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对得起这样的票房与口碑

电影快讯 1208℃

国庆期间的三部主旋律电影,果不其然《我的和我的祖国》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夺得了第一。电影由七个导演的七个短片拼凑而成,通过文字的书写镜头做串联。七个短片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打一个整体分,只能拆开来一个个细细说。

1、前夜

《我和我的祖国》对得起这样的票房与口碑 - 陆剧吧

第一个故事是管虎导演执导的《前夜》讲述的是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黄渤饰演的林致远要确保开国大典的电动升旗装置万无一失,修理阻断器直到大典顺利进行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对得起这样的票房与口碑 - 陆剧吧

黄渤角色细节十分到位,作为一个青岛人模仿南京口音虽然不是那么纯正不过也有几分味道。

欧豪饰演的角色不只是花瓶,作为黄渤的助手多次出任救火关键角色。

耿乐饰演的手动升旗组组长这个角色就有一点生硬,有点为了表达万众一心而设置了。

《我和我的祖国》对得起这样的票房与口碑 - 陆剧吧

王千源饰演的四野士兵和黄渤对于电动升旗测试的争吵,带出了一系列故事。

包括国旗红绸布的征集,国歌一定要找人演奏不是空数。也是在王千源的帮助下,黄渤和欧豪两人有机会冲入天安门广场进行维修。

管虎对老北京样貌的描写有点《邪不压正》里的味道,欧豪上屋檐喊大喇叭和黄渤爬杆修理时都有眺望北京建筑屋脊的镜头。黄渤带着东西冲天安门广场时候,镜头两侧的北京街市旧貌也很有生活气息和年代感。

王千源最后把黄渤老婆带来的驴打滚塞黄渤嘴里,很好的把前面留的扣合上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

短片最后通过一个特效,把黄渤放入了当时的影像中,还巧妙避开了伟人聚焦在黄渤的脸上。

《前夜》作为电影的开篇,没有一上来就弄宏大叙事宣讲开国大典准备的艰辛,而是聚焦于开国大典的电动升旗的小小阻断器上。

通过桌面上细致入微的细节图、等比缩放的模型、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等小细节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

当然这段故事不是没有问题,其实从逻辑上来讲还是有不少问题的,包括王千源提到的为什么不去现场试验和最后老百姓过来送物件这段。

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是大典前夜国旗真的卷进去了,但不是阻断器的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是让欧豪的角色原型准备好手动断电。

2、回归

第二段故事是由张一白导演的《相遇》,故事是以1964年10月16日第一个原子弹成功爆炸作为背景。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的一个无名英雄,因为原子弹研发是秘密实验。所有的参与的工作人员都与家人亲属断了三年联系,也包括张嘉译饰演的领导。

张译一直戴着口罩也是一种标志,他是无名的英雄没有身份的英雄,就连他的领导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张译因为一次意外被核辐射影响住院修养,在此期间一次次向周冬雨饰演的护士打听街上有没有动静,其实就是想问问原子弹有没有成功爆炸。

张译为了使角色生病状态更加真实,仅靠一根黄瓜撑了10天,暴瘦了15斤。陈可辛导演去探班时一直感慨张译实在是太瘦了。

而短篇名字《相遇》讲的是张译和他参加实验前认识的女友任素汐在公交车上再次相遇这段。

这段电影镜头的运镜与人物的动作,都很有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公交车戏份的感觉,但是很可惜台词方面有点话剧化有点刻意。

任素汐和张译两人跨过人潮两眼对视的那段真的很见两人的功力。

最后电影收在当年的无名英雄都被报道出来的电视新闻上,同时还有个女排夺冠的彩蛋,很顺利的衔接到下一个短篇。

3、夺冠

第三个故事是由徐铮导演的片段《夺冠》,这个故事以1984年8月8日女排奥运会夺冠作为背景,讲述了上海弄堂里小老百姓们看电视直播的故事。

主角小男孩喜欢的女生要准备出国定居了,男孩想给女孩送磁带(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作为临行礼物。但是好死不死的是男孩家是弄堂里唯一一家有电视的,他又是那个唯一一个会修电视的。

男孩听到女生要出国,突然的出列上前,至此电影院的气氛就开始变得放松欢快。上海街坊邻里互相调侃拌嘴的台词设计的很好,徐铮作为上海人完美的还原了老上海味道。

小孩在天台上修理天线的桥段体现出徐铮导演非常懂得观众的心理,加了一些“囧”系列电影里的搞笑技巧。那只吃肉的狗真的很有效果,建立了一个可爱不讨人厌的小小反派。

也通过了让两个双胞胎帮助男生失败的戏份,告诉了观众只能男孩一个人修天线的合理性,为后面两个孩子隔窗对话打了伏笔。

男孩见到父亲后一肚子委屈最后和着泪水的一句“我家天线太烂了”,很有童趣。

徐铮在最后补了一段多年后的重逢,有些多余,但是幸运的是刚好撞上这几天女排十连冠,戏里戏外接上了。

4、回归

下一个是薛晓璐导演的《回归》,

片头的字体设计的很好

。但是整个故事真的是差强人意,升旗的故事就是照搬历史,而惠英红任达华这一部分的剧情和升旗的连接只靠一只表,但是最后也没有太体现这只表到底有多重要

我个人感觉是可以更多着墨在惠英红这个角色上,升旗部分杜江饰演的升旗手那沉默的12秒表现的不是很好,加了闪回感觉不如就一个空白比较好。

这个片段最感人的就是红姐换帽徽的那部分。

东方之珠歌词“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响起真的催泪,结合当下香港现状真的不忍唏嘘。

5、北京你好

第五个故事是宁浩导演的《北京你好》。

葛大爷一出场再次告诉了观众,你大爷依然是你大爷,那股老北京出租车司机的范儿太正了。

故事讲述了葛大爷幸运的抽中了公司奖励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同时很完美的把08年另一件大事汶川地震也融了进去,一悲一喜,却不显得突兀。

宁浩导演惯用的小人物遇到一大事件,又有门票这个关键道具有几分《疯狂的门票》的味道,特别是还安排了一段追逐戏体现下北京人的局气。

因为追逐戏,葛大爷就进了医院,在这场戏里有一个最宁浩风格的镜头。通过小景别让观众只看见葛大爷坐在轮椅上,误以为葛大爷是摔的很严重要做轮椅,接着护士叫葛大爷起来别玩轮椅,给了个全景镜头才揭示真相。

这种手法宁浩在很多电影里都有过展现,是个很聪明的喜剧手法。不是刻意搔观众胳肢窝逗笑,而是让观众自己脑补剧情最后真相反转达到喜剧效果。

四川男孩虽然"强买"了张北京的门票,却是基于他相信了对方"很容易搞到门票"的吹嘘的基础上。

当最后经过一番追逐和误会后,我们终于知道他只是为了亲手在奥运场馆里摸一摸爸爸制造的栏杆,而他的父亲,已经在汶川地震中离世。观众前一刻张北京被反当成贼而挨打带来的笑声瞬间变成了泪水。

《北京你好》里所有的道具出现都是有其原因,无论是买给孩子的红鞋子还是四川男孩车上吃的萨其马,都在结尾完成了完美的callback。

已年过60的葛优在片尾和身边的观众们一起为奥运健儿加油,为喊太过于卖力而导致缺氧,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缓过劲儿来。

葛优所表演的喜怒哀乐全在剧情的起承转合之间,表演的松弛和生活气都太令人舒服,完全撑起了角色,也成就了整个片段。

6、白昼流星

陈凯歌导演还是没让我失望,果不其然的拍砸了。

《白昼流星》的立意很好,把航天事业和扶贫结合在一起,但是很可惜人物动机实在是很迷,台词也过于直白。感觉这个主题就算放到一个电影的容量里都不一定能讲好,更别说在这个短片里了。

陈飞宇和刘昊然两个少管所出来的顽劣孩子就看了一次返回舱落地就感化了,有些突兀。田壮壮和两个人在大地上策马飞驰的镜头很有震撼力,但是强行把李伯伯写吐血病到,强行让两个人上前去抬宇航员真的让我无力吐槽,宇航员返航这样的大事,两个人居然可以这样闯进去。

还有让人吐槽的就是陈凯歌的儿子陈飞宇的角色设定过于完美,

加上他的美国国籍...

7、护航

最后收尾的是文牧野导演的《护航》,故事有些老套。讲的故事还是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与谦让精神的故事。

比较有意思的是打乱了时间,加入了很多插叙,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

包括张子枫扮演的女飞行员小时假小子打架那段,还有开头结尾小女孩爬烟囱把一段回忆拆开,文牧野在叙事技巧上下了功夫。

小宋佳回忆的那段压力测试那段插入也合乎情理,更能体现宋佳坚决备飞,让队友完成任务时的内心戏剧冲突。

文牧野还在这个片段里开了一个薛定谔的车

,宋佳在和雷佳音吃分手饭的时候,雷佳音讲“你在天上开飞机......”然后空了几秒,老司机们都内心补了一句,懂得自然懂。

但是很可惜题材的平庸无法用技巧来掩盖。

8、总结

作为一部由七部短片拼凑起来的主旋律献礼片,我觉得和过往的那三部比起来还是有很多进步的。

不在着眼于宏大叙事,更多放力气在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让观众在电影里看到自己,也更好点燃爱国情绪。不再是以往那种大事件堆料,单向的宣泄爱国情绪,这点很难得。

总体来讲还是推荐走进电影院看一看的,很多有孩子的肯定要带孩子进电影院完成国庆作业的。

7个短片个人喜欢程度排名是:《你好北京》>《夺冠》=《前夜》>《相遇》=《护航》>《回归》>《白昼流星》。

你的排名是什么呢?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