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
先來看幾組對比圖:
1983年上映的電影《四渡赤水》;
《賀龍軍長》;
1997年上映的《甲方乙方》;
從圖片中可以看到,經過修復,這些老電影的畫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據悉,為了能讓觀眾感受到老電影的魅力,從2007年至今,央視電影頻道一共修復了1200部影片。
膠片一寸一寸地檢查,畫面一幀一幀地修復,據悉,央視電影頻道團隊中不乏90後的身影,一位90後男生表示,雖然工作量很大,但說起自己的工作很有自豪感。
據CCTV6《今日影評》節目介紹,很多老膠片保存的時間一長,上面會出現各種斑點、劃痕,或者是噪點。
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前期的物理修復去掉一些劃痕,但很多還是需要進行數字修復,也就是將老膠片掃描到數字文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修復。
根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僅僅是數字修復的準備工作就非常「折騰」:膠片一寸一寸地被細心檢查、修補、擦拭、過水、用四氯乙烯漂洗,然後轉成數字格式,再對畫面、顏色、聲音等一一調整後投在大熒幕上放映鑒定,發現瑕疵後還要再返工修改......
具體修復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即便只是一粒灰塵掉落到膠片上,放上大熒幕,也會立刻放大幾百倍,因此,修復工作考驗著每一位修復師的耐心。
電影頻道技術部的李冉介紹,有時候遇到很難修復的影片,一天下來可能只能只能修4、5秒,需要工作人員翻來覆去的查找問題。
另一位修復師回憶,修過最難的一部可能是《賀龍軍長》,這部電影里演員的動作都比較大,比如說一個揮手或者一個跑步的動作,模糊的地方會有很多,因此只能一筆一筆地去描,僅修復一幀可能就要點擊畫面成百上千次,「別人精修一張人像圖的時間,可能是我們修復一幀的時間」。
不僅僅是耐心,修復膠片也考驗著修復師對膠片、對色彩、對光影、對畫面的理解。
CCTV6電影頻道技術部主任魏曉玲介紹,電影在拍攝的時候對光、影、色是非常講究的,都融入了導演的創作意圖,因此,這就需要修復師對電影有一定的把握。
上海電影技術廠資深膠片修復師胡玉娥也曾提到過,「一部素材掃描以後,出來的顏色也好、氣氛也好,可能會完全不一樣」,會影響整部電影的效果,更會影響觀眾的感知,同時也是影響整部電影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經過修復師們的努力,於1947年播出的電影《太太萬歲》被成功修復;
畫面斑駁的老電影《西安事變》也重新煥發了容顏;
事實上,有時候有些觀眾如果不仔細看,電影中的一些瑕疵並不會被覺察到,李冉認為,不能說觀眾看不見,或者僥倖地認為某一幀畫面一晃而過,就不在意,「還是要對每一部電影負責」。
一幀一幀地「死磕」,央視電影頻道的工作團隊里不乏90後的身影,一位90後男生介紹,自己一畢業就來到了這裡,沒想到電影修復是一幀一幀進行的,工作量很大,但也很有自豪感。
魏曉玲認為,修復師們常年在幕後,修復一部電影所用的時間有時甚至超出了一部電影拍攝的時間,「他們投入的這種創作,不亞於當年的電影人」。
在她看來,年輕修復師不僅向老電影投入了情感,也注入了年輕觀眾的視角,「他們是在修復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