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黑暗似乎不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而当我们逐渐长大、遭遇挫折后,才发现生活不仅只有光明的一面,相伴而来的也会有黑暗。
《阳光普照》充满生命力,是美好愿景无限的表达,更是大多家庭无尽的希冀。
然而导演却以凶杀案开始,打破了平凡家庭的沉寂,本文将通过三段亲情关系的呈现来探讨阴冷气息的中国式家庭酿成悲剧的原因,以及其所表露出的现实意义。
电影将双线叙事模式、凶杀案的外壳、是枝裕和的暖意气氛三者相互映照,而在这些背后,透露着一种阴凉、血淋淋的亲情关系。
一、阿豪——播撒阳光的人想要躲进阴霾中
大哥阿豪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事事为他人着想,始终处于阳光之下,感受不到阴霾的存在。
导演通过空教室“众人皆睡我独醒”的状态、司马光砸缸的恐怖寓言、自杀前整理好一切,不给别人添麻烦一系列行为表现出阿豪的人生一帆风顺,而他对黑暗的渴望使他孤独无助,最后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压抑又平静的一生,毁灭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阳光,留给家人挥之不去的阴影。
正如弟弟阿和所说的那样,“哥哥太厉害了,他做的所有事都对,他厉害到这辈子只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杀。”我们自以为了解他人,但对于别人所承受的痛苦,我们真的能够理解吗?
跳楼前留的最后一封简讯,“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这种看似悄无声息的行为在他的身上是一种残酷的表达。
关于阿豪的自杀,我有太多的不能理解,也不知道他的内心究竟在想些什么。
或许导演想要表达的意义用《大佛普拉斯》中的台词便可解释:“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类可以达成太空船到达月球,但却没办法看穿每个人心里的宇宙。”
二、阿和——经历黑暗的人想要活在阳光下
始终处于哥哥对立面的阿和是一个生长在阴影里的孩子,在大排档提刀砍人、在监狱中打架、在马路上开锁这些行为都使他的人生被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从个体到家庭的悲哀映射着触底反弹后的麻木和绝望,在逼仄的空间和压抑的环境下,人性的阴暗面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就连监狱中举行婚礼的桥段都显得荒谬,本是苦情中的调味剂,却不曾让喜庆的炮声与沉默的时刻构成了洞察人心的工具。
阿和的高光时刻便是听到出狱的通知,狱友纷纷唱起周华健的《花心》,斑驳的光影交相辉映着,电影的氛围由阴冷转化成了轻松的状态,诗意的镜头和残酷的主题融合在一起,阿和的脸上也挂着浅浅的笑意,这一刻我们好像走进了他的内心,感受着他复杂多变的心境,也是他与复杂的人性达成和解的时刻。
出狱后改过自新,面对自己的家人,每天起早贪黑打两份工,哥哥的自杀使阿和作为替代者的身份填补了缺位者的空白,从而成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原本渴望平淡生活的阿和努力在黑暗的裂缝中看到了一缕阳光,他脸上的阴冷和绝望也是用来保护家人的有效武器,然而好景不长,又被“好兄弟”菜头盯上,游走于黑暗与光明之间。
一个选择逃离,另一个则选择重来,背后隐藏的恰恰是中国式家庭内在的悲剧。
三、父亲——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电影的英文名《A Sun》,一个太阳,其谐音A Son,一个儿子,而电影中父亲便是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毁灭了自己的儿子。他对阿豪的偏爱造成了他的自杀,对阿和的放纵造成了他的自弃。
在父亲眼里,优等生的哥哥为考进医学院重新备考,这样“懂事听话”的儿子在传统的父亲眼里,认为只有阿豪才是他的儿子,正如影片中父亲被陌生学徒问起有几个儿子时,他毫不犹豫的说一个。
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给阿豪一本又一本写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笔记本,成为造成阿豪自杀的直接证据。另一边则是生活黑暗阴影下的阿和,父亲对于他的入狱毫不在意,以至于父亲并没有为“叛逆惹事”的阿和在内心中提供存在的空间。
剧中阿豪的自杀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转折点,父亲无法从失去大儿子的阴影走出来,花了很长时间来接纳新出现的一缕阳光,而这个不是儿子的儿子,却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儿子。
影片用隐喻、讽刺的手法将电视播放的《探索星球》这一镜头表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在论资排辈的中国传统家庭中,男性是以一种有着强烈威望的特性而存在的,无法动摇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育的失败,当他与儿子和解时,也选择了一种最残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
《阳光普照》和《三块广告牌》的相似之处在于,我们每个人看似都是受害者,但同时我们也都是加害者,我们都要为自己所做出的行为负责。
电影试图从一个家庭的切面展开来揭示伤痛,反映中国传统家庭残酷和病态的现实,而这些伤痛的背后隐藏的则是个体之间缺乏交流,单一的价值观,进而通过一种冷漠的、麻木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