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電影七十年: 張藝謀們在《紅象》中的一聲吼叫

電影快訊 1155℃

何為「張藝謀們」?誰看過電影《紅象》?這與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五代導演有關,與改革開放後崛起的第五代導演有關。一般評說:電影的《一個和八個》《黃土地》是第五代導演的標誌性作品。但事實上,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是拍攝於1982年的電影《紅象》。

在看,這部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創作陣容非常豪華:導演是田壯壯,張建亞和謝小晶。攝影是北京電影學院「78班」的師哥曾念平,副攝影有三個:張藝謀,侯詠,呂樂,美術馮小寧。

中國民族電影七十年: 張藝謀們在《紅象》中的一聲吼叫 - 陸劇吧

「張藝謀們」說的是「78班」,「第一聲吼叫」是形容了當時老導演郭寶昌的評價:《紅象》「幾個畫面一出來我就傻了,中國怎麼出這東西了?這是一幫什麼人拍的?憑我當導演的直覺和敏感,我知道一批新人起來了……」

《紅象》這部影片講述了雲南三個傣族小孩的故事,簡單又普通。名叫岩羅、岩甩和依香的三個小朋友,一次聽寨子里的老爺爺講故事:在茂密的大森林中,有各種各樣神奇的動物植物,象徵著神的是一隻「紅象」,他不僅渾身紅亮而且還會飛。

好奇的孩子們,趁著學校放暑假,就相約結伴到森林中尋找紅象。一個孩子,看美麗的馬鹿,淘氣使然,開槍打傷了他。朋友之間引起爭執,在跟蹤紅象時又發現一口陷阱。

中國民族電影七十年: 張藝謀們在《紅象》中的一聲吼叫 - 陸劇吧

一隻小象被困在裡面,三個小夥伴準備救這隻小象,一隻兇猛的豹子撲出來了,危機關頭,「紅象」顯現,三個傣族小夥伴終於揭開了紅象的秘密,......

從攝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看,《紅象》的創作者們,當時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師生都受到「自然光效」攝影大師斯托拉羅和阿芒都的影響,大部分鏡頭以自然光效完成。

用現代技術標準來看,畫面反差大,顆粒粗糙,很多在暗光條件下拍攝的鏡頭明顯虛焦,由於攝影師上的多,《紅象》在攝影風格上也不夠統一。

中國民族電影七十年: 張藝謀們在《紅象》中的一聲吼叫 - 陸劇吧

全篇很少用燈,從構圖到用光,在當時的電影拍攝上,可以說是膽大妄為。他們效仿的斯托拉羅,後來在中國拍攝了《末代皇帝》,阿爾芒都則是《天堂的孩子》的攝影師。

可見《紅象》中發出的第一聲吼叫,以誇張的構圖、濃烈的色彩,不僅成為後來的《一個和八個》在影像風格上的預演,也顯露出日後第五代導演特有的風格和藝術追求。

甚至可以說,這部絕對低估的電影,是中國電影在經歷過「文革」10年浩劫之後第一次系統而大膽的全新嘗試。

站在兒童的角度構想影片的主題,以及結構和拍攝方式,杜絕任何說教。這在兒童電影的創作上,很有探索意義。

他們的探索方向是逼近電影,卸除自身的枷鎖,正如畫師對繪畫的評價:逼近即意味著忘記成法、聲名、理性等級和自我......」在兒童電影創作上,以至在新時期電影創作上,都必須突出形象性,動作性,寓教於美,讓視覺上美好的畫面留在記憶中。

當年,第5代電影的精英骨幹們,在這部影片中的追求多少有些極端,為杜絕說教甚至連劇本中對大象一些習性的介紹,對「紅象塘」的成因的解說,都統統刪去,以致影片中對這方面的情節交代的不夠清楚。其實對兒童片,有些說明是必要的,特別是知識性的內容還是很有益的。

《紅象》這一聲怒吼之後,田壯壯又接連拍攝了《獵札撒》和《盜馬賊》,也是把以影像為本體的美學形態推向極致,為民族題材電影開拓出新生面。

引來當時很著名的紀錄片攝製者約里斯·伊文斯的一聲驚嘆:「中國電影很有希望!」而作為美術的馮小寧,在之後的導演創作道路上,他的「戰爭與和平」的思考,有了《戰爭子午線》《北洋水師》《大空戰》《黃河絕戀》《紫日》,而自《紅象》起步的少數民族文化關注,又推出了《紅河谷》和《嘎達梅林》,以詩化的結構表達電影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其實,很多傑出的電影導演,他們的「第一聲怒吼」都是出自少數民族電影。比如寧浩的《綠草地》,陸川的《可可西里》,甚至文牧野,也是從短片電影《紋身》起步的(原片名為battle)。

有一位學者甚至有些武斷地說:中國真正能走遠的電影導演一定會從民族題材的這塊土壤起步。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