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缅怀誓死保卫国家的抗日英烈,不论他们是谁,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不过,抗日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感记忆,“八佰”还能打动台湾人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最新战争题材电影《八佰》定于8月21日上映,并于早一星期做了试映场。内容讲的是中国抗日时期,1937年淞沪会战其中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了四天四夜。
电影获得甚高的关注,一路路高歌猛进的票房,证明成功打动了人们的爱国心,有些史诗式的画面,也引起不少历史爱好者议论。
《八佰》与《八百壮士》
管虎版的《八佰》,则着重还原现场,使观众对战争产生感同身受的既视感,写实,残酷,且残忍;另一方面则是聚焦隔着苏州河的租界,当时中外媒体在此隔岸观火,一片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对比战场的血肉横飞与断垣残壁,特别显得荒谬。
同样的故事,台湾曾在1975年由丁善玺导演,柯俊雄、林青霞主演,推出《八百壮士》,柯俊雄所演的谢晋元团长,以及林青霞所饰演冒死送国旗进仓库的热血少女杨惠敏。
台湾的《八百壮士》
丁善玺版本的《八百壮士》,主线摆在国军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带领号称“八百壮士”的480名青年官兵,固守四行仓库;另一线则为女童军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中华民国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炮火自租界出发,勇渡苏州河,将国旗安然送抵仓库。
历史经过
故事的发生地——四行仓库,就在现在上海静安区的南部,处于苏州河的北岸,始建于1931年,在当年可是闸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
现在的“四行仓库”
1937年中日开战,日军本图速战速决,喊出“三月亡华”的口号,8月松沪战役却与国军陷入拉锯战,速战之梦破碎,10月更发生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坚守阵地,最终虽功败垂成,却鼓舞了全中国抗日的决心。
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前后爆发过两次淞沪会战—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及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也叫作“第二次淞沪抗战”,第二次的淞沪会战,规模及惨烈程度,都比1932年的那次大得多。
1932年淞沪抗战,根据中方战报,共毙伤日军一万余人。而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仅仅10份,日军伤亡就达一万余人人。整个会战,日军参战步兵联队伤亡总数甚至超过编制人数。
至于当时有德国军事顾问支援的国军(德国、日本及意大利到1940年9月才成立轴心军事联盟),伤亡更为惨重,人数超过编制也非常普遍。
据史料文献记载,以《八佰》主角谢晋元“八百壮士”所属的第88师为例,这支部队是第一批参加淞沪会战,从8月13日到11月13日打完全场。先后六次补充兵员,补充兵员人数达5200余人,补充部队有时甚至整个营直接补入,当时 524团1营,就是以湖北保安第5团1营补充。
谢晋元
可见,1937年淞沪会战有如血肉磨坊,中日双方不断消耗对方军源。当时,日本拥有完备国家补给体制,也有强大军事工业,让他们一直保持动力。
至于中国国力羸弱,淞沪会战的惨烈,国民党军力亦几乎消耗殆尽。当时,刚刚训练好的国军“德械师”,也因为淞沪会战消耗太大,战力全无,特别是有经验的基层指挥员和老兵尽数折损,南京城门户大开,最终导致无力固守。
《八佰》电影中“八佰壮士”所坚守的四行仓库,并非当时淞沪主战场,也并非淞沪会战撤退前最后的据点,这场的战事意义在于,他们抵住日军多番进攻下,掩护国军第88师等向西撤退。
炮火下的四行仓库,旁边的苏州河就是最后的撤退路线
为了大部分国军撤退,一个营坚守四行仓库。由最高指挥官谢晋元发出“殊死报国,誓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誓言,以及杨瑞符在明知她和他的部下有可能全部牺牲的情况下,却说:“大敌当前,男儿自应以死报国”,还有杨惠敏所送至四行仓库的中华民国国旗在屋顶升起等等事例。
这场保卫战,最终振奋了因为淞沪会战令一度受挫的中国军民士气。过程中的种种,也成为抗日宣传的素材。
对于当时的蒋介石来说,由于四行仓库与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条苏州河,四行仓库战事的意义在于,战事的惨烈希望震惊国际社会,将日军侵略的场景和中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展示在世人面前,最终能够博取国际社会同情,给予中国国际支援。当然,这只是蒋介石个人的政治算盘,没有人为他买账。
当时宣称的“八佰壮士”,其实只是一个加强营,不是团,以为迷惑日军。实际上,他们仅是88师262旅524团第一营。第一营最初有接近八百人,但经淞沪会战的消耗,参与坚守四行仓库的官兵只有四百余人。
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团员的杨惠敏带了一份四行仓库守军人员的800人名单返回公共租,也因此四行仓库守军人员被称为“八百壮士”,但名单数量其实是为了吓退日军而伪造的。
分析各方资料,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并非由陆军派出的部队,而是日本海军下辖的海军陆战队。按照《闸北进撃戦》(日军海军陆战队档案记)记载,27日凌晨4点3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由闸北开始进攻,先后占领铁路管理局和中央造币厂,至27夜间占领四方仓库周边全部建筑物,使得仓库成为军事行动中的“孤岛”。
日本当年拍摄资料
28-31日间,《闸北进撃戦》档案记载上并无日军攻击记录,仅仅记载对“八佰”士兵下达了最后的劝降通告,但未被理睬。直到31日凌晨0点(因时差问题,日方记录时间为1点),日军炮击仓库,凌晨2点再向仓库攻击,短短十分钟后,完全占领仓库,彻底结束了战斗。
这个过程基本上符合实事,按照,四行仓库第1营营长杨瑞符日记等中方亲历者记录来看。据杨的日记记载,27日是两军交战最激烈,尹排长率士兵十余人,自楼顶高处往楼下墙根处投下2枚迫击炮弹和数枚手榴弹,轰炸日军。
日本海军陆战队扫射
到31日凌晨0时,收到命令的“八佰”士兵撤退至公共租界。在撤退过程中,杨营长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左腿重伤,送院治疗。这也充分说明租界不希望受战事影响,要求中国军人撤退不要影响租界。
当时,租界假意应予谢晋元方面可经租界撤至沪西与主力部队回合,但没想到他们不但将八百壮士缴械,还一直后被软禁在租界(租界方面要这样做,是因为日军威胁,如果让他们离开就会入侵租界)。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他们就此成为日军战俘,至此这段历史基本上也就告一段落了。
可以看见,上面还有旗子
结语
说回电影当中,“八佰”在影片中,青天白日满地红以及护旗桥段都有所保留,但没有给特写,算是一种比较艺术的处理。全片以国军普通士兵的视角展开,并没有对国民党高层歌功颂德,相反还揭露了国民政府寄托于国际社会援助的丑恶嘴脸,不禁让人对“八佰”士兵感到惋惜。
不少观众在微博、朋友圈发表感想,说自己受到了极大震撼,感受到了淳朴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成长,甚至有上海的观众观影后,刚刚从“四行仓库”的厮杀中回到繁华的大上海时,不禁有恍然隔世的感觉。
四行仓库今貌,这面西墙是保卫战中战斗最激烈、受损最严重的部位。经修缮复原当时砲弹洞口遗迹
“八百壮士”的以寡击众、永不放弃的精神,摆在现今,依旧充满启发,而且鼓舞人心。当年的八百壮士到底守住了什么?值得深省。
您是怎么看待这部电影的,又有什么感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每日文化纵横,每日为您说点文化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