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電影快訊 1059℃
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 陸劇吧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 陸劇吧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 陸劇吧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 - 陸劇吧

近日,導演薩姆·門德斯在紐約動漫展上表示,由其執導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將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門德斯稱,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之所以全片只用一個長鏡頭,與電影的故事有關。一戰期間,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受到指派,執行一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傳遞一個重要情報,挽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門德斯表示,「一鏡到底」可以讓觀眾身臨其境,更有代入感。該片主要在英國取景拍攝,導演門德斯和攝影師羅傑·迪金斯花了9個月時間籌備。由於主要是外景拍攝,受天氣影響很大,只能用自然光拍攝,讓拍攝工作也變成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新京報記者獨家揭秘該片如何挑戰「一鏡到底」拍攝。

故事靈感 導演祖父是一戰老兵

影片以一戰時期,1917年春某一天的兩個小時為背景,當時德軍從戰場撤退到「興登堡防線」,那裡設置了地雷和狙擊手作為陷阱。英國軍隊在與德軍長期的僵局後,尋找機會消滅對手,計划進攻興登堡,在最後關頭才發覺這是德軍的陷阱。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奉命去前線傳達命令,與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要求停止襲擊德軍,這不僅僅是為了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而且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前線。

導演門德斯說,這個故事的靈感源於自己的祖父,「我第一次理解任何形式的戰爭都是我祖父告訴我的」。門德斯的祖父參加過一戰,和電影中的人物一樣在戰爭期間也傳遞過信息,但這並不是關於他祖父的故事,只是電影中傳達的犧牲精神是相似的。

在電影中飾演布雷克的英國演員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為角色做歷史研究時,讀過一本叫《西線日記》的書,那是一本關於一戰時期記錄士兵日記的合集,他驚奇地發現曾祖父的日記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是一名騎兵,在戰爭中受到槍傷,在無人地帶躺了4天活了下來,戰爭結束後在一家養殖場工作直到去世。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查普曼去完成這部電影的拍攝。

一鏡到底 奧斯卡最佳攝影掌鏡

「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一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對於導演門德斯來說,電影的概念發生在一個連續鏡頭裡,並且是實時的,是這個項目的核心。

雖然科林·費斯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大牌明星出現在影片中,但故事的焦點還是集中在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身上,鏡頭永遠不會離開兩位主角。門德斯表示,長鏡頭可以讓觀眾沉浸在電影主角的經歷中,讓觀眾猶如親臨戰壕,與他們並肩作戰。

為了挑戰「一鏡到底」,導演門德斯邀請到曾合作過《007:大破天幕殺機》《革命之路》《鍋蓋頭》的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為該片掌鏡,迪金斯之前憑藉《銀翼殺手2049》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之前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攝影13次提名,在好萊塢是名副其實的金牌攝影師。其實,在收到電影劇本之前,迪金斯並不知道導演要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收到劇本後,劇本第一頁就寫著:「這是一個長鏡頭」。

迪金斯表示「一鏡到底」不僅僅是為了炫酷,更是為了讓人身臨其境。他還透露,最長的拍攝時間可能是8分半鐘,演員在表演,所有的東西都要同步。這也意味著,該片採用的應該是類似《鳥人》一樣的「偽長鏡頭」手法,並非真正現場實拍一個單獨長鏡頭,而是用技術手段將多個「較長的鏡頭」組接起來,讓整部影片看起來是一個鏡頭。

拍攝難度 外景為主,受天氣影響大

與門德斯共同撰寫劇本的是女編劇克里斯蒂·威爾遜·凱恩斯,她覺得「構建一個發生在兩小時內的好故事」很難,不過她又說,「和拍攝相比,劇本的困難不算什麼,畢竟我又不帶攝影機」。

困難主要留給了攝影師迪金斯。對於迪金斯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弄清楚把攝影機放在什麼位置來創建場景,「每天我都希望自己不要搞砸了,因為那樣的話,一切又會回到最初。」影片基本採用手持攝影,時刻處於運動狀態,沒有場景是重複的,要不斷穿梭野外,還要保持鏡頭連貫性。有時要用鋼索吊起攝影師和攝影機,拍廣闊的場景。解下鋼索後,攝影師還要抱著器材跑上車,穿越400碼,再下車繼續拍攝。

更具挑戰的是,這部電影很少有室內場景,絕大多數是外景,光線和天氣對於拍攝影響特別大,根本無法打光,只能用自然光拍攝。如果演員跑進戰壕,攝影機繞圈拍攝,根本沒有空位放置燈具。整部影片是一個長鏡頭,必須按照順時序拍攝,為了連戲,必須在陰天拍攝,如果遇上猛烈的太陽,劇組就停工,改為綵排。綵排期間,劇組工作人員都會抬頭看天空,看雲層何時能夠遮住太陽。等到雲來了,劇組就爭分奪秒進行5分鐘左右的拍攝。導演門德斯說,這是名副其實的「聽天由命」。

演員們在拍攝前進行了高強度訓練和六個月的排練。演員喬治·麥凱說:「每次拍攝都像是演舞台劇,一開始就不可以停下來。」

■ 「一鏡到底」電影

《奪魂索》(1948年)

導演希區柯克的首部彩色片,也是偽「一鏡到底」,時長80分鐘,整個故事都發生在一間房子里,總共有六次剪切,大都靠演員背影黑幕轉場造成連續畫面來製造觀眾視覺連貫的假象。

《俄羅斯方舟》

(2002年)

俄羅斯導演索科洛夫拍攝,時長100分鐘,是實打實的實景拍攝,用一個鏡頭展現了200多年的俄國歷史,總共拍攝了4次才成功。

《大空港2013》

(2013年)

日本導演三谷幸喜執導,100分鐘,共拍攝6天。由攝影師山本英夫一人獨自完成拍攝,將改裝的20公斤設備穿在身上,由推車和步行混合移動,每次拍攝完他都會直接癱倒。

《鳥人》(2014年)

該片是偽「一鏡到底」,由10多個長鏡頭無縫銜接而成,時長119分鐘。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

《維多利亞》(2015年)

全片138分鐘,實景一鏡到底,一天完成拍攝,影片並沒有因為一個鏡頭而弱化了戲劇情節,結局很震撼。該片曾入圍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新京報記者 滕朝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