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斯威夫特的“時代巡迴”演唱會仍在進行中,日程已經排滿2024年。與此同時,記錄她洛杉磯演唱會現場的大電影《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自去年10月首映,到跨年之際的中國公映,所到之處,票房勢如破竹。
演唱會電影在電影市場中取得的票房成績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一方面,人們驚嘆於電影與演藝行業結合後所釋放出的巨大市場能量和文化潛力。作為現場演唱會的“平替”,電影版本無需觀眾承擔高昂的票價和旅行費用,尤其對於那些熱門演唱會門票供不應求的情況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同時銀幕所提供的沉浸體驗和臨場感,又是電視或移動設備等終端所無法比擬的。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演唱會電影本質上不是“電影”,這種嫁接模式是對電影藝術邊界的模糊,也會對原本擁有獨立體系的電影市場構成一種“物種入侵”。
顯然,我們不能將演唱會電影簡單當作新事物看待,在電影與其他文藝形態的交流、融合過程中,我們已經見證了諸多類似的形態變革。正是因此,我們也不應拘泥於某種藝術形態固有的邊界,去拒絕其變化和發展。實際上,真正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於,儘管演唱會電影在形式上並非全新創造,但它卻催生了新的文化現象。演唱會電影不僅讓觀眾在銀幕前感受到了演唱會的震撼與激情,更讓電影院變身為一個兼具臨場感與互動性的全新場域。這部電影究竟是如何實現這一創新的。這正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有趣議題。
電影作為“現場藝術”
演唱會電影為不能親臨現場的粉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賞方式。這種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音樂會的地理和時間限制,更為觀眾帶來了一種與現場截然不同卻同樣引人入勝的觀賞體驗。通過電影的視聽語言,演唱會電影增強了音樂表演的感染力,使其成為一種獨特的跨媒介藝術形式。這種融合讓人不禁回想起十年前關於戲劇現場與電影銀幕相結合的熱烈討論。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簡稱NT Live)是表演藝術與電影交叉領域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自2009年誕生以來,NT Live作為倫敦皇家國家劇院的一項倡議,已經成為將現場表演帶給全球影院觀眾的先鋒力量,通過在電影院放映實時或錄製的戲劇演出,它使全球觀眾都能享受到倫敦西區和百老匯等頂級舞台劇的現場感受。諸如《漢姆雷特》《奧德賽》等NT Live的放映佳作,均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熱烈追捧。這種方式不僅擴展了劇院的觀眾範圍,而且為那些因地理位置或身體條件限制而無法親臨劇院的人提供了觀看高品質劇目的機會。NT Live的成功秘訣在於它通過衛星傳輸完美再現了現場劇院表演的震撼力和真實感,同時結合對大銀屏觀看體驗的優化,確保無論是在劇場內還是影院中,觀眾都能獲得極致的觀賞享受。值得一提的是,NT Live不僅是對現場表演的單機位重現,相反,它在視聽語言層面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調整,以兼顧銀幕觀看的特點和需求,真正實現了現場表演與電影技術的完美融合。
在中國電影史的豐富篇章中,戲曲電影的傳統也是電影與現場藝術跨媒介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電影通過將傳統戲曲藝術搬上銀幕,不僅為戲曲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為中國電影語言的演進和多元化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通過電影技術重新詮釋傳統戲曲,則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新的藝術欣賞角度,加深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近期備受文化界讚譽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正是傳統戲曲與現代電影技術結合的成功案例。
與這些實踐類似,演唱會電影也採取了將現場演唱會轉化為電影院沉浸式觀看體驗的策略。《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不僅讓粉絲們有機會在大屏幕上重溫演唱會的精彩瞬間,並且以獨特的電影語言彌補了無法親臨現場的缺憾。事實上,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就嘗試過用高幀率電影畫面對感恩節比賽的中場表演進行充滿沉浸感的呈現,讓觀眾與角色一起在絢爛的表演中“切身”感受令人眩暈的現場感。由此可見,電影語言的藝術創新以及3D、高幀率等技術的運用,在視聽感受層面賦予了電影一種獨特的現場性藝術形態。這種現場性不僅讓觀眾獲得了更加真實、深刻的觀影體驗,也進一步推動了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與發展。
電影作為“互動藝術”
但是,在對NT Live的調研中,一個引人注目的數據顯示,高達84%的NT Live影院觀眾表示,他們會因為知道自己正在觀看的表演是當晚實時上演的而感到真實的興奮。這種“在線直播”的形式顯然為營造現場感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泰勒·斯威夫特:時代巡迴演唱會》並不滿足這個條件,那麼,粉絲們是如何在封閉的電影院中體驗到不亞於演唱會現場的強烈氛圍呢?
事實上,在過去的十五年左右的時間裡,全球主流電影院雖然依舊延續了上世紀70-80年代以來所特有的多廳影院建築結構,然而,影院和銀幕的基本功能卻已經發生了改變。這一變革尤為顯著地體現在社交網路媒介的迅猛發展的當下:今天,儘管影院內部依舊維持著黑暗、封閉的“洞穴”式布局,但其意義流通的路徑已然不再局限於銀幕光影與觀眾思維之間的直接交互。相反,通過社交媒介的廣泛互動傳播,影院現已融入了龐大而錯綜複雜的互聯網信息流中,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個節點。
今天的電影不再是一個孤立自足的系統,預告片、超前點映、預售以及各種相關物料早已在電影上映之前預支了電影文本的能量,而網路評論、熱搜、衍生話題等映後信息也進一步延續了文本的熱度與生命力。甚至,在衡量一部電影的最終成績時,預售票房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實時票房,這深刻揭示了在當今信息流網路中,電影本身與預告片、網路話題以及觀眾討論等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生態體系。
這正是為何類似“漫威電影宇宙”或《星球大戰》系列的續集和外傳能夠在過去十年間成為主流商業電影類型的關鍵所在。在這些電影中,獨立且自成一體的電影故事並非觀眾的主要消費動機;相反,累積起來的觀眾期待和情懷才是吸引他們走進電影院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在一些視頻網站上的“反應視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以《星球大戰7》重啟為例,某些反應視頻以黑暗中的電影觀眾作為拍攝對象,記錄下了當“星戰”系列的經典角色、飛行器、場景或台詞出現時現場觀眾的反映——他們或是鼓掌、或是歡呼,當主角第一次點亮“光劍”時,觀眾們也紛紛點亮自己的光劍道具,宛如揮舞熒光棒的“應援現場”。
這些主流商業電影事實上是由大量媒介碎片堆積而成的巨型“彩蛋”,它們不追求提供完整的意義,而只是在時間流中編寫出供粉絲參與狂歡的“節目單”。電影的這種功能轉變,為更開放和交互的銀幕產品提供了條件,以至於演唱會電影這種形態,不僅能如前文所說的,為樂迷提供一種“離線”的現場藝術,還能在電影院這樣的公共空間內與其他樂迷互動,創造出一種社區感和集體體驗。
演唱會電影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就在於此:在移動互聯網和交互文化語境的共同影響下,電影的文化功能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如果我們能夠敏銳地捕捉這一變化,深入理解電影院的開放性和銀幕的交互本質,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個全新的技術時代,電影院和電影將釋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潛力,為我們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體驗。(本文作者繫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