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时候,一部名为《大明劫》的电影上映了。在之前将近七年的时间里,这部电影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的,即使《大明劫》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既然是一部好电影,为什么又会默默无闻?主要是《大明劫》实在不符合那些看惯了大牌云集流水线作业的观众的胃口——没有什么大牌、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剧情、没有什么五毛钱特效。《大明劫》的意义在于,对医人和医国这两件事儿的探讨。
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打到了潼关,孙传庭临危受命前往拒敌,但军中瘟疫大面积扩散,而游医吴又可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最终控制住了瘟疫。
单单看故事梗概,好像既简单又有些老套,但是在剧情的发展之中,却有很多值得观众品味的细节。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瘟疫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古代医学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一场大范围漫延的瘟疫无疑会给国家带来重创。而在电影《大明劫》当中,瘟疫被缩小到了只在前线中的军队里漫延,看似范围不大,但对于国之将倾的大明王朝来说,已经挨不了哪怕这样小小一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兵者孙传庭和医者吴又可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这里要说一下,孙传庭和吴又可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而且都生活在崇祯年间,但至于他俩到底有没有见过面,那就不得而知了。
前面我们说过,瘟疫最终得到了控制,但在防控瘟疫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让人深思的事情。比如坐镇后方的崇祯皇帝,在瘟疫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反复催促孙传庭出军。虽然贵为帝王,但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崇祯显然是无法和身经百战的孙传庭相比的,但是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外行指导内行这种事情。当一个人身居高位,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迷之自信,做出一些可笑和错误的决定。
其实崇祯的催促对于孙传庭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麻烦事儿,毕竟孙传庭是崇祯唯一可以指望的人,而且孙传庭在前线,手上多少还有一些权力,但是在面对潼关豪绅的时候,孙传庭还是沉不住气了。明朝末年,社会积弊已久,这种情况也蔓延到了军队,从汉代就开始实行的边境屯军制,竟被潼关的无良豪绅给瓦解了。军田落入私人之手,不仅仅是让这些人拥有了大量的反动财富,更让大明朝守边根基不复存在。孙传庭对于这一点本来是不想计较的,他只希望这些豪绅在国家危亡之际多少拿出点财富来支援,但是这帮长期吸着国家血的人拒绝了他,这才逼得孙传庭痛下杀手。
故事的最后,吴又可控制住了军中的瘟疫,然而转眼之间,这些被医好的士兵就化作战场上的焦土,崇祯皇帝也在这场战役的两年后上吊自杀。一个国家的溃烂,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不可能依靠一个将军或者一个医生就让国家起死回生,医人和医国孰重孰轻也就自然不言而喻了。其实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无数的先贤早已总结出了这个简单的理论,但我们却无法阻止《大明劫》中的故事反复地发生,腐朽总是在不经意中慢慢发生,而在大厦将倾之前,我们早已把教训遗忘的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