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两部作品分别是1930年的一部电影和1979年的一部电视版本,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电影技术和背景,同时也致力于捕捉战争的可怕真相。2022年改编版本的编剧兼导演爱德华·贝尔格的最新解读与之前的故事大致相同,但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从原素材中删除了许多叙事线索,同时引入了一些重要的其他线索。这些增加的内容使这部作品不再幻想,即仅仅意识到战争中的恐怖会对防止战争产生很大影响。尽管影片充满了愤世嫉俗的意味,但它在这种重新想象的方式中发现了残酷的真相,在其背后酝酿的平静愤怒中令人耳目一新。
所谓的“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人们几乎没有意识到,对这种冲突的非人道性的描述,甚至对推动这种冲突的堕落有所影响。这部电影与反战艺术遗产进行了“对话”,但并没有那么迷恋于战争的真实面目的可见性会以某种方式阻止战争的发生。它所描绘的危机并非源于信息的缺乏,因为那些从安全舒适的塔楼向下看的人对真实发生的事情有着丰富的情报,但这是一种民族主义助长的残酷行为。
电影仍然遵循小说的中心人物保罗·鲍曼(费利克斯·卡米勒 饰),他和其他年轻的新兵被扔进了前线的混乱之中,爆炸声和枪炮声不绝于耳,我们看到数百万人将在持续多年的战斗中丧生。影片剥去了所有的训练和小说开头的一丝秩序,让故事完全沉浸在混乱之中,有些人为了生存被逼疯了,而有些人则深陷自我。只有当导演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平静时,我们才能得到喘息,仿佛我们看到了如果战争没有发生会是什么样子。这些宁静的时刻是短暂的,但它们与地狱般的战争暴力对比变得格外尖锐。这种破坏被定位为不自然的,是对被吞噬的周围世界的侮辱。
即使远离前线,战斗的回声也永远无法完全逃脱。这里的人知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什么,也知道当他们被送回这个人间地狱的深处时,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在书中和过去的电影中,这样的冲突源于对身处其中有多可怕缺乏更广泛的理解,而这部作品则更进一步。从保罗为什么没有得到回去见家人的许可开始,这是与原著相比最显著的变化,也表明了这部电影感兴趣的内容发生了转变。具体来说,我们看到军队和政府领导层的高层人物坦率地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情。所有这些角色在小说中都没有出现,而他们在整部电影中的关键位置充分说明了导演爱德华·贝尔格想要表达的意思。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有能力制止暴力和悲剧的人,他们拖延的每一天都使数以千计的人丧生。
唯一关心这个的角色是丹尼尔·布鲁赫饰演的马蒂亚斯·埃尔兹伯,也是一个历史上确实存在的新角色,他拼命地想要停止战争,以阻止无休止的死亡。然而,他是一个局外人,这让人们更加关注他周围的所有人是多么冷静和冷漠。尽管他试图改变冲突的轨迹,但他的和平请求对于那些深知自己会死的数百万人来说,来得太迟了。保罗是代表人物,但有无数像他一样的人被抛弃了,好像他们什么都不是,就连他穿的制服也来自于一个在他之前被杀的人,并被丢弃了他的名牌。
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将军,他享受着奢华的大餐,而手下的人却死在烂泥里。这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元素,我们看到那些掌权者在安全地享用大餐,然后切换到排队的人在沉默地等待,然后被送上屠宰场。这是一种愤怒,在小说中,当男人们讨论他们之间的冲突时,这种愤怒在这里达到了一个突破点。虽然普通民众可能不知道被宣传歪曲的战争的全面范围,也没有力量单独阻止战争,但当权者绝对知道。每一个让士兵翻越城墙冲锋并最终将他们撕成碎片的命令,都是由那些明白后果的人做出的选择。
影片中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在影片中间的一个延伸片段被证明是特别可怕的,代表了做出决定的人所熟知的现实。他们这样做完全清楚将会发生什么以及将会造成的损失,没有任何理由和任何借口为这些决定辩解,因为他们把人送进绞肉机一次又一次。这场战争的“真实面目”是他们一直死死盯着,并派人去死。
那么反战电影或这类艺术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是为了照亮真相,把实际发生的事情公之于众,让我们明白不再这样做吗?这种理想主义的前提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战争发生的唯一原因是缺乏对其人力成本的认识。最新上映的《西线无战事》揭示了这不仅是不真实的,而且大多数有能力毁灭无数生命的人都是毫不犹豫地这么做的。试图从那些一无所有的人那里获得同情是徒劳的,结果总是一样。影片有意避免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美化这样的冲突,它也明白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保罗的结局再次从小说中扩展出来,与之前的任何改编都有很大的不同,使这一点更加明显。影片呈现出一种更悲观的诗意,因为无论新老版本《西线无战事》如何坚定不移,都没有改变战争机器的齿轮将永远随着权力的操作杠杆而转动的基本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