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天宇 摄影/张星海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提起印刷,很多人都会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从雕版到活字,从泥活字到铅活字,从激光照排到数字印刷。印刷技术的发展应用,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月16日,房山科学小记者第8期活动,走进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在了解印刷技术发展,感知印刷文化魅力的同时,还与馆长孙宝林一起面对面交流,共同对未来印刷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部印刷史 半卷文明轴
进入展馆,映入眼帘的是巨幅木雕和活字检字盘,这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两大重要发明----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和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总面积8000平方米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它全面展示了各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到现在,从东方到西方,古代印刷展厅、近现代印刷展厅、印刷设备展厅、专题展厅和数字展厅五大展区,清晰记载了印刷技术,特别是中国印刷技术的历史与文化。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小记者们认真聆听,不时记录拍照。
▲小记者们在造纸术展台前驻足记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自然也成为了印刷术的发源地;走进一层古代印刷展厅。这里以历史和朝代为脉络,讲述了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从最早的甲骨文、石刻文字到古代科举用书、宗教图书、图画作品的印制,印刷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知识传播的同时,也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人类文化繁荣的先驱者,在这其中,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记者们观察老版报纸印制示意图
二层的近现代展厅,详细介绍了凸版印刷、平板印刷、凹版印刷、孔板印刷等近代印刷方式,也详细介绍了我国民族印刷业的兴起和发展。“王选与748工程”区域,重点介绍了王选院士和团队发明的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让汉字避免了拉丁化的输入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地下一层的展厅则更加震撼,与其他楼层的展览不同,这里存放了大量印刷机,展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界90年代初期的多种门类一百多台印刷设备。据了解,这里有新中国最早国产的印刷设备,也有世界仅存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走近这些整齐摆放的印刷设备“老家伙”,仿佛走入了历史的长廊,让不少小记者们大呼过瘾。
与馆长面聊“印刷文化”
“欢迎大家来到印刷博物馆,这座世界最大的印刷博物馆,虽然坐落在大兴区,却是一座北京、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博物馆。”16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来到展馆内,与科学小记者们面对面交流。
孙宝林告诉小记者们,印刷术的出现,让大规模的复制成为可能,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对中国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印刷术早已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同小记者交流博物馆入口处的巨幅木雕和活字检字盘
“在行业内,很多人都期盼能建立一个专业的印刷博物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印刷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也非常重视,印刷博物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孙宝林馆长回忆说,博物馆筹建初期,经费紧张,选址也非常困难,建设资金不足,印刷行业的员工们就集体动员起来,从自己的工资里捐钱,支援博物馆建设。终于在1996年,中国印刷博物馆在当时还叫大兴县的黄村镇正式开馆,中国印刷行业,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博物馆。
现在生活中的报纸杂志越来越少,是不是意味着印刷技术开始走下坡路?面对小记者提出的问题,孙宝林馆长表示,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的确让传统出版印刷数量减少,但诸如广告牌、横幅、海报、服装胶印等生活印刷的比例,却在大幅上升当中,这同样是印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18年为例,印刷产业的总产值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但不管哪种形式的印刷,它的本质都是“为生活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参加活动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随着印刷技术谈及未来,孙宝林馆长感慨道,近年来,在机电一体化的背景下,数字打印、3D打印技术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因为科技创新的力量,而焕发全新的活力“未来打印技术的发展,生物打印是一个不错的路径,例如能够打印出的人造器官、血管等,这也为医疗技术的革新创造了全新的可能。”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