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到7.5, 國產綜藝不能這麼搞

電影快訊 1731℃

國產綜藝,韓國綜藝。

當兩個詞一起出現的時候,你很可能聯想到另外一個詞:

抄襲。

名單真的不要太多:

《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花兒與少年》《天籟之戰》《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

當然,很多都只能定義為,「涉嫌抄襲」。

更有甚者。

正兒八經買版權的,一樣被罵。

《跑男》《爸爸去哪兒》《花樣姐姐》《兩天一夜》……

名聲有多大,爭議就有多大。

最近又有一檔。

名聲倒是不大,爭議,可一點都不少。

也是復刻,從故事背景,到日常用具,甚至連嘉賓的樣子都復刻了——

9.5到7.5, 國產綜藝不能這麼搞 - 陸劇吧9.5到7.5, 國產綜藝不能這麼搞 - 陸劇吧

復刻的結果?

原版,豆瓣9.5。

中國版,7.5。

從優等生,到及格生,是人性的墮落還是道德的滑坡?

國產綜藝的創造力,到底去了哪裡?

Sir帶大家去看——

《令人心動的offer》

9.5到7.5, 國產綜藝不能這麼搞 - 陸劇吧

先科普一下原版——

Sir曾安利過,《新職員誕生記:好人》。

職場養成類真人秀。

8位律師實習生來到律所,在四位精英律師的培養和考核下,完成十項任務,最傑出的兩名獲得正式的offer。

在場外,由「天下壯漢」姜虎東率領應援團,對這八位實習生進行點評。

兩個關鍵詞特別吸引:職場、養成。

前者,透著刀光劍影的緊張氣質;後者,又給你平易近人的窺視欲。

果然爆了。

於是中國迅速買來版權,開搞。

原版4月播出,中國版馬不停蹄,10月上線。

結果呢?

Sir只看第一集,就忍不了了……

我們的節目製作人是不是對「買版權」有什麼誤解?!

買版權,本是為了藉助成功模式,融入自己的特色,更上一層樓;

而他們,是為了無後顧之憂地抄。

從律所環境的布置——

不用說公司的logo完全一樣,這無可厚非,畢竟是節目。

律所里的玻璃房式設計(完全沒有串戲的感覺)。

甚至連辦公室小驚喜,那張會升降的桌子,都一模一樣的逼格——

當然,這還只是皮肉功夫。

就像演員化妝,形似可以幫助你入戲。

但Sir沒想到的是,這版權買來的除了有節目創意,布景設施,居然還包括人設。

比如,深藏不露學霸型。

在原版,是性格叛逆的林賢書;在中版,則是年齡與才華成反比的李浩源(他還參加過詩詞大會)。

比如,英年早婚學神型。

原版,是延世大學的貧寒學子李時勛;中版,則是北京大學博士梅幀。

而最不可思議的,是這一類——

可愛學呆型。

最搏好感,也最擔「流量」。

韓版中,是李相浩。中版,這一角色由李晨擔任。

兩個完全不相識的人,卻好像平行時空的分裂體。

劇本完全照抄——

同樣最早到達公司;

同樣害羞;

同樣,在第一次看到別的實習生時,眼神躲閃,微表情豐富而不知所措。

稚嫩。

原版里的他,早早完成任務提交了報告,但一看別人的答案,傻眼了——

怎麼還要寫調查過程?我還以為只用寫結論。

中版的他,最後一刻提交了結果,完了以後發現自己很多錯處,急忙改了第二版報告再提交一次,可惜過時無效。

兩位仁兄,完全沒有其他實習生那樣的穩重和專業度。

都是應援團里所說的「男主臉」——

像只小柴狗,沒有進攻性,沒有優越感,只能靠一路打怪升級逆襲。

兩個不同國度,通過海選出來的人,人物弧光卻劃得那麼同步。

巧合?

呵呵。

很明顯了——

這不是真人秀。

而是一次成功收購「獨家配方」後的流水線生產。

失去了真實的基本面,綜藝更高層次的訴求——

通過節目剖析某一社會切面的紋理(在職場劇里,就是職場百態),也隨之落空。

在Sir的理解里,真人秀分兩種——

硬類,和軟類。

《中國好聲音》《跑男》,都屬於前者。

天然有硬衝突打底,有故事,好表現。

形式拿過來,甚至照抄,影響不太大。

因為形式,不是這類綜藝的核心,嘉賓的內容才是。

比如《中國好聲音》參賽者的歌聲,《跑男》里嘉賓的動作衝突。

軟類,如生活類、職場類。

辦公室職場社畜,基本上有兩種關係——橫的,同事關係;豎的,上司下屬關係。

中版,每一處硬體彷彿都在復刻韓版。

可恰恰,復刻不出真實的職場關係。

同事關係,兩版裡面都有——

比如一個實習生被叫到律師的辦公室,其他人都很好奇,甚至有嫉妒和羨慕。

做任務,看到別人比自己早交或者比自己專註,心裡小九九總要泛濫。

但原版里上司下屬關係的展現,是中版里是缺乏的。

原版里,林賢書因為自稱「叛逆」,得到了律師蔡勝勛的實名diss——

Sigh。

從此林賢書對他心生恐懼。

選座位,打死不選離蔡律師最近的座位(雖然最後輸掉了划拳比賽,不得不選);

吃飯,也打死不坐他旁邊(雖然最後還是無意中坐下去了);

一群人集體進屋拜謁,也是最後一個才「跳」進去。

別小看這寥寥幾筆。

這些刻畫,一下子把屏幕前的你,扯進節目——

哪個經歷過職場的人,沒經歷過一兩個感覺氣場強大、不願接近的上司?

所謂鍛煉,也就是在與這些上司的博弈中開始;所謂進步,就在能否迅速得到這些魔鬼上司的肯定。

職場綜藝,無非就是展現這種有趣的人性博弈,鋪陳出這種艱難的進步。

可惜,中版暫時還沒看到這樣的細膩。

他們不是雞肋。

連應援團的設置,我們的理解也出了問題。

原版應援團的設置,不僅在節目外的點評、打趣。

應援團還要根據這8位素人的表現,推測出每次任務的優勝者。如果有7次以上推斷正確,那麼最後的Offer,就會從原來的2份,增加到3份。

目的,是用自己的專業,為觀眾解讀應援團里的人物關係,然後用這種解讀,幫助素人們獲勝。

韓版中的應援團,有藝人團體(姜虎東和李壽根),但更多的,是專業人士——

心理學家,前法務部實習生,甚至前法官(現為推理小說家)……

各有專業背景,也能從專業出發,給出自己的理解。

學過演化心理學的這位才女就秀過一段,從臉型分析四位專業律師的性格和風格,以此推斷哪個律師好糊弄,更能帶好學生——

Sir不說實用性,最起碼能唬住人。

反觀中版的應援團——只有一位專業人士坐鎮,律師岳屾(讀作申)山。

熟面孔的,還有何炅,郭京飛,和Papi醬。

結果——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尬聊。

其中Papi醬表現最糟糕,缺少在短視頻中的靈活新鮮,變成了籠中鳥一樣無趣。

所謂專業,無從談起。

那麼問題來了——

當一部節目標榜自己是職場生活檔。

但它既沒有職場的專業,也沒有生活的溫度,我們能看什麼呢?

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不會「抄」,早就是近幾年國產綜藝的頑疾。

除了職場,還有我們遲遲無法攻克的美食類。

比如《中餐廳》和「原型」《尹食堂》。

《尹食堂》的靈魂是什麼?

當然不是美食。

也不是慢悠悠的節奏。

——是對匠心的堅守,對生活的投入。

所以,《尹食堂》里,演員不是最重要的,演員暫時成為了店員,店員的角色才最重要。

兩位女士擔任廚師,負責廚房的所有環節,包括採購,烹飪;而兩位男士,則負責店面的一切運作,包括上餐,結賬。

全身心投入工作,忘掉自己明星的身份,享受「慢慢掙錢」的快樂。

《中餐廳》里,我們看到什麼?

明星們爭表現,搶鏡頭,加台詞。

更有甚者,拿著雞毛當令箭。

唯獨不見生活的煙火氣,不見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輸出。

高下立判。

Sir覺得太可惜。

因為我們身邊,曾經也有做得好的翻拍節目。

Sir已說過,翻拍,就應該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不失原先的高度,也能加入新東西。

想起了一部上古級別的翻拍遊戲類綜藝——

《一筆OUT消》,TVB,主持鄭裕玲。

2001年,香港電視台大戰正酣。

亞視VS翡翠(TVB)。

亞視用一檔翻拍益智遊戲節目——《百萬富翁》,在收視率上難得把TVB按在地上摩擦了一把。

風頭正勁。

TVB不服,祭出最強陣容。

Do姐鄭裕玲披掛上陣,主持了同樣購買了海外版權的《一筆OUT消》。

在國外,《一筆OUT消》可是在收視率上碾壓過《百萬富翁》的。

前六集製作的時候,版權擁有者BBC甚至派人親自赴港督戰,教TVB如何做劇。

翻盤了嗎?

NO.

在海外大受歡迎的《一筆OUT消》,在香港一播出是勝了《百萬富翁》一點點,但後來完全被壓制下去了。

為什麼?

太嚴肅。

原版《一筆OUT消》採取淘汰制,每一輪遊戲結束,參賽者都要「投死」(out )其中一個,每一集都只有一個人贏錢。

由於嚴格遵守原版「潑辣」的主持風格,主持人整檔節目不準露笑容,經常要審犯人一樣盤問參賽者。

整場比賽下來,燈光灰暗,現場觀眾不準鼓掌,氣氛極度壓抑。

但香港是一個什麼地方啊?

寸土寸金,一分鐘幾百萬上下,人們壓力無限緊繃。

回到家,面對兩檔同類節目——

一個,歡天喜地地撒錢;一個,苦大仇深地艱難賺錢。

任誰都會選擇前者。

於是,TVB決定變。

大膽放棄原版的製作風格,讓主持人和參賽者之間的互動增強,通過對話拋段子,觀眾恢復鼓掌權利,節目整得脫口秀一樣熱鬧。

那些流傳下來的段子,讓Sir光看文字都能笑半天——

鄭裕玲:阿華,為毛你要Out大叔?

阿華:因為他沒看過三級片。

鄭裕玲:你是在講笑嗎?

阿華:不是,他連三級片的一級和三級都分不清。

鄭裕玲:就是說你看過很多三級片?

阿華:都很少了……近年來。

鄭裕玲:近年來很少看片?

阿華:很少看三級片。

也會適時給你來一點心靈雞湯——

鄭裕玲:燕兒,如果今晚你勝出,你的獎金會怎麼用?

燕兒:每種都會做一點,做一點善事,跟家人分享,去旅行增加知識,進修一下。

鄭裕玲:我看過你給我們的履歷,你寫給我們的是:百分一做善事,百分一給親人,四分一給兒子,四分一去旅遊,四分一去投資。你這種說好聽點叫精打細算,不好聽就會被人說成『算死草』,知不知道?不過沒關係,我也是常常被人這麼說,不用理別人。

BBC為此批評TVB,放棄了這個節目獨特風格和賣點。

那又怎樣?

一檔綜藝的賣點,不就是因為它適合當地居民收看嗎?

風格改變後,《一筆OUT消》的收視穩步上升(從21點穩步上升到23點),《百萬富翁》的生存空間反而被積壓了(從原先26點跌到20點)。

這是Sir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能看得更遠。

回到《令人心動的offer》。

目前7.5分,Sir感覺還可以上升,因為潛力不小。

比如,中國版的李浩源,是原版里沒有的人格特色。

他用16個字評價導師,不愧是參加過詩詞大會的人。

Sir說過,他可能是對應原版中的最強者林賢書。

但兩個人也不同,李浩源厚積薄發,林賢書光芒四射。

再比如,第二集里,八位實習生司法辯論賽。

八位年輕人又是搬出法律條文,又是突破對方漏洞,精彩程度不輸《奇葩說》。

(而且要看懂他們的辯論,還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去記住他們的每個論點,每一次反駁)

這些地方都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以此超越原版。

怎麼超越?

說難也不難。

改變,有時候只需要很細微的調整。

可能就是改變說話風格,可能就是改變互動關係。

但同時,它又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市場調研,受眾分析,打破重建……

再說簡單點。

就看你怎麼選擇——

你是依賴別人,還是相信自己。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