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催生的女鬼形象, 好莱坞理解不了

电视剧快讯 3869℃

女鬼的概念是由亚洲,尤其是东亚鬼片的兴起开始逐步走向全世界的。

但是女鬼这个套路在西方还是很难站住脚的,他们那边也不是很欣赏的来东亚女鬼文化。我有一个加拿大朋友,在聊起来东西方电影文化差异的时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西方对鬼魂认知的差别。

在他看来,《午夜凶铃》这种影片着实经典,但是它只是一部可以代表日本文化的恐怖电影,对外国观众而言,不仅要面对东亚人物趋于近似的脸盲问题,文化层面的费解更让人难以获得代入感。

比如贞子为什么要搞死所有观看录影带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是7天?这些问题在清水崇的电影里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午夜凶铃》在视觉层面上确实取得了成功,它运用结合了90年代日本兴起的录影带,不仅更加贴合日常人们的生活,而且还为恐怖电影领域与时代产物的结合提供了原创动力。

西方人看东方的女鬼总会诧异,为什么女鬼这么恨男人?为什么女鬼的暴力源在于毁灭而非统治?

东亚文化中自古就有女鬼的传说,而这些都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脱不了干系。在儒家社会的框架中,旧社会的妇女地位低下,"男有室,女有归"被认为是夫妻形态的标准。女人有了夫家,死后才能入坟,得到祭拜。而被很多始乱终弃的男人放弃的女人,则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被人瞧不起,以至于自尊心受挫,最后以了结生命告终,这种畸形的方式催生了女子的怨气,也就有了女鬼故事的雏形。

东亚文化催生的女鬼形象, 好莱坞理解不了 - 陆剧吧

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改变东亚恐怖电影的优秀电影《怪谈》上映。导演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林正树。这部电影以古代猎奇故事的文本为参考依据,着重刻画了超现实的怪谈场景,在无法使用特效的年代,细节方面不落下风,硬是运用场景的切换,让人体会到了由外向内的恐惧感。其中《黑发》篇里,对女性怨念的描写以及对近景官能的刻画非常传神,把女鬼的一些心理活动外化,真正让人体会到了"怨念"的存在。

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描述古代奇闻异志的恐怖片开始越来越少,其根本原因也是因为观众不再欣赏这种拖沓的节奏,以及一些摸不着头脑的情节。观众渴望的恐怖片更加的暴露与直接,是本能的感官刺激。

这种思想的变化起源于欧美cult片的流入,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敢于面对恐怖与情色,甚至把它当做一种极致的体验感看待。但东亚文化下对于恐怖的认知又不完全和西方相同。男尊女卑思想已经动摇,但是女性柔弱的外在形象仍然长久的停留在人们的想象里。所以相较于西方对于鬼怪"高大""威猛"的设计不同,东方人认为鬼怪可不是用力气去吓人的,是靠神秘感和怨念。一个人受到的怨念越大,它的内心就越扭曲,反而催生了强大的复仇心理。在"鬼怪不死"的前提之下,它想搞死你不需要动用设备,只要用那张充满怨念的脸就可以。

而在《怪谈》与《午夜凶铃》之后,日本通过怨念这个概念,又制作了一部超人气的恐怖电影《咒怨》。

《咒怨》曾经被认为是日本最恐怖的电影。抛开片中各种无法逃离的鬼怪追随不谈,伽椰子的怨气,可以说是日本恐怖电影的一个最高点。伽椰子的不幸人生, 不仅仅是丈夫残忍的行径,也是整个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漠视造成的。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每个踏足凶宅的人,都成为了伽椰子的活靶子,她没有动机,只有报复,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目标。这种恐怖的心理刻画,把女鬼的形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证实了女鬼可以在恐怖片中达到视觉与文本的双重制霸。

看到了商机的好莱坞,后来如法炮制了两部美版《咒怨》,可水平真是差的没脸看。他们以为画一个"大白脸"就能解决问题,可归根结底,他们没办法理解女鬼的怨气从何而来。

起码从这个角度来看,女鬼是东亚文明催生的一个伟大电影形象,未来如何运用,值得期待。

标签: 电视剧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