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台詞有深意, 張譯險凍「瘸」, 《攀登者》隱藏的梗看懂了幾個

電影快訊 1616℃

10月2日,胡歌又被誇獎了,誇他的正是他在電影《攀登者》中塑造的角色的原型夏伯渝老人。

胡歌台詞有深意, 張譯險凍「瘸」, 《攀登者》隱藏的梗看懂了幾個 - 陸劇吧

胡歌照舊是謙虛,並與夏伯渝互動:「希望更多人能從您的身上獲得永不言敗的信念和力量。」

胡歌台詞有深意, 張譯險凍「瘸」, 《攀登者》隱藏的梗看懂了幾個 - 陸劇吧

而這部被原型誇獎的電影《攀登者》卻把很多人看得一臉迷茫。

胡歌台詞有深意, 張譯險凍「瘸」, 《攀登者》隱藏的梗看懂了幾個 - 陸劇吧

整個看片過程幾乎都「十萬個為什麼」,「曲松林為什麼要光腳爬人梯?」、「為什麼一定要登珠穆朗瑪峰?」、「高原沸點低,為何醫生還是被燙傷?」

不過說真的,看《攀登者》還真是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課,否則影片中有太多梗你可能因為沒掌握知識點而沒能get到其中的含義。看過的寶寶也不用遺憾,或許你看完老阿姨給整理的這些梗能對影片有新的感觸。

說到珠穆朗瑪峰(以下簡稱珠峰),大家都不陌生,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高度。但是,想要登上珠峰的山頂,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咱先不說這珠峰,趁著「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熱度去過稻城亞丁,爬過牛奶海的寶寶應該最有體會,海拔4600的高度成了很多人「最後悔去的景區」,甚至還有「恨ta就帶ta去稻城亞丁」的名句。

你再想想海拔8848.13米高度的珠峰,空氣更稀薄,氣溫更低,風的強勁度更大,影片中多次提到有十級強風,十級強風是什麼概念?

2018年9月的那場被稱為「風王」的颱風「山竹」還記得么,深圳的寶寶應該最有感觸。現在知道登頂珠峰是一件多麼難的事了吧。

至於登頂珠峰的意義,老阿姨就不再過多複述了,主要來說說寶寶沒看懂的部分:

首先是影片的開篇。1960年,方五洲所在的登山隊在登山過程中遭遇了雪崩,最後由方五洲、曲松林、傑布執行命令繼續登頂,到達第二階梯時,三人搭建人梯往上攀爬過程中,曲松林為了能順利爬上去,鞋襪都脫了。很多人不能理解,登山鞋就這麼不防滑嘛。

這個細節是當年的真實事件,我們先來看看登山鞋的樣子。

鞋底都是尖銳的刺釘,堅硬的冰雪都能刺穿,試想一下被這種鞋踩在身上是什麼感覺。真實事件里是四人到達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階」,這是登頂珠峰的最後一道關卡。所謂「第二台階」,是橫亘在珠峰北坡的岩石峭壁,高度接近4米。此前國外登山者從北坡攀登,所到的最高處就是第二台階,他們稱之為「飛鳥也無法逾越」,認為沒有攀援的支點,根本無法通過。

這道後來被四人稱為「鬼門關」的地方儘管做過種種嘗試和努力都還是失敗了,時間緊迫且四人的體力都已到了極限,劉連滿提出用人梯形式攀上去,他是第一梯,承受的壓力已經很大了,在海拔8600米以上,零下30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及其稀薄,就算打個繩結都費勁,別說扛人了。

而攀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處4米高的長板,四人花了3個多小時才越過,所以輪到到屈銀華攀爬時,決定赤腳爬上去,就是想減少劉連滿的承重壓力和傷痛。

在王灝錚著作的《危險的腳步》里也寫了這個細節:「屈銀華流著淚脫下了高山靴。在那樣的海拔高度,脫高山靴就意味著凍傷,但屈銀華怕踩傷隊友的肩膀,還是義無反顧地脫了下來,可剛放上去一隻腳,就滑了下來,鴨絨襪子太滑了。時間又在無情地滑過,屈銀華又脫下了鴨絨襪子。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凍掉了兩隻腳。」

影片中,方五洲、曲松林、傑布到達頂峰時,三人互相提示,找不到路了,才確定是登頂了。很多寶寶覺得這個細節看起來有點過於隨意甚至不太真實。但真實事件還真就是這樣的。

大家注意看第一次登頂的時間:1960年5月29日凌晨4點20分,這是夜裡啊,視線可及範圍自然不能跟白天比,且三人是無氧、斷糧、身上還有傷的狀態下登頂的,在黎明前昏暗的光線下,環顧四周,確認再無更高可攀了。

這一壯舉也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的紀錄,此前從未有人征服過這條「死亡之路」。

還有多次被方五洲、楊光提到的人物喬治·馬洛里到底有什麼貢獻,讓這群攀登者如此崇拜。喬治·馬洛里,被譽為「攀登者之父」,在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途中喪生。馬洛里對攀登珠峰的貢獻有很多,其中最大的便是找到適合攀登的路線以及發現登珠峰的最佳時期。

但馬洛里到底有沒有登頂世界最高峰?這一直是國際登山界最大的一個謎團。直到1999年,才被一支攀登隊在珠穆朗瑪峰北坡大約海拔8170米處發現了馬洛里的遺體,但是攀登隊並沒有發現他所攜帶的柯達照相機,因此無法證實馬洛里是否曾經登頂。

再補充一個,胡歌扮演的楊光曾提到的:因為山在那裡。其實就是馬洛里的名言,他在被問及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回答說,「因為它就在那兒。」 (「Because it』s there!」)成為人們至今經常引用的名言。

有些寶寶不喜歡楊光打翻開水燙傷醫生的這個情節,覺得這拉低了攀登者的智商。大家都知道高原開水沸點低,但是因為人的體表溫度也低,所以60多度的水也會造成燙傷。

實際上,在真實事件中,確實發生過女隊員被開水燙傷的事情。在片中,楊光把睡袋撕了一半給何琳演的女醫生,也是出於對不小心燙傷她的愧疚,沒想到這卻造成了楊光被凍傷截肢。

還有一個讓很多人覺得可惜的是李國梁的犧牲,這也成為全片的哭點之一,很多人費解,為何李國梁把相機交給隊友後,隊友卻不繼續登頂?這是因為錯過了當時登山時的「窗口期」,冒然繼續前進再次爬到第二台階風險無法想像,只能撤退等待下一次「窗口期」的到來。

另外第二次登頂時辛苦搭建的梯子雖然在影片中的畫面不多,但其實也承載了很大的意義。

因為有了第一次攀登的經驗,因此在第二次攀登時,攀登隊帶上了一座高近6米金屬梯,架起「第二台階」岩壁上的這座金屬梯,從此承載了珠峰上的太多探險故事。

2008年5月27日,在珠峰海拔86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 「中國梯」,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於27日被帶到拉薩,收進珠峰登山博物館。

我們先來說說這部電影中,演員們幕後的故事。

雖然按照某些「客觀」的登山紀實來說,《攀登者》中的部分場景並不符合現實,可考慮到這是改編真實事件的商業片而非紀錄片,適當的改編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部分演員的表現也為影片增色不少,其中尤以方五洲和曲松林的聯動為佳,這也是《攀登者》最主要的線索之一。事實上,真實事件中,兩次登珠峰登山隊的隊員們並不都是專業的登山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電影中在方五洲歸隊時就有這個細節。

吳京

三分鐘計時訓練的那場戲,吳京拍攝這段戲時腿受傷,原計劃替身完成,吳京還是親自完成了所有高難度動作。

其實他的替身簡直就是「高仿」一樣的存在,認真看看,你還分得清哪個是吳京么?

腿傷嚴重到不得不上夾板了,但他就是不肯用替身。不止是不願用替身,為了演好攀登者,吳京拍戲前特地與專業登山隊員去了崗什卡雪峰嘗試高海拔登山,名義是「體驗生活」。

其實,這是吳京為儘快適應角色所做的前期準備。除了學習專業登山技巧外,也是為了讓自己投身於真實的雪域高原環境以獲取一手經驗,從而更好地為《攀登者》的進組做準備。這倒是他一貫的作風,之前就有為了演好軍人的角色,他特地去軍營呆了18個月。

章子怡

在這部以男人登山隊為主的電影里,女一號章子怡依舊是一抹亮眼的色彩。柔能把那一輩人克制內斂的情緒演繹得恰到好處。

剛起來時,吳京都佩服,直言比他還拼。

也是一個不用替身,要親自上陣的狠人。與其他演員一樣,頂著冬天刺骨的寒冷,在真實的冰雪中做出動作,絲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

很多人不解章子怡飾演的徐纓在最後的結局,認為太「瓊瑤劇」了。但事實上,肺水腫是高海拔低氧環境的常見病,肺水腫的發病率高,預後差,需要及時搶救才能挽救患者生命,當時氣象組都在半山腰,根本沒有搶救的機會,所以因為肺水腫犧牲是合情合理的。

張譯

張譯飾演的前登山隊員曲松林,是一個很觸動人心的角色。在第一次登山時,他作為背攝像機的那個人,發生了意外。隊長方五洲選擇救他而扔掉了攝像機。但對於這位「救命恩人」,他卻是恨,他恨方五洲讓自己活下來而丟失的相機,導致登頂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而不被世界認可。

插句題外話,真實事件中,其實相機沒丟,是因為登頂時是凌晨,光線太暗了,相機無法拍攝。

張譯這個角色很複雜,可以說每一次的出現都貢獻了堪稱影帝級的表演,是《攀登者》最大的亮點之一。

戲外,張譯也是個拚命三郎,赤腳攀爬人梯登頂的那段戲,他是真的在零下二十度的氣溫下,赤著雙腳踩在大雪裡,雙腳凍得通紅一度沒了知覺。拍攝完之後,張譯整個腳被凍僵,不能正常走路。實實在在的還原了真實事件。還被吳京調侃,逢戲必「瘸」。

井柏然

井柏然塑造的李國梁可以說很完美,有著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拼勁和幹勁,隊長方五洲受傷後,登山隊不得不改變登山計劃,不想錯過「窗口期」的李國梁自告奮勇擔任隊長帶領登山隊繼續攀登。面對隊長的擔憂,李國梁的堅持有了全片經典台詞之一:「您也是臨危受命帶隊去完成的人物,今天的狀況不是一樣嗎?你們這代人總是在最艱難的時刻扛起重任,為何我們不可以?」

井柏然之前的角色多數都是文藝小生,在《攀登者》則能文能武,體能訓練都是他自己完成的,拍攝過程中,在攀爬5米高架時,意外踩空從高空墜落,所幸有安全繩掛著,才沒有造成太大損傷。

胡歌

胡歌的戲份不多,但都是幾場重要的戲,他的亮點也很多。他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突破自己身體條件,把登珠峰當作一種信念的攀登者,而楊光對「因為山在那裡」有不同於登山隊其他人的解讀,這句話在他這裡不僅僅是理想也是一種情懷。

這個角色也是有真實人物的,他的故事比楊光更加令人敬佩。1975年,26歲的夏伯渝第一次登珠峰,然而就在他們離峰頂只有200米時,因暴風雪不得不撤離。在7600米宿營時,仗著「火人」的稱號,他把睡袋讓給因丟失睡袋而瑟瑟發抖的藏族同胞,自己和衣睡了一夜,結果凍掉了膝蓋以下的雙小腿。

吳京曾在路演時曾表示,《攀登者》在拍攝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歷經了艱難苦險,體驗了各種不同的生活。不止是主演們敬業,戲份不多的王景春剛從柏林拿獎就進組打磨角色了。為了這部影片,所有演員都都吃了很多苦。

演員辛苦,劇組更辛苦。

作為一部登山電影,最重要的自然是登山的戲份。但讓演員全部在高海拔地區實拍既不安全,也不現實。而如果選擇棚拍,則需要多個不同角度攝影棚的搭建,耗時耗力。

在一番苦尋之後,拍攝地點選擇在天津的郊區一處廢棄的礦區,不是布景搭建,而是硬邦邦、真正的石頭,開機後,下了一場大雪,室外溫度接近-10℃,演員需要在真實的冰霜風雪中表演,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

而讓大家看著緊張冒汗的那場大風口的戲,其實是導演李仁港的想像與創造。 讓12個登山隊員在狂風暴雪中捆綁在一架梯子上艱難求生的場景,隨著風力的變化,綁著所有人生命的梯子像驚濤颶浪中的小船那樣失控飄搖、旋轉。

為了拍這場戲,劇組動用了根威二、三十條威亞,這就意味著要用幾十人來調動這些威亞

幾分鐘的戲,卻拍了整整三個星期。

拍登山戲都這麼難,但比這更艱難壯烈的是現實中的登山。所以,從片中那些宏大的特效,通過吳京、張譯、井柏然、胡歌這些演員的表演,還是能感受到登山精神的震撼。也能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段真實事件背後的付出和犧牲。

單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