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芳华》: 芳华”只得是一代人的青春年华,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年代

电影快讯 1140℃

《芳华》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在那样背景下发生的故事自然有所避讳。但我们更应该回望过去,无论是历史的辉煌还是错误,都要敢于正视它。遮掩也许有一时的忘记,可这只是逃避的畏惧,没有警醒与反思,悲剧随时会再回来。

冯小刚因为他的“冯氏喜剧”被国人所熟知,他和葛大爷可谓贺岁档的经典搭档。作为中国不多血气方刚的导演,“小钢炮”的称号和他的人一样直爽,刚硬。

影评《芳华》: 芳华”只得是一代人的青春年华,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年代 - 陆剧吧

他敢于用喜剧的手法在作品里直接对当今时代进行批判与讽刺,在荒诞幽默的外壳里是对现实的影射和反思。

从《我不是潘金莲》到《芳华》,我们看到冯小刚导演也在不断突破自己,无论是类型风格、电影构图还是摄影拍摄手法,都在不断尝试打破常规。正如他自己所说“别人在楼底拍,我就到楼顶去,别人去楼顶拍,我就到外面去。”在被资本主义不断绑架的当下,六爷的坚持亦是不易。

影评《芳华》: 芳华”只得是一代人的青春年华,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年代 - 陆剧吧

《芳华》讲述了文革时期,部队文工团一群少年少女的青春故事。

首先,从摄制上来说,真的是非常细致用心。因为是六十年代文工团的故事,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导演采用了大量暖色调亮色调作为环境铺陈,大量的逆光景和柔光处理,如梦如幻的画面反应了记忆中青春时光的美好。特别是文工团女兵跳舞时使用的大逆光,把女兵的肢体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影片中后段,为了表现时局的动荡、主人公各奔东西的悲凉、战争的残酷,导演在色调影调上多采用蓝灰色等偏冷偏暗的处理,特别是在越南防卫战的片段中,蓝灰色调很好的烘托了局势的危机和人物内心的不安。

影评《芳华》: 芳华”只得是一代人的青春年华,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年代 - 陆剧吧

在运镜的处理上,大量手持镜头赋予了影片真实的质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如小萍在高原演出的那场戏配合的镜头的摇移,演员的走位,观众更容易被带入情景之中,感受那一刻情绪的紧张和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使整个段落更有戏剧性和张合力。

本片不得不说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刘峰和队友上前线送物资的长镜头。导演将这个镜头的难度称为“全世界第一部用一个镜头拍完战场全部战斗的战争片”。

从行军部队看到一只蝴蝶的轻松愉悦,到第一声枪响,士兵被炸的血肉模糊,镜头始终紧紧跟随着刘峰的运动,过草地、翻滚、前进,观众和刘峰一起被置于危机四伏的战场之中,感受战争的惊险残酷。

在《芳华》中,我们看到了鲜艳丰富的色彩和极具设计的场面调度,也看到了导演对试听技巧的努力尝试。但归根结底,试听最终是服务于故事的。为何《芳华》的故事撑不起这样丰富的试听,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人物的塑造上。影片从肖穗子的旁白开始,

并到影片结束一直贯穿其中。大多数电影中,旁白更多是用来介绍前史和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遭遇用故事情节和画面来表现,而本片中,好几处能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段落都用几句苍白的旁白匆匆带过。

比如刘峰被审问的过程、高原上小萍不愿表演的理由、以及小萍偷衣服时旁白提前预告,都使得冲突发生却不动人心。观众没有办法感受主角所面临的环境气氛,旁白更是没有什么说服力。

其实,《芳华》中每一个角色都有可深挖的点和人格魅力,可惜,赘余的台词和断裂的细节让人物变成了叙事的工具而不是有血有肉的角色。

比如刘峰确实很热心,但并不是宣传的那样。当他被塑造成一个绝对热心正义的完美角色时,反而失去了角色人性那一部分的魅力。所以在导演表现刘峰私欲的部分,他对丁丁的感情,仅是因为听了邓丽君的歌才触碰了丁丁,未免太过草率让人无法接受。

把人物形象塑造的过于正义单一,一旦人物作出不符合人设的事情,反倒会让观者感到厌恶。笔者认为导演应该更多刻画他内心的部分,当外界宣传给他带来的荣誉和他内心欲望碰撞,把他的纠结和挣扎呈现给观众,反而更贴近观众更具现实意义。

再如小萍,她与父亲的感情处理只是短短的两封信,两段独白,此外再无其他展示。以及小萍被诊断为精神病被关进医院,只有刘峰去医院找结果,中间没有一点交代小萍经历了什么,大量不必要的情节台词使得影片失去了很多塑造人物角色的机会,不能使观众产生共情和代入,又如何能感动人呢?

顺带一提笔者最感动的一场戏,是疯了的小萍在看戏时一个人跑到草坪在月光下跟着音乐跳舞,小萍在文工团的日子算不上安逸快乐,处处受排挤被欺负,但最后在小萍的心中,或许那段没有战火,只有音乐与舞蹈的日子才是最美的年华吧。

“芳华”只得是一代人的青春年华,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年代,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段芳华,那些懵懂的青春年华总会产生共鸣。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它都是时光洪流中不可磨灭的瞬间,因为正是那些私密共情的、那些让人感同身受的瞬间才是我们的芳华。

标签: 电影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