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的“精”“新”“实”

电影快讯 1650℃
《底线》的“精”“新”“实” - 陆剧吧

电视剧《底线》剧照

许波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底线》,是我国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该剧塑造了以方远(靳东饰)、周亦安(成毅饰)、叶芯(蔡文静饰)等为代表的基层法院工作者形象,讲述了他们积极投身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动人故事。全剧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最突出的特色在于“精”“新”“实”。

《底线》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剧中的故事和案例所运用的法律程序、法律条款,无不折射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进步,无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与时俱进。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势与自信,又如春风化雨般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普法宣传与教育,还表现了人民法官以及法律工作者严格执法而又不失温情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从构思、立项到最终制作完成,制作出品单位和创作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底线》从2019年开始构思,项目历时3年,超过1128个小时反复打磨剧本,前后修改共计20稿,最终完成了40集成片。采风团队赴60余家法院和调解组织实地调研,系统性了解了法院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采访200余名一线法院工作者建立人物原型档案,收集各类案件超过500余件,力求全方位展现多元社会与人民生活。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常年在基层法院工作的立案庭庭长方远既讲原则又善于变通,在维护法律的前提下尽力保护当事人双方的权益;年轻法官周亦安既不失闯劲,又善于思考;新人叶芯成长过程一路磕磕绊绊、历练成长……演员通过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新时代法律工作者的形象,为作品添了一份力量。另外,《底线》在服装、道具、化妆、置景、美术、音乐等方面也颇具匠心。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底线》植根于现实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彰显时代气息,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理念、新发展、新变化,在“新”字上做足了文章。一是题材新。《底线》体现了这十年政法改革的举措和成效,突出表现了我国法治观念的转变和进步。剧作主要从四个方面选择案件:展现时代新发展的案件、体现《民法典》新规的案件、彰显出司法进步的案件、老百姓切身关切的案件,这些案件折射的是社会发展中留下的真实印迹,是法治建设发展进步的实绩。二是观念新。《底线》中的案件和故事反映出最新的法治观念,运用了最新的法律条文,能起到宣传、普法的目的。如:“李芳凝案”的判决依据的是《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审判长方远在宣读判决时对相关条文还进行了解说,创作者更通过剧中“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相关法律、行为等作了详细地说明,既丰富了故事情节,更起到了普法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春风化雨、寓教于乐。三是故事新。《底线》中的故事情节具有极强的时代特性,展现了诸多当下社会的新问题、新矛盾,也折射出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分歧和矛盾。创作者通过案件的转折、法官之间的辩论、群众的呼声等艺术表现手法,探究时代发展变迁的痕迹,以及社会问题、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和根源,极具社会性。

《底线》深度聚焦老百姓生活,深度聚焦一线法律工作者,深度聚焦中国法治建设、法治发展的点点滴滴。“实”是《底线》的生命,但创作者并不是囿于现实、照搬现实,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从而塑造出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极具专业性的司法人物,挖掘出案件背后的人间百态和人情冷暖,让观众跟随法官的视角一点点剖析案件背后的东西,引导大众对当下社会现象从法律、正义的角度进行解读,进而起到提振社会风气的作用。《底线》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呈现法治案件。如:在对“离婚案”的审理过程中,由于夫妻双方在法庭上争吵,孩子被吓哭,方远将孩子抱在自己怀里审案,孩子趴在他的肩上竟然睡了两个多小时——这个细节将一个基层法院法官的温情集中表现了出来。《底线》在扎实的前期准备基础上,以客观真实的镜头传达出深刻的法治思想与真挚的人文关怀,在一桩桩案件、一个个人物、一句句台词中无不体现出对法律尊严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底线》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完善故事逻辑结构,抒写法治建设的真实生态;通过细节塑造新时代法律工作者司法为民、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崇高作风;自然生动地完成了社会正能量传播和普法教育宣传,是一部扎实、真实,具有创新精神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社长、主编)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