举措了。
疫情三年,大部分人都已经苦不堪言,直接打钱后果太严重,但也该要有其他措施跟上了。
发能花的钱,比什么口号都实在。
至于是现金还是消费券还是其他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举措,让大家看到希望。
中国人民向来埋头苦干,不喜欢向国家索取,但疫情当下困难的人太多了,大家最需要的已经不是口号,也不是专家说的可以出租自己家房子,下班开个滴滴,而是实打实的刺激来振奋信心。
股市常说“信心比黄金更宝贵”,经济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