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是我在大学里看过最好看的电影

电影快讯 1567℃

我朋友圈好友比较多,于是上新电影总是会有人推荐,有时候实在经不住朋友圈轮番刷屏推荐,从《釜山行》到《我不是药神》到《流浪地球》,还有一些我已经记不得名字的电影。

我每次都会对新电影有期待,但总会有失望,让人捧腹大笑的狗血剧情电影很多,看完以后我几乎都不记得剧情。

《夏洛特烦恼》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的,她们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很平静的看完整场,可能没有get笑点,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有些人认为看电影开心就好,我把看电影比作书,喜剧电影就好像搞笑漫画,例如《西虹市首富》,而好电影应该是可以引起共鸣,并且可以引起思考,日后再想起这部电影,会细想某个电影情节以及当时看的时候的感觉,而不是除了笑还是笑。

《绿皮书》是我在大学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没有什么狗血剧情,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没有暴力,没有华丽特效,没有大尺度镜头,也没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就是平淡的叙事,细节刻画非常到位。

导演像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这部影片特殊之处是灵感来自于真实故事,但他们已经在2013年去世了。

这部电影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大概讲述的是一个黑人钢琴家雪利和白人托尼的故事,电影背景是纽约,种族歧视比较严重,他们是两个鲜明的对比,影片主要刻画他们两个人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以及因为他们的肤色受到的不同待遇。

雪利受过高等教育,获得三个学位的博士,被白宫邀请去弹琴,不会用手吃东西,时刻保持优雅,是很有原则和教养的人,不会轻易动怒,同时也是一个很自律的人,除了肤色,他应该是完美的人。

托尼虽然是白人,可能说是社会底层,为了养妻子和孩子,打过许多零工,失业的时候因为没有钱,典当了自己的手表,为了50美金与别人比赛吃热狗,满嘴的脏话,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不照顾别人的感受,偷拿店的东西等等。

他们是极大的反差,电影的戏剧性就是哪怕一个优雅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却因为肤色要被区别对待,不能去白人的厕所,日落城(夜晚之后只允许白人活动)的牢狱之灾。

哪怕是特邀嘉宾,也不能跟白人一起进餐,也只能住特定的旅店,这也是电影名称的由来,是黑人旅行的绿皮书,上面写了能让黑人入住的旅店。

托尼一开始也是一个种族歧视很严重的人,他扔掉了黑人维修工到他们家喝过水的杯子,一开始也不能接受给黑人打工,雪利改变了他对黑人的刻板印象,黑人喜欢吃炸鸡听什么音乐跟一开始他觉得某个城市的女人胸大一样。

我就不过多剧透了,电影的剧情电影院都会有,但是每个人看完电影的感受是不同的。我记得也一个场景就是把车停在路边,许多黑人农民看到雪利坐在车后,但是托尼是司机,他们都停下手中的活,看着雪利,那个场景没有一句台词。

他们都看着雪利,刚开始是不可思议,白人给黑人当司机,后来眼神有了羡慕,慢慢变成了其他东西,雪利似乎有点落荒而逃的感觉,那些眼神让他感觉到不舒适。

后来雪利说作为黑人,他没有跟其他黑人一样,他尊贵高雅拥有很多财富,但是他又不像白人,得到最基本的尊重,那些歧视一直存在,像雪利这样精英人士都无法逃脱歧视,可想而知其他黑人的地位。

不是身高样貌不是学历家庭背景不是人品情商,仅仅只是因为肤色,这种与生俱来却又不能改变的东西,并且会跟随一辈子,教养可以后天培养,样貌甚至可以整容,但是肤色呢?

我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对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采访,从七岁开始,每七年采访一次,已经跟到了56岁,这不是电视剧也不是电影,就是真实的人生,他们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逃脱阶级命运的孩子很少。

其中有一个白人小孩,七岁的时候录的视频,他就是不喜欢跟黑人小朋友玩,会故意避开他们,从小的教育就是他比黑人更加高贵,他仅仅七岁,在视频面前说的都是真实感受,他应该不知道什么是种族歧视,我看了那个视频特别难受。

我们国家对于种族歧视问题并没有很大的感触,《学习的意义》中提到了印度的不可触贱民,仅仅是因为姓氏,不能一起喝水,甚至不能碰他们,几千年做着最辛苦的工作。

《绿皮书》是我在大学里看过最好看的电影 - 陆剧吧

我有一次坐火车认识了一个来自喀麦隆的女生,因为肤色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她行李有点大,我感觉她应该是第一次坐火车,显得有点焦虑,行李特别大特别多,她和她妈妈一起来的,刚好坐我旁边,所以我主动帮她弄行李。

她是在中国读书,中文会一点点,我们之后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现在微信还有联系,我问了她许多问题,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她觉得自己的皮肤很漂亮,她的国家是以胖为美,以短头发的女生为美,她很瘦,我说她在中国应该很瘦欢迎,她笑得有些害羞。

我们聊天几乎都用英语,火车上很多人好像第一次看到外国人,有胆子比较大的人问我能不能让我跟她说想要合照,那个女生很尴尬,但还是同意了,要求合照的人越来越多,我感觉到那个女生的难受,我之后帮她委婉拒绝了。

她是我第一个黑肤色的好朋友,之前邀请我去她学校玩,我以为她会不喜欢自己的肤色,其实并没有,而且很自信,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与我从书上从纪录片知道的不一样。

我跟朋友说准备写影评,他说我应该对种族歧视没有很深的认识,因为我从小的环境没有种族歧视,离我的生活太远,我的代入感是观念偏差,白人对黑人的认知,就好像男人对女人的认知,不能完成雷同,但是我作为女生有许多感触。

今天是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发了一条朋友圈,有朋友跟我说“现在你们女生都很独立”,我回复是人都需要独立,跟男女生无关。

我们也存在许多观念,女生做家务应该的,女生到了年纪就应该生孩子,分什么贤妻良母和女强人,分什么处女,需要经常被问“如何兼顾家庭和孩子”,中国的《婚姻法》写的是孩子既可以跟母姓也可以跟父姓,许多人却认为跟父姓是理所当然,否则认为不孝。

孩子教育问题归于女性,家庭关系的维系归于女性,连男人在婚姻中出轨也可以归于女性,这就是我的感受,只因为我是女生。

我一个人出去旅行会被恶意揣测,我不是处女会被人议论,我一个人出去看电影,觉得我独立而被表扬,我们可以说我们没有肤色的歧视,那男女呢?

有些人也被纠正过头,对男人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

我发现男性的要求很高,对男朋友的要求更是接近“疯狂”的地步,女生要求男生大海捞针,男生以为是刻舟求剑,稍有不满就贴上“直男癌”的标签,若是相亲,有房有车便要求是标配,女生呢,几乎没有任何要求

女生任性无理取闹是可爱,男生要是不纵容不道歉不认错就是“直男”,男生的错有千百种,有一种错叫“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的错。

我们都在谈平等,可平等从不意味着女生可以无限制无底线的要求,也不是仗着自己是“女的”就被各种鸡汤文洗脑,转发什么“男朋友的标准”,从来没有什么标准,大家都是人,可因为性别不同,在恋爱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就算分手也会被骂“渣男”。

我不认为一定要男生买车买房,对妻子呵护有加,捧成小公主,而是平等对待,我们双方可以选择谁带孩子,一起还房贷车贷,商量孩子跟谁姓,商量今天谁做饭洗碗,我也可以接我的父母一起住,跟性别无关。

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对方可以过得好,有对方过得更好,稳定的家庭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男女关系上面。

我今天是第一次一个人去看的电影,真的觉得挺好的,以后也会一个人去,电影好看得想送你们电影票。

我公众号写了两年多了,就好像一个老朋友一样,说说你跟我的故事呀,留言点赞最多的前三送电影票哦,既然现在不能一起去看电影,就送你电影票吧,我们就像好朋友一样呀,由于不知道你们的票价,直接发33元的红包哦。

大家晚安。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