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张国立在央视《走在回家的路上》栏目中,提到了自己在1988年,赴南极修建中山站时的故事。
这件往事张国立很少提及,但2019年左右,在曾经随行的队友和一些媒体的传播下,这件事很快在网上流传开来。
面对铺天盖地地赞誉,张国立并没有骄傲,他借着央视这档节目,一笔带过了自己的功劳,并表示,各位网友是将集体的功劳算在他一个人的头上了。
集体一等功、个人二等功,张国立说得轻描淡写,但只有真正了解这段故事的人,才知道张国立和科考队员们当是初冒了多大的险、吃了多少的苦头。
张国立
张国立能加入南极科考队,全凭他多才多艺。他除了是话剧、影视剧演员,还有很不错的摄像技术。
1988年,我国要在南极建立第二个科考站“中山站”,四川电视台准备趁此机会随科考队到南极,拍一部我国建立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纪录片。
由于到南极的人数受到很大限制,《长城向南延伸》剧组必须尽量精简,会演戏又会摄像的张国立,就受剧组邀请担任演员和副摄影。
到南极有很大风险,也有很大诱惑,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张国立,肯定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而且拍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的影片,参加我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的建设,还让张国立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张国立和剧组成员在南极
1998年11月,我国南极科考队从青岛出发,乘船向南极挺进。十一月出发,是为了赶南极的暖季。
在极寒的南极,适合施工的时间,仅有每年的一月份。
穿过赤道抵达澳大利亚,科考队在澳大利亚停船补给,在此期间,张国立遇到了一件让他愤怒的事情。
二十一世纪中国入关以后,大量国人涌向世界,到澳大利亚留学、商务、移民、旅游的华人,在澳大利亚大城市的街上随处可见。
而在张国立去南极的那个年代,有出国机会的国人很少,张国立走在澳大利亚街上,总是被当成日本人。
张国立心里不舒服,干脆自己制作文化衫,用笔在T恤上用英文写下“中国,北京”。
年轻时的张国立
从澳大利亚出发抵达南极海域,迎接科考队的就是无休止的大浪,航行在“魔鬼西风带”,一路海浪高达九米,很多队员晕船,每天要吐十多次,胃液都反复被呕出来。
还好张国立不晕船,不过后来他回忆说,晕船的人上岸就可以解脱,像他这样不晕船的人,上岸却会“晕地”,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很久才适应过来。
而且在剧烈摇晃的船上想睡个好觉根本不可能,张国立不晕船,在海上照样备受折磨。
驶离西风带进入南极圈,饱受颠簸之苦就变成了小儿科,四处漂流的冰山,才是科考队的大敌。
到南极的科考船被浮冰困在海上的事例屡见不鲜,要是遭遇冰崩,科考船还有覆灭的危险,张国立他们在海上就遇到了一次冰崩。
张国立在南极
如果把雪崩比作地毯式炮击,那冰崩就如同核爆。冰崩是指海面上冰架或者巨大冰山的断裂现象,随着气候变暖,两极冰崩的频率越来越高。
张国立到南极可以说“不虚此行”,包括冰崩在内的很多惊险场面都让他体验到了。
南极一带的海况极其复杂,十级以上的大风,十几米高的狂浪在南极一带的海域司空见惯。
横冲直撞的浮冰,可以撞毁轮船,或者让轮船进退不得。海下隐藏着冰山,在南极很容易看到,不小心撞上海面下的冰山,后果很可能是船毁人亡。
张国立他们的船,刚到南极圈就遇到一座冰峰突然从海面冒出来,差一点船就撞了上去,沉船事故和张国立他们擦肩而过。
躲过了“冰山一角”,两天过后,无边无际的冰山向科考队的两条船漂浮而来,这些冰山不断挤压船体,科考队顿时陷入危险境地。
五天过后,“极地号”被冰山蹭开一个洞,幸好“极地号”是双层外壳的抗冰船,主体没有进水才避免了沉没。
不过科考队的船被冰山困住进退不得,如果长时间被冰山挤压,再坚固的船体也会扛不住。科考船寻找着缝隙挪动,很多时候,一小时只能行驶0.3海里。
大海颠簸消耗体力,科考队一天要吃四顿饭,被困以后,为了准备打持久战节省生存物资,不得不改成一天两顿,饮用水也限量供应。
在南极的极昼季节,没有被浮冰覆盖的海面,被阳光照射会在上方形成云朵,有云朵的地方就是突破冰山围困的方向。
科考队发现云朵,就会派出船上的直升机去查看情况,可是直升机出动六次,都发现云朵下方只是小水洼。
要是困上几个月还驶不出冰山区,这次南极科考将彻底失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被困了二十天后,浮冰闪开了一道蜿蜒的缝隙,刚好够轮船缓慢挪过。科考船才得以缓慢前行,脱离了险境。
度过了一难之后,更大的一难来了。
在距登陆点四百米的的地方发生了三次冰崩,雪柱冲向天空百米高形成蘑菇云,卡车大的冰块密密麻麻从天而降,砸在海中激起滔天巨浪,一阵阵从船顶翻过。
要是有一个冰块砸中科考船,“泰坦尼克号”式的悲剧就会上演。
万幸落下的冰块,最近的离科考船还有两三米远,冰块沉入海中挤起海里的冰山,也没有从科考船的底部的冒出来,不然一定会把科考船顶翻到空中。
不过科考船不久就被浮冰包围,丝毫不能动弹,海水因结冰膨胀,开始对科考船形成挤压。
情况万分危急,我国科考队向附近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发出求救信号,苏联、美国、日本的科考队,都派出直升机来接应,看到眼前的情况,他们纷纷表示没有两年,科考船时出不来地,并建议我国科考队弃船逃离。
可是弃船就要损失“极地号”科考船。那时我国还没有能力自行建造破冰船,想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新船还买不到,二手破冰船也要上亿美元。
为了南极科考,我国1985年花巨资从芬兰进口了有抗冰能力的杂货船“雷亚号”,在上海改装成“极地号”科考船,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一艘抗冰船,如果损失,我国的南极科考又会受到极大阻碍。
但是如果不弃船,用不了多久船就会被浮冰挤碎,留在船上只能是船毁人亡。
为了科考队的人身安全,科考队指挥下令弃船,八名党员自愿留下与“极地号”号共存亡。
张国立听到弃船令的第一反应,是跑到船尾看国旗,被风吹成布条的国旗。在寒风中顽强飞舞。茫茫大海上,张国立他们把船当成了国土,要弃船大家心里都隐隐作痛。
在南极的张国立
八名“敢死队员”穿上正装,写好遗嘱,做好牺牲的准备。这时,指挥部经过研讨之后决定用炸药炸开冰块,为“极地号”开辟一条出路。
科考船上有炸药,却没有专业的爆破手,只有张国立当铁路工人时接触过爆破,于是他被任命为爆破组组长。
其实张国立自己也没有操作过爆破,不过是多次看过别人爆破,他仔细回忆爆破的操作流程,选了十几个爆破点,每个点一个人,负责挖坑填炸药并引爆。
在南极的冰层上凿坑很费力,每凿一个坑都要花去数个小时。还有就是,所有爆破点必须同步炸响,不然有些爆破手会被炸飞的冰块砸到。
等大家在预定的爆破点埋好炸药后,随着张国立的一声令下,几个爆破点的引线纷纷点燃。
然而这时候大家发现,其中一个爆破点的引线并没有燃起。
关键时刻,张国立毅然冲上去点燃了这个爆破点的引线,在他往回跑时,所有的炸药炸响,无数的冰块从空中砸下来,队员们急得大喊张国立的名字,张国立赶紧抱头卧倒在冰上,所幸他命大,没有一块冰砸中他。
张国立在南极
张国立起身后,看到冰山被炸了一条口子,高兴地跑了回来。此时的队员们围了过来,纷纷向他拍手,说他是好样的。
这一次爆破十分成功,大两座冰山间出现一道延伸至科考船的缝隙,科考船果断起锚,突破了冰山的包围。
科考船突围两小时后,缝隙再次合拢,直到科考队完成任务离去也没有再打开。
登陆之后,为了抢回困在浮冰中耽误的时间,张国立每天拍完戏,还要帮忙参加中山站建设,工作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
张国立
上百斤的水泥包,他每天要扛几百次,电焊工、混凝土工,他都学着干抢着干,一天重体力活做完,他记不得手套磨破了多少双,只记得浑身疼得要散架。
南极圈的暖季,白天气温也在零下十多度,考察站还没有建起来,晚上只能在雪地里搭帐篷睡觉根本休息不好,这种艰苦张国立挺了一个多月,科考队的总指挥都说他是一条好汉。
张国立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坦言:“那次在南极,我把一辈子的苦都吃了!”
张国立在南极
张国立去南极拍《长城向南延伸》,剧组全部编制只有七个人,这部电视剧“小”得可怜,题材的意义却非常重大。
我国的南极科考,就是从长城站开始,一步步走向辉煌。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就提出我国应该对南极进行科考。
南极和我国相距近一万公里,却对我国气候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对南极进行科考。
在建立南极长城科考站以前,我国对南极的科考,只能派科学家加入其他国家的科考队,这对我国南极科考工作带来很大限制。
南极长城站
南极不仅对全球气候有重大影响,磷虾、油、气等资源也很丰富,南极科考对各国有极大的意义。
1959年《南极条约》向世界各国开放签字,条约承认南极为世界共享,只能用于和平的目的。
我国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可是因为没有在南极建立科考站进行独立研究,即使我国科学家已经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南极论文,我国还是不能成为南极协商国。
此时,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有我国不是南极协商国。
每次联合国召开有关南极的会议,到了表决环节,主持人都会请非协商国的代表,出去喝咖啡,表决的结果,也不会向非协商国代表通报。
南极洲上竖立着《南极条约》协商过成员的国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世界上已有十八个国家在南极建立科考站,我国仍然不是南极协商国,实在与大国地位不匹配,也存在南极探索落后的战略危机。
此时,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已经刻不容缓。
1984年2月,32名科学家联名向最高层,提出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建议。6月,我国就决定成立第一支南极科考队,到南极建立科考站。
11月20日,由“向阳红10号”和一艘海军打捞救生船组成的我国南极科考船队,从上海出发驶向南极。
我国首次自主成立科考队到南极科考并建立科考站,参加任务的591名科学家、记者、建筑工人等,既感到光荣也感受到严峻的挑战,大家纷纷签下“生死状”,随船物资中,还带上了200个裹尸袋。
1984年,中国科考成员登上南极
12月18日,科考船到达阿根廷的乌斯环亚市,这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也是离南极最近的城市,科考队在此修整并进行最后的补给,12月24日开始向南极挺进。
一路上,科考队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队员们晚上睡觉,必须把自己绑在铺上,要不然很快就会被晃下地。
12月30日,经过四十天的航行,科考队抵达南极州的乔治王岛,长城站选址就在这个岛上。
抵达目的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卸载物资。乔治王岛没有现成的码头,科考队必须自己建造小码头,方便小艇停靠和汽车吊运。
可是南极海面风高浪急,刚垒起的小码头,顷刻间就被大浪冲毁。
二十多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穿着防水服跳入冰冷的海水中,奋战了三天,终于建成了小码头。队员们靠人工搬运,又花了十天时间,才把建站的物资运到了岸上。
南极长城站修建奠基仪式
南极施工异常艰难,在万年冻土上挖地基,只能靠钻子一点点掘进。
适合施工的时间就暖季一个来月,可是暖季冰雪融化,又会冲刷掉地基里的速凝水泥,建站人员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从地基中淘水,直到水泥完全凝固。
长城站从奠基到建成,一共用了四十五天时间,实际施工只有二十七天,创造了世界上在南极建站最快的速度,波兰在南极建站,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一些外国朋友见我国科考队员玩命干活,好奇地问他们每天能挣多少钱。科考队队长郭琨回答说:“为钱每天给一万也不干,拼命干是为了振兴中华。”
南极长城站修建成功
南极十级以下的风都不算风,十级大风风速最高可达每秒二十八米,十二级风速每秒最高接近三十七米,而南极的风速很多时候能达到每秒五十五米。
超高速建成的长城站,能扛得住南极的超级风暴吗?
好像老天要为长城站做验收,就在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举行竣工典礼的第二天,一场十二级以上的暴风雪袭击了长城站。
暴风雪整整肆虐了48小时,长城站没有被损坏,质量经受住了南极极端气候的考验。
长城站建成后,我国当年就成为了南极协商国,不过长城站在南极的边缘,使得我国在协商国中话语权不够分量。
南极长城站
由于没有破冰船,我国想深入南极建站不太现实,所以我国才不惜巨资,购买了芬兰的抗冰船改装成“极地号”,并在1989年深入到南纬六十九度建立了中山站。
如今,我国有了自己的破冰船“雪龙号”,南极科考站已经建成五个,其中昆仑站在南纬八十度以上,我国南极科考进入到世界先进行列。
张国立有幸参与过我国南极科考的进程,这是值得他铭记一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