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编年史》是有史以来最“真实”的超能科幻片?

电影快讯 1341℃
为什么说《编年史》是有史以来最“真实”的超能科幻片? - 陆剧吧

这部电影拉高了我对伪纪录片的期望上限

《编年史》是2012年于美国上映的一部超能题材科幻片。

剧情上讲述了三个年轻人机缘巧合下意外获得浮空飞行、念力摄物的超能力,小伙子们起先玩得很嗨皮,但最终却因过分滥用超能而暴走失控,引发一系列灾难的故事。

历年来,超能者电影层出不穷,但从未有过哪部电影能像《编年史》这样,给人如此酣畅淋漓的“真实感”。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该片采用了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性质上本就侧重于写实,且在屏蔽了灯光、BGM等干扰后,对于真实感的营造就更加如虎添翼。

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伪纪录片都可以对标于“粗制滥造”,毕竟摇摇晃晃的镜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剧情支撑,则很容易引发观感不适。

但在继《墓地邂逅》、《科洛弗档案》之后,这部《编年史》再次拉高了我对伪纪录片今后发展期望的上限。

尽管渣一样的画质尽显粗糙,却也正因如此,才让科幻的画面更显真实。

超人会飞,钢铁侠也会飞,很多电影里的异能者都会飞,但从来没有哪部电影,能像《编年史》中的“高空飞行”镜头这样,给我带来如此震撼的冲击。

那种冲击不是作用在视觉层面,而是直达心底。

曾几何时,我也曾一度幻想过,有朝一日,自己是否也能像飞鸟一样自由地翱游天际?

如果真有超能者,他不会成天想着拯救世界

除了拍摄手法,《编年史》中关于超能者的设定,也能体现出“真实性”。

真实到什么程度呢?真实到会让你觉得,假如现实中真有超能者,大概也就和电影里所描述的这样差不多了。

近年来,超能力题材电影票房效应走强,同题材下论资排辈,《X战警》系列当无冕称王,作为商业电影,将该系列称为经典并不过分。

但也不可否认,为了营造出场面更宏大的视觉效果,为了一味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而过分夸张地强行“撑大”世界观,《X战警》最新的续集中已经出现了“设定崩坏”这样的硬伤。

尽管科幻类电影,观众对于剧情的合理性期望普遍“不高”,但总归还是有个下限的。

而设定崩坏的意思就是,剧情设定的合理性刷新下限了。

这不是个例。

从营救小乡镇,到保卫大城市,从罩着全人类,到抗击外星人,从飞越银河系,到解放全宇宙……

现在很多电影,为了方便拍续集,不遗余力地把“地图”往大了展开,总是刻意强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主旋律。

《编年史》却不同,格局不大,人员不多,找不到FBI警告,感受不到末日危机,全片都是用异能为自己取乐谋利,完全没有其他电影那样高大上的追求。

利用超能力来寻求乐趣,为自己提供便利,这才是正常人获得超能力后最真实的表现。

如此一来,真实感自然就油然而生。

在电影中,小伙子们得到超能力后,第一反应是不敢置信:这是真的?

于是大家相约来到个偏僻无人的地方,跃跃欲试地做起“棒球实验”——结果实验证明,超能力不仅是真的,而且还挺好玩。

为什么说《编年史》是有史以来最“真实”的超能科幻片? - 陆剧吧

回到家,又关起门来兴致勃勃地玩积木,当然了,肯定不是用手。

来到超市,捉弄小朋友,看小女孩被吓得到处乱窜,几个坏家伙恶意满满地笑出了声。

随着剧情的发展,可以看到,经过一定的锻炼,几人的超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起初还只是移动轻便的物体,后来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举起汽车。

但最炫酷的,当然还是念力飞行。

整部电影中,主角们非但没想过要拯救世界,而且暴走失控的安德鲁,后期还壮着胆子去抢了个便利店……

再强的超能力,也敌不过现实

《编年史》这部电影在剧情上,并未着力塑造深层次的思想内核。

但如果非要解读出些什么,那么可以从三个主角的性格上入手。

麦特象征了规则的建立与守护者,活泼健谈,精于世故,善于把控风险。

安德鲁象征着规则的叛逆与破坏者,长期遭受压迫的自闭者,空有思想力,却缺乏行动力,但这种人往往最容易彻底地放飞自我,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爆发出无法想象的巨大破坏力。

史蒂夫是中庸的浪漫主义者,大的方向上懂得该如何取舍,但细节上却总是作死地冒险。

在影片最后,安德鲁和史蒂夫,都不幸死于非命。

这部电影或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即便有朝一日真的拥有了超能力,也仍旧要遵守规则,因为世界依靠规则而运转,没有规则,就意味着失控。

而失控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编年史》这部电影,采用伪纪录片形式拍摄,不追求视觉特效,也不追求爆表的战斗力,虽然不高大上,但是接地气,不玩什么“假大空”,就是贴近生活。

这便是“有史以来最真实超能科幻片”的由来。

为什么说《编年史》是有史以来最“真实”的超能科幻片? - 陆剧吧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