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分后15天),习俗是在当天进行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在地名上,一般指今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的杏花村。秀山门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门。当然,如果你在地图上搜索“杏花村”的话,至少会跳出来上千个相关的结果。至于杏花村的真正所指,也有一些地理上相去甚远的地方加入争论的行列,比如山西吕梁汾阳出产汾酒的那个“杏花村”。这些争论的核心无非都是些旅游相关的利益之争(一如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乡”等)。其实诗词里的地名,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特指实地,而更多的是一种意境来的。刻意追寻,反倒毁了诗词的兴致。
这首词是“清明”诗词里的代表作了。
风雨清明的时节,“路上行人欲断魂”,却表达了三种行人的不同心境:
一种是郊游赏春的人,他们在雨里的表现应该是匆匆跑到一处去躲雨,并且稍稍有些仓皇的模样,这一类人诗中没有明写,虽在画面之外,但是仍在意境之中。他们算是这首诗的背景,或者说是群演吧。他们是雨中行人的大多数。要不然的话,满街都是欲断魂的行人,那么反倒是郊游赏春者成了具有反差效果的主角了。
第二种是“断魂”的行人。什么样的人会被一场清明的春雨就给淋到失了魂呢?游子伤春感怀,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了。这一类人对于雨的反应跟郊游人是不一样的,他的思绪正沉浸在对于远方(乡愁、爱思、惆怅等)的回忆中,因此他对于春雨(一般都是小雨)的反应往往是无感或迟钝的,因此很容易被诗人捕捉到。当然前提是这种人数量上是很少的,但是视觉冲击或者存在感是很强的。
而第三种人,应该就是诗人自己。因为具有“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理心,所以他能够了然断魂人的心理情感,但是相比于第二类人而言,作者显然又有一种“春游喜雨”的淡定。正如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言的那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作者一方面借助“行人断魂”来表达离乡愁绪,又通过“借问酒家”来表明自己的闲适淡然。借问酒家并非是要借酒消愁,而是要应和这春雨的兴致。唯有如此,这首诗才有了无尽的生意与趣味。
这是我个人关于此诗的一点不太一样的解读。
02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宋]王禹偁《清明》
-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元白珽《湛渊静语》:“寒食禁火,以出新火。”(杜甫)“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浄客船。”(苏轼)“临皐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无花无酒过清明”——为什么无花无酒似野僧呢?而且连新火也是从邻家乞来的?这样的白描直白地再现了古代清贫读书人的困顿生活。当然这样的困顿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人生的必然经历,可是如果中年之后,依然还是这样的困局,再辅以晓窗读书的画面,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范进中举或者孔乙己了。除非拥有花酒不入眼、野僧看见惯的闲适与定力,否则很容易给人一种囧迫的观感。
03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 瘗[yì]:埋葬。
- 中酒:01 [zhōng jiǔ],酒饮半酣。语出《汉书·樊哙传》:“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 。”颜师古(隋唐训诂学家)注:“饮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谓之中。” 02[zhòng jiǔ],醉酒。[晋]张华《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汤,自渍即愈。”(韦庄)“迩来中酒起常迟,卧看南山改旧诗。” 此处作“醉酒”解。
此词为伤春怀人之作。两情若是别离时,又何必再梦萦魂牵?本不喜欢古代文人们这般的婆婆妈妈,但是从细节上看,有些句子的确写得很好。也只好忍了。
感情上的事情,如果在一起的时候,互相给予的足够的爱,那么就算分别之后,也会坦然释怀的吧。越是觉得“被亏欠”或者“没得到”,就越容易整出些乱七八糟的幺蛾子。什么睹物思人、触景伤情的说法,不过就是些聊以自慰的借口或麻药罢了。这是我的理解。
04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宋]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 翠禽:翠鸟。
- 柳花:柳絮。
- 并刀:并州剪刀。并州,今山西太原。杜甫诗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并州刀,砍骨不卷;并州剪,剪毛不沾。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这是一首伤春恨别的婉约词,尤其喜欢这三句所描写的意境。夜深杯空,仿佛在默默哭泣,远处的山峦静静地叠成一屏青影,一弯残月凄清地照在门前。三个句子,如果单拿出任何一句,都不会给人这种强烈的伤春意境,可是将“空寂残”三种不同的意境叠加到一起,形成对照,这种生动而强烈的画面感一下就营造出来了。
在如今我们这个碎片化的快餐阅读时代,像这样考究的句子已经极度稀缺,快成濒危物种了。究其原因,一个是无论人前人后,我们都始终处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就算是三更半夜,一打开手机,就又如同白天里一样喧闹了。已经没有适合诗意栖息的沉静土壤了,伴随着野生动物的大灭绝,我们内心的那份诗意的灵性也随之慢慢凋零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再有就是,年轻人的文化中,阅读仿佛已经成了非主流,更不要说这些诗词玩意儿了。越来越快捷与方便的app,就越容不下这样的慢节奏。当语音和视频逐渐替代了文字,你稍一沉思想想韵脚的工夫,可能群里就已经转到另一个话题,翻了篇了、跟不上趟了。可是好东西就是好东西,总有那么一些幽寂的角落,来承载和流转这样的“诗意”。
05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宋]秦观《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
- 清明:此处作“清澈明朗”解,并不特指清明节。(元稹)“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缭乱花。”前期查找素材的时候,因为包含清明两字就先收进来了。但是因为喜欢这首词的一些句子,而且写的也是春天,就又留下了。
春光还是旧春光:每年的清明节,从大自然的角度,一切如旧,也未有什么新意可言。可是随着人的境遇和心情的不同,他所感受的景色和情绪却又是截然不同的。
而同样的自然景观,在不同的人群之中,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观感。比如疫情结束之后,一群闷了许久的男女们畅游郊野,就算是再普通的寻常景致,也会有种放飞自我的舒畅吧。而在一个诗兴大发的词人眼里,与在一个立志观察自然的博物学家的眼里,即使是同一棵树、同一朵花、同一片叶子,因为观察视角和意趣的不同,其所感应到的东西,也会大大不同吧。
苏堤 卫星地图全貌
苏堤 局部
南岭植物园 梨花
06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 苏堤,旧称苏公堤。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自南而北的六座石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相应景点有“苏堤春晓”和“六桥烟柳”。
- 梨花风: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花信风,即应花期而来的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
顺序依次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花燃山色里”
07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 墦[fán]:坟墓。《博雅》:“墦埌,冢也。”
- 沾巾雨、侧帽风与燃山花、卧水柳共同构成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致,而石马、纸鸢、墦间与乌鸟又同时刻画了“死亡”的意境。
我们民族的文化中,对待死亡的话题,总是有种讳莫如深的忌惮,至少没有那种泰然处之的轻松感。我们有庄子《逍遥游》那么宏大的想象力,也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那般幽深的哲思,可是我们好像自古以来就是畏惧死亡的。或许这也能够用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吧。
08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元]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喜欢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无论是窗雨梨花的小景,还是杨柳暮烟的生意,都给人一种易于捕捉的“画面感”。
作者虽然年届五十、两鬓白发,却依然是游子在外的孤独与落寞。每逢佳节僧思亲,而清明与乡愁和故土的心灵感应不但牵连着人世,更是穿越了时空。
“野田荒冢只生愁”
09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黄庭坚《清明》
- 人乞祭余骄妾妇:《孟子》中的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
原文为: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 士甘焚死不公侯:春秋典故,指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仕做官的故事。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因争夺王位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为避祸端而远走他乡,很多国家怕惹上祸端因此不敢收留。重耳自幼生活在宫中,虽然饥饿,却咽不下野菜。当时随从逃亡的队伍里有一侍从名叫介子推,见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汤给公子食用,并谎称是麻雀汤。公子吃完之后还连夸好吃。之后重耳了解真相之后才后悔不已,同时又大为感动。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取了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这时候,他开始封赏那些当年追随自己逃亡的功臣们,而介子推闻迅之后却带着老母亲逃到了山林里藏了起来。晋文公找不着他,于是下令放火烧山,试图逼他出来做官。没想到介子推也是个轴人,宁愿被火烧死也不愿下山。晋文公听闻后很是后悔,于是下令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来纪念介子推,是为“寒食节”。当然,这并非寒食节的真正来源,但却可能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版本。
两句诗分别用典两处,翻译过来意思是:“有的人穷到要靠乞讨祭品的地步还要拿来向妻子炫耀,有的人则宁愿被火烧死也不愿出山做官。”两者相比,可见人与人的志向,真的是天南地北,差异分明啊。接着话锋一转,说那又怎样呢,最后不还是都化为同样的一杯黄土了吗?看似消极的一种人生态度,其实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不满与讽刺。反过来理解就是,就算都是一样的人生,可是仍然还是可以有不同的活法的呀!至于怎样的活法,那就因人而异,看各人的不同志向了吧。
10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唐]白居易《清明夜》
在诗词赏析中,一遇到节日就说是“游子思乡”,一碰见隐居就说是“心系庙堂”。很不喜欢这样牵强附会的过度解读。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可能诗人恐怕连提笔的兴致都没有了吧。很多情况下,诗人作诗,无非就是一时一地的触景生情、瞬间的兴致罢了。而我更关注的,就是诗词中关于描写的句子,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写人抒情,诗词中有太多这样细腻而又生动的词句。我们的古诗词,是一座永远不会凋零的文学宝藏。
11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喜欢这样的对照。清明祭扫夜归,坟墓再次成为狐狸的家园,而人们返回到家里,又是一副生活的寻常景象。多么生动的描写。每逢入夜,荒野自然成为野生动物们的归宿,而家才是人们的最终归所。不是含笑九泉,而是有酒当醉。有了这样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态度,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吧。
虎纹长翅尺蛾
12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唐]温庭筠《清明日》
幰[xiǎn]:帐帏。
柘[zh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头状花序,果实球形。此处指小孩子玩弹弓打野鸟。
上阙景,下阙人,共同构织了一幅清明时节的春日景象。
'清娥画扇'句,一般的解释为“清晨的飞蛾”或“清雅的飞蛾”,我是不太同意这种解释的。
我们都知道,绝大部分的飞蛾都是一种夜行性昆虫,一般都是黄昏的时候才开始活动的,而清晨是几乎看不到飞蛾活动的迹象的。且不说清晨不太能见到飞蛾,就是蝴蝶也是很少的,就算是有,也是看起来颇为笨拙的。为什么呢?首先,因为清晨温度偏低,而且晨露打湿了翅膀,所以这个时候的蝴蝶,就算醒来了,首先应该也是在晾晒翅膀,飞舞的姿态应该也是迟缓而笨拙的,而不会有那种“清娥画扇”的翩舞灵动的场景的。
而结合上下文“出犯”和“归穿”两句,“出犯繁花露”意指清晨出门,“归穿弱柳风”指黄昏暮归(一般都是太阳下山前后会有明显的起风现象),晨出暮归,这是在外玩了一天哪。因此上两句“清娥画扇”和“春树郁金”应该所指的是这一天下来在大自然中畅玩时最为印象深刻的两种景色和意象。而“清娥画扇”所指的应该就是“清明节这一天,群蛾曼舞,犹如在画扇中一般美妙”的景象,而具体的时间,应该是日已高升至黄昏的这一段时间,也不可能是晚上,因为晚上一切的色彩都黯淡了下来,不会出现画扇般明彻的意境。
另外“清娥画扇”也不会只有一只两只的飞蛾,而是成群飞舞的飞蛾才能营造出这样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刚好清明这几天对应着这种飞蛾的成虫羽化时间,因此才会出现这种“清娥画扇”的效果。
至于飞蛾的颜色,要么是清雅素净的“清”,要么是其他如蝴蝶般多彩绚烂的颜色。在这里前者“清雅素净”是不太可能的。一般来说,夜行性的飞蛾的翅膀才会比较素净灰暗,因为它们要逃避夜间捕食者的捕食才会进化出这样的颜色;而对于在白天活跃的飞蛾来说,它的翅膀的颜色应该是跟蝴蝶一样五彩鲜明的,也就是乍一看去像是蝴蝶,其实是只飞蛾。
那么有什么样的飞蛾是在白天活动而且又看起来是很漂亮的种类呢?
根据我个人的野外观察经验,很可能是一种“尺蛾”来的。颜色橙黄间黑,飞行姿态极似蝴蝶,羽化时间也是刚好在四月上旬的这段时间,而且它们又颇喜欢在山野林间翩翩起舞,那个画面,伴着虫鸣,绝配这首词中“清娥画扇”的意境。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句,意思是小孩子拿弹弓打鸟,惊着的黄鹂鸟跑到了隔壁的院子去了。这里的“故宫”,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故宫,也不是宫殿的旧址或皇城,而是指小孩打鸟和鸟刚飞离的那进院子。秦始皇以前,一般阔气一点的房子都可以称作“宫”的,并没有后来那种严格的特指。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应该还是可以比较随意一些的。
科幻电影《西部世界》女主Dolores,每一天都在同一个情境中醒来
13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同是清明节,比起上一首词的清新欢畅,这里则呈现了一副截然不同的意象,就像是科幻片里现代人每一次醒来都发现自己穿越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同一天的固定情境里,而这特定的一天,清明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元末战乱刚止,带着“满身的血泪与尘埃”,在九死一生中,虽然回到了故乡,还是止不住地阵阵悲哀袭来。雨打梨花,寒食已过,前去祭祖扫墓的年轻人却寥寥无几。战争吞噬了无数年轻的生命,战场上已如世界末日,故乡也因此了无生意,变得破败萧条了。不知需要多久,才能从这种战争的伤痛中恢复呢?
14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清]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这首词描写海棠。
一株刚刚在清明前几日从古寺移栽过来的海棠幼苗,海棠花含苞待放,现在就已经具有脱凡出尘的美了,更不要说明年的这个时候,它将呈现出来一幅何等的春景了。
下阙是展望这棵海棠若干年后绿树成荫的想象,等到了那个时候,可不要忘了我这个当年的栽花人啊。表达了词人春植新绿的欣喜之情。
杜若
15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唐]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杜草:杜若。植物杜若花期是在7~9月,与清明日期不太符合。此处应不是特指杜若花草,而是一种喻指。在《楚辞》中,杜若常用来形容“拥有美好品德的君子”;结合下文“文章忆二贤”句,此意甚合。
清明时节,与友小聚。晴风柳絮,新火厨烟,一副暖风和畅的春日景象。对酒吟诗,想到自己的际遇,不免有些失落和无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意气风发地)相聚畅饮呢?
16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宋]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这是一个雨中的清明。潮水上涨漫过了渡口的沙滩,路过的梨花则冷冷地看着我,仿佛在责怪我这个时候不思乡愁,却留恋在异乡的山水花草中,假装一副燕啼莺舞、闲适和美的样子。酒醒之后只有几声寥落的鸦啼。回去的途中折了一枝杨柳,却蓦然发现,这眼前一幅美好的大千世界,却没一户是自己的家啊。
古时漂泊异乡的游子,虽然不同于如今我们异乡拼搏的打工者们,但是漂泊的感觉却都是大同小异的。有的时候,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了,一切都慢慢变得习惯了,甚至回到老家仅仅过了几天就想逃要回北上广了。可是漂泊的日子,无论再怎样惬意与舒适,一旦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些特定的日子,心中那份如浮萍般无依无靠、没着没落的漂泊之感,就会深深袭来。
17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干,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唐]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举子游春,又是一番别致的清明景象。雨晴泥软,半袖笼鞭,丝毫没有降低游人的半点兴致。游人竟赏花丛之下,脑海中突然跳出来的画面,竟然是几年前某公园的桃花林里那番热闹喧嚣的情景。这般人比花多的景观,看过一次,便不想再看。或许也是人生际遇的不同吧。
18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宋]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这是一个挺“闲”的清明。
燕鹂斗舌、榆柳舞风,一副晚春闲适的画面。脱衣换酒,笑吟离骚,也算是一份难得的兴致。而这般的此情此景,都因为自己这个被贬成副使的闲官所致,苦中作乐的心情,或许只有酒后清醒的时候才能深切体味吧。
19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宋]陈与义《清明二绝·其一》
来禽:即沙果。也称花红、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众禽,故名。
这是一副少女游春的清明景致。花季雨季的少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跟随着花丛中的蜂蝶起舞,做出种种天真娇娆的姿态。好像风儿也过这清明节呢,它一如少女精心装扮般地吹开了林檎的一树繁花。
可是诗人没有想到的是,明年的此时,风儿会像往常一样“开遍来禽”,而春游的少女们依然会精心装扮。花还是那些花儿,可是女孩们却已经换了一批。赏花春游的花季少女们,她们只开一季。年年是花季,年年不同人。等到了下一个季节,将是轮到那些刚刚步入花季的少女们花枝招展地随花绽放了。
20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清明时节,作为一个遗民诗人,触景生情,感怀故国,情有可原。可是观照现实,深感无望,只能化成满腔的幽愤和悲怆了。
怀着故国幽思的人过清明,不就好比是心心念着前女友的情侣过七夕吗?都好过不了哪去。要我说,这是纠结症和拖延症的并发症又犯了。
21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拼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宋]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雨后清明,春绿花明。倾城寻春,一副盛景。踏青游人,络绎不绝。欲醉还休,纵情应景。
曾经年少的我,是多么羡慕这样的一番热闹春景啊!可是如今面对这样的情景,恨不得绕路而行。晴暖和美的周末市政公园,风筝广场的大草坪上,每每都在上演类似的情景,可是在这种人世的欢愉中,有的人却极欲逃离这样的喧嚣。人与人的隔阂,来自不同的际遇。这种无形的边界,当你孤身一人穿梭交错于另一群人时,就会显得分外分明。这样的诗歌与意境,将由谁来书写呢?
22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这首词描写了清明节的一系列传统习俗和活动: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
23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征衫贮。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
——[宋]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点绛唇:词牌名,出自[南北朝]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之“明珠点绛唇”句。双调,四十一字,仄韵。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西园:词人在苏州与情人寓居处的一个园子,也是当年分别的地方。
“嫩阴”两句写西园春景,景色虽美,怎奈伊人已去,宁愿凭空追忆,也不想触景生情,徒增烦恼。燕子每年返回,而往事只能追忆。整理衣物,突然发现了一些旧物,不禁潸然泪下。
触景生情,想来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吧。谁还没有一点伤疤未愈的情伤呢。可是尽管刻意避开了那些具象客观的“景致”,也总逃不过冷不丁地跳将出来的某个旧物,那种情感的冲击,除了无奈和感伤,又能如何呢?
24
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边,招飐青旗挂。
——[元]白朴《庆东原·暖日宜乘轿》
暖日乘轿,春风信马。清明时节的另一番景象,不是直接写人,而是写出行的交通工具,写突然到处可见的秋千,写杏花飞柳,写画船飐旗,从许多侧面间接描写了清明的节目氛围。以前的印象中,只有过年才有这般明确的节日氛围的,没有想到,古人过清明的时候,也会这般营造节日氛围呢。可能是如今清明节的诸多传统项目都不在了吧,所以除了小长假出游之外,可能对于这个节日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
25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这首词很是对应现代人的某种生活形态。清明小长假,找一处幽静别院,好友几人相聚,打打麻将、游戏喝酒,或者吟诗作对,也很有过节的意趣啊。池照窗阴,林鸟窥人,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相处的一幅画面。何必到远处去刻意寻找什么桃花源呢?这样的地方就足以成为一个临时的桃花源了啊。所以,这个清明,我们要去农家乐耍了吗?哈哈。
26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拼花前醉。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宋]苏轼《虞美人》
深深庭院,微雨轻寒。夜阑月静,孤人未眠。喜欢这首词所描写的清明之夜的一幅静景。
27
细腰宫外清明雨。云阳台上烟如缕。云雨暗巫山。流人殊未还。
阿谁知此意。解遣双壶至。不是白头新。周郎旧可人。
——[宋]黄庭坚《菩萨蛮·细腰宫外清明雨》
春游遇雨,如何是好?是觉得坏了一天的兴致,还是会觉得别有新意呢?独自一人出游的心情,与携家带口时的意境,又有很大的不同吧?正在仓皇淋雨的时候,会不期而至地突然伸过一来雨伞吗?躲雨的间歇,TA会心灵感应般地带着雨具前来寻你吗?还是仅仅看了一眼窗外,“哇,雨还在下,我还是再去睡一会儿吧”?
缘份这东西,应该也是一个“势利眼”吧。好像只有那些更加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入得了她的法眼呢。
28
杏花零落清明雨。卷帘双燕来还去。枕上玉芙蓉。暖香堆锦红。
翠翘金钿雀。蝉鬓慵梳掠。心事一春闲。黛眉颦远山。
——[宋]蔡伸《菩萨蛮》
闺房里的清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杏花零落燕来去,不能出门,心思却也不在这精致的闺房之内,而是随着一副闲愁,心不在焉地频频望向远处的青山。
思念的人啊,你也在思念着我吗?
29
风微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五代]冯延巳《采桑子·风微帘幕清明近》
花落春残愁颜烛,尊酒留欢争逢情。
这首词的文人的气息很浓,我不是太懂。随意组合了一个意境。风雨落花残,添衣仍怯寒,愁颜烛泪阑,欲逢情万般?
可是如果独自相处久了的话,就算遇到第二个春天,又怎么会有“情万般”的热烈呢?
TA一定会迟疑,或者退却的吧?
那些见着人就拉着聊天说话的人,不是真正的孤独,而只是不甘寂寞吧。
真正内心孤独的人,就算心里有万般欢喜,也是不会轻易开口的,有的甚至已经不悲不喜、完全佛系了呢。还有的人,对于扑面而来的某种爱意,则会故意做出一副“丑恶的嘴脸”,他宁愿被误解,也不要有人爱。他极度渴望真正的爱,却又极力拒绝一切的可能。
那个人,好像他跟我很熟。
30
相傍清明晴便悭。闭门空自惜花残。海棠半坼难禁雨,燕子初归不耐寒。
金鸭冷,锦鹓闲。银釭空照小屏山。翠罗袖薄东风峭,独倚西楼第几阑。
——[宋]周密《鹧鸪天》
悭[qiān]:吝啬、缺乏。此处意指清明多雨少晴的天气。
半坼[chè]:半裂、半开。此处意指春花半开的状态。
银釭[gāng]:银色灯盏。
鹓[yuān]:古代传说中类似凤凰的一种瑞鸟。此处意指精致之物。
为什么说春来大地,万物复苏,可是春天又是极易感伤的一季节呢?
我从“海棠半坼难禁雨,燕子初归不耐寒”这两句诗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新生的事物,虽然带着对于季节的先天感应,可是它们通常又是容易夭折的。比如含苞待放的植物突然遭遇一场倒春的寒流,或者一群刚刚羽化的蝴蝶恰巧碰上了连绵的风雨,它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世间,刚刚要齐心合唱赞美尘世的美好,却遭遇了这个冷酷世界无情的拒绝。它不免开始有些迟疑,是不是时间计算有误没掐准点?还是自己太过着急而乱了心智?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经验和教诲难道还有错吗?
它不禁觉得有些仓皇和无助。刚刚想要转身往回退缩,可是身后身旁的同伴们一股脑儿、争先恐后地竞相绽放、回归,而不远处的人们,也开始对着自己指指点点,好像是颇为开心赞美的神情。它这时候才强装镇定、稳了稳心神,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开再说,然后装出一副胸有成竹、十分自信的模样。
就这样,在一个个仓促而美丽的误会中,春天如期到来了。
这样一想,虽然有点滑稽,但是也蛮好玩咧。
31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宋]朱敦儒《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加送一首。“江南春好与谁看”,疫情啥时才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