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娱乐头条 1401℃

最近几天,一个名为“BCI”的组织在中国出名了,但却不是什么好的名声。这个组织的中文名叫做“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组织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所谓的——“良好棉花”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因为棉花的生产如果不当,确实会对水资源的清洁、土壤肥力、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所以,理论上良好的棉花确实应该避免低效率灌溉技术、不良种植方法、农药和化肥的不当使用。

但这个组织所谓“良好棉花”的定义可不是从质量出发,而是夹杂了很多私货即使你做到了以上所有要求,只要他们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说你的棉花不好。

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为棉花产业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突然有了政治光环,以至于成为了——“反华桥头堡”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新疆的棉花很白,但却被BCI抹黑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90%以上的棉农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人的种植面积不足2公顷。对棉农而言,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对棉花生产国而言,棉花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BCI组织仗着全球超过400名会员公司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棉花生产各种干预,完全脱离了理性的初衷。

现在的BCI已经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竞争工具”,对别国内政横加指责,还炮制出了一个又一个虚假故事。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也许很多人在看完BCI的声明后会觉得十分荒谬,但为何自诩发达的欧美国家民众却深信这个故事呢?

这个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在历史上没有过关于棉花的黑历史,而欧美国家却长期通过棉花产业剥削奴隶获取了巨额利润。所以,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然认为我们也肯定存在这种情况

所以我今天就想和大家简要介绍下当时的奴隶棉花产业,让大家明白为何欧美人在此方面能有如此的——“想象力”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实际上,在机械化收割棉花的模式出现之前,收割棉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完全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实,棉花种植业所需要的工序并不复杂,但需要人工工时却十分可观,甚至比看起来更为复杂的纺纱和织布所需的工时还要长。

棉花的种植还好说,只有有地就可以方便地提升产量,但提升收获效率就不容易了,这种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要想提升效率,唯一的办法就是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投入生产。所以,收获棉花的生产效率成为了棉花种植中的短板。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在1790年之前,轧花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纺织业所需的棉花量并没有那么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轧花机开始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使得纺织品的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提升,自然所需的原料也疯狂增长。

面对海量的棉花生产需求,英国人因为国内的废奴运动,所以雇佣工人的成本十分高昂。

但在美国,这就不是问题了,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劳动力方面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他们有着极为低廉的劳动力——“黑奴”

“聪明的美国人”看到了棉花市场的机会,于是奴隶贸易重新开始活跃起来,大量奴隶劳动力从美国南方的北部地区向南部地区转移,也就是所谓的“深南地区”。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根据数据统计,在1790年至1820年的30年内,有25万名奴隶被强制转移。到1830年,全美国已经有100万黑奴在种植棉花,即每13名美国人中就有1人从事棉花产业。

虽然一些美国白人也在种植棉花,但他们的产量和农场主的庄园完全无法相比,从事棉花产业的人绝大多数是奴隶,世界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故事就发生在棉花种植场。

所以,美国通过奴隶贸易进口了大量奴隶来到美国,并将约100万奴隶发送到到美国深南地区从事棉花产业相关工作,这何止是“强迫工作”?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汤姆叔叔的小屋

一位英国观察家在1811年前往美国,在经过考察后他做出了如下表述:

“在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种植烟草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黑奴被送到了南方各州,使那里的美洲棉花种植者得到了更多的人手,能够更加活跃地开展业务。”

这种疯狂的景象在美国南部的土地上肆无忌惮的生长,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郡县便能看出端倪。

1840年,在三角洲中心的华盛顿县,奴隶和白人居民的比例超过了十比一。

1850年,整个华盛顿县每个白人家庭平均拥有80多名奴隶。

1860年,三角洲地区最大的种植者斯蒂芬·邓肯拥有上千名奴隶,财产估值高达130万美元。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可见,整个美国的棉花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反而愈发茂盛。

当时整个美国南方都在从事棉花产业,从贸易中的棉花比重来看,几乎所有用于国际贸易的棉花都出产于面积一百英亩以上的农场。

而这些农场主能有如此的产量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生产的技术,而是“名下大量被剥削的奴隶”

根据数据统计,当时农场主拥有的奴隶占据了当地所有奴隶的91.2%。而农场面积越大,种植者就越能通过盘剥奴隶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对于奴隶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所谓的人权,农场主只是把他们当作一台机器在使用。那么如果机器敢于发表不满或者消极怠工,迎接他的是何种待遇呢?

一位名为亨利·比布的奴隶是这样描述的:

“在监工的号角声中,所有的奴隶都集合起来目睹我受罚。我被剥掉衣服,被迫脸朝下趴在地上。地上揳了四根桩子,我的手和脚都绑在这些桩子上。然后监工就用鞭子抽打我。”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奴隶捕手、奴隶贩子、奴隶运输、奴隶拍卖、奴隶小屋,这些血淋淋的暴力使得美国的棉花生产迅速扩大,为他们赚取了大量金钱。

而和美国隔海相望的英国则坐享其成,他们让美国背负着奴隶制的骂名,自己却利用着这些滴血的棉花促进自己的工业革命

也许有人会认为英国人不知道棉花的来源,但事实上他们很清楚,因为英国棉花商人威廉·拉斯伯恩在前往美国考察后,就曾向他的父亲报告——“黑人和这里的一切都随着棉花的价格波动而波动。”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可见英国人十分清楚自己工业革命所需的原料来源如何,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享乐,英国人根本没有想改变这种情况。

因为奴隶劳动对维持他们的体面生活和工业革命至关重要,《利物浦纪事报》和《欧洲时报》都曾表示——如果解放奴隶,棉布价格可能会增加一倍或两倍,给英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市场上所需的棉花也越来越多,而每当英国市场的棉花价格上涨时 ,也就是奴隶们“最为痛苦的时候”

此时的农场主为了提升效率,会要求监工们疯狂地鞭打奴隶,迫使他们加班加点儿地干活,为自己赚取更大的利润。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在看到如此大的利润后,美国的奴隶主们更加的肆无忌惮,他们利用强大的资本建立起一道严密的政治护城河

通过金钱攻势,他们成功地使联邦政府实行剥削美洲土著的政策,更是不断通过侵占更加南方的土地来扩张着自己的农场。

每到一处未被开垦的土地,农场主们都会开始跑马圈地,然后买回来更多的黑奴为自己服务,一遍又一遍的通过同样的方式将黑人变成生产机器

凭借着奴隶们的“无私奉献”,短短几十年,美国的南方地区便从破旧的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棉花帝国”,为美国未来发展成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打下了重要基础。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2013年,一部反映采摘棉花黑奴的电影上映,这便是《为奴十二年》,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黑奴悲惨的遭遇。

主人公所罗门被卖给了庄园主当奴隶,之后又被转卖给艾普斯先生,在种植园里,所罗门日复一日地采摘着棉花,也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惨命运。

艾普斯先生有个响亮的大名,这便是“黑奴终结者”,他为黑奴们规定了严格的纪律,每个奴隶每天必须采够200磅重的棉花,否则就会受到残酷的鞭打。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表面上这部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但其实只不过是奴隶主后代们的猎奇心而已,他们真的对当年的黑奴有任何愧疚么一直以来黑人所面临的待遇如何,我想大家这几年应该有更深的感触。

美国建国后的那段“致富史”是无数黑奴用汗水和生命书写的,正是残酷的奴隶贸易为美国的发展赚取了第一桶金,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化。

所以,今天欧美人看到新疆的棉花如此风靡时,自然就联想到了所谓的“强迫劳动”,因为这是一个他们无法回避的黑历史,更是一个能够引发欧美民众共情的谣言故事,所谓“以己度人”便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根本没有这种黑历史,自然也无法想象为何这种谣言为何在欧美民众中这么有市场。

欧美人为何对“新疆棉花”这么敏感?因为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黑历史 - 陆剧吧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