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琅琊榜》不下10遍,但這個疑惑一直懸而未解:
為什麼林燮只有7萬赤焰軍,梁帝就因為忌憚他,而強行娶了他妹妹林樂瑤,可霓凰郡主掌控10萬雲南鐵騎,梁帝為何不娶她?
眾所周知,沒有林燮,就沒有如今的梁帝。
梅長蘇在梁帝同意重審赤焰冤案後,和梁帝有一場面對面的對話,這一次他默認了自己是林殊,也是第一次時隔13年後站在林殊的立場,對梁帝的忘恩負義進行了痛斥。
我們這才從他口中得知,林燮曾三番五次救過梁帝的命,那時候的梁帝,還只是眾多皇子中並不起眼的一個。
除了救命之恩,梁帝能登上皇位,林燮更是功不可沒。
儘管林燮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禁軍首領,卻再次冒著生命危險,甚至搭上全家人的性命,幫梁帝在皇位爭奪戰中勝出。
然而,當梁帝擁有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後,人變了。
就像言侯說的,他、林燮大哥和梁帝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情,被梁帝忘得一乾二淨,梁帝看他倆,也只是君臣了。
所以,那時候掌控7萬赤焰軍的林燮,開始被梁帝忌憚,林燮的妹妹林樂瑤,被梁帝強行娶進了宮。
有人說,讓林家的女兒進宮當妃子,這不是梁帝對林家的恩典嗎?
如果真是恩典,那也應該是做讓林家感到高興的事情,不是么?如果只做讓自己滿意,而讓別人痛苦的事,那能叫恩典嗎?
人家林燮的妹妹林樂瑤,明明和言侯青梅竹馬兩情相悅,梁帝和他們天天在一起,能不知道?可他硬生生拆散一對有情人,你說林樂瑤痛苦,哥哥林燮怎麼會開心。
而且言侯曾經對梅長蘇也說過,他們經歷九死一生把梁帝扶上皇位,第二年,梁帝就從他身邊搶走了林樂瑤。
言侯痛失所愛,不能忍受,去找林燮大哥,說想搶回林樂瑤,甚至說如此寡情薄意的皇帝,既然他們可以推他上位,也同樣可以拉他下馬,可是林燮勸他忍。
能忍,說明心裡是有怨恨的。
其實自古以來,大多皇帝都會對掌握兵權的人比較忌憚,不然也不會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了。
所以,梁帝強行娶了林樂瑤,隨後又把自己的妹妹晉陽長公主嫁給林燮為妻,也就是林殊的媽媽。
這樣的聯姻,看似恩典,實則處處是在掣肘林燮,想要控制他。
因為林燮的妹妹在皇宮,一旦林燮有不臣之心,這就是皇帝要挾林燮的籌碼。
另一邊,如果林燮要反,必然會幹掉梁帝等皇族人,那麼妻子是皇帝的妹妹,若夫妻恩愛,林燮也會在情感上有所顧慮。
若林燮夫妻不合,那麼妻子晉陽長公主,可能就成為梁帝安插在林燮身邊的細作,一旦林燮有了反心,梁帝就會第一時間從晉陽這兒得知。
再者,梁帝娶林樂瑤,成功打破了林燮和言侯親上加親的可能,不然這兩家文武結合,梁帝得多害怕啊。
而且,梁帝可能正是借強娶林樂瑤,來試探林燮敢不敢反。
如果林燮能忍了妹妹受委屈的這口氣,那麼梁帝就可以確認林燮還是支持他的。如果林燮真的有了反心,必然不會同意這場聯姻。
然而,林燮只掌控了7萬赤焰軍,就讓梁帝因為忌憚而冒險強娶林燮的妹妹林樂瑤。
可是同樣擁有兵權的霓凰郡主,掌控了10萬雲南鐵騎,梁帝為何不和穆王府聯姻,直接娶了霓凰郡主呢?
有人說,霓凰郡主太小了。
我覺得這個理由有些牽強,因為皇帝娶媳婦兒,從來沒見過年齡還會成為障礙。
漢惠帝劉盈20多歲娶的皇后,才只有10歲。甄嬛入宮也才16歲,淳兒只有15歲,皇上當時已經快40了吧。
就算這個理由成立,我們暫且認為梁帝舐犢情深,把霓凰郡主當女兒來偏愛。
那娶回宮,給自己的兒子當媳婦,總可以吧,這也是把兵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的一個方法,而且簡單有效。
可是,梁帝並沒有這麼做。為什麼?
因為梁帝是絕對不會允許兒子實力蓋過自己,特別是兒子背後有強大兵權的支持,祁王蕭景禹就是前車之鑒。
兒子可以很優秀,但不能有絕對的實力碾壓自己這個皇帝,尤其是還有個親舅舅擁有7萬赤焰軍。
那樣的話,這個兒子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當梁帝得知懸鏡司首尊站在譽王蕭景桓的身後,對於非常信任的夏江,梁帝毫不猶豫將其置之死地,甚至連面都不想見。兒子譽王,也從此再無資格競選儲位了。
因此,霓凰郡主擁兵10萬,梁帝是絕對不會讓她做自己的兒媳婦的。
但是,不能和皇家聯姻,卻讓霓凰郡主和林殊聯姻,梁帝的這個決定,看上去似乎風險更大。難道他沒意識到嗎?
我想首先,梁帝用強娶林樂瑤的方式試探林燮,結果發現人家沒有反心還很忠誠,多少有些內疚。
畢竟林燮和自己一起長大,多次救過他性命,輔佐他登上皇位,所以,他同意了太皇太后把霓凰郡主指婚給林殊的提議,算是對林燮的安撫吧。
其次,林家也好,穆王府也好,都還有利用價值,能用一個指婚的口頭約定,讓兩家感受到皇家恩典,有什麼不好。
再者,指婚也只是口頭約定,林殊和霓凰還沒結婚,這強強聯合的風險還未出現,且兩人的年紀還小,皇帝有的是時間和機會徐徐圖之。
很快,這個機會就被夏江和謝玉送到了梁帝面前,一場赤焰冤案,梁帝終於一箭三雕:
徹底消除掌握兵權的林燮對自己的威脅,徹底消滅時時挑戰自己皇權的兒子祁王蕭景禹,徹底清除林家和穆王府聯姻給他帶來的風險!
而最疼愛林殊的太皇太后,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好心把霓凰郡主指婚給重孫林殊,想要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緣,結果卻埋下了禍根,間接引發了那麼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