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豆瓣9.3分的《放牛班的春天》談孩子教育中的可能性

電影快訊 1505℃

2004年的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處女作,卻直接獲得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在豆瓣電影上獲得了779219人的評價,達到了9.3分的超高分,由此可見這部作品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觀眾,其中引人深思的就是對於這群「放牛班」學生的教育探索,每一位孩子都有無限可能,而未來之路如何鋪就則與教育者和教育密不可分。

從豆瓣9.3分的《放牛班的春天》談孩子教育中的可能性 - 陸劇吧

上面提到的教育者不僅僅限於老師,還包括家長、同學甚至其他與之接觸的人,教育的過程就是家庭、老師、社會三者的合力,《放牛班的春天》探討的就是未成年的孩子在未進入社會前,家庭關係缺失下,老師教育對於孩子未來可能性的探討。

從豆瓣9.3分的《放牛班的春天》談孩子教育中的可能性 - 陸劇吧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作」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或者可以稱為問題兒童收容機構,這裡的孩子個性張揚、不停管教,每個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長問題,這個先天條件決定了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有所缺失,隨著學監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孩子們問題逐漸地開始顯露,作為直接的教育者,如何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成為擺在馬修老師面前首要棘手的問題。

從豆瓣9.3分的《放牛班的春天》談孩子教育中的可能性 - 陸劇吧

孩子教育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教育的首要核心就是培養一個健康人格。人格一詞源於希臘語Persona,最早指代演員在表演時所戴的面具,與這一外在表現相對的,便是內心真實的自我,人格是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情感、思想、行為模式的總和,人格無法脫離身體而存在,它決定了一個人用何種方式存活於這個世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想要影響這些孩子的人格,首先要做的便是與孩子「打成一片」,其前提條件就是理解和尊重。很多家長會說「孩子就是孩子,永遠長不大」,其實這正是基於長者思維,認為孩子在處理問題和思考方式上無法與成人相比,但其實孩子有自身的優勢,比如發散性思維強、有童真,熱愛生活等等,這些優勢往往是家長不能比擬的,可擁有「上帝視角」的家長在心理上會有中居高臨下的俯視感,因此很難尊重孩子,由於地位的不平等,所以並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傾聽者,無法了解孩子們的訴求,所以很多情況下難以理解孩子的舉動。

那麼什麼才是尊重呢?其實就是人格平等,他們可以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可以天馬行空地表達,而找出他們的興趣點,並深入挖掘才是教育者的重點,這樣因材施教才有可能。馬修老師其實就是典型的平等傾聽者,他沒有一味地責怪孩子們的各種惡作劇,甚至馬桑老師因為孩子而受傷,他也為肇事者隱瞞了下來,但是他提出了一個條件,讓這名孩子照顧受傷的馬桑老師,這其實就是在尊重孩子的情況下去理解他們。

在贏得孩子們信任的情況下,馬修老師開始了對於人格的培養,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習慣養成。而這種方式就是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一是為孩子們爭取了必要的娛樂體育活動,比如踢足球,北京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毛振明教授就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兒童社會化最有效的途徑便是運動,在運動中,孩子會逐漸理解責任感、合作團結、遵守規則、拼搏奮鬥等等品質,雖然影片只是浮光掠影的展示,但對於化解孩子們的戾氣卻貢獻良多。

另外就是馬修老師的愛好:音樂。他不僅時刻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連心愛的樂譜遭到孩子們戲弄都」忍氣吞聲「,更大膽開展了教育創新和實踐活動,組成合唱班,根據每個孩子的嗓音為其指定聲部,讓每位孩子都能人盡其用,發揮最大特長,這也是對孩子們的尊重和理解。

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於是我們看到馬修老師嚴格的管理,所有孩子不得因個人原因耽誤合唱,即使在校長嚴令禁止合唱班繼續教學的情況下,馬修老師也未停止,這難道僅僅是因為他的愛好嗎?用他的職業生涯來賭孩子們未來的可能性,這樣的老師必定會得到孩子們真心的愛戴。

正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到的」人是一種有智慧的動物,因而對心理食糧的需求幾乎大於對物質食料的需求。」孩子們在滿足溫飽的同時,更應該培養他們精神的需求。由於家庭環境的缺失,馬修老師扮演的正是一位充滿父愛的家長式人物,有一項調查顯示,孩子們心中的好父親是「90%的笑臉和10%的嚴厲」,這10%的嚴厲就是影片中馬修老師的嚴格管教,嚴厲的作用和每日的和顏悅色同樣重要。

合唱習慣的養成只是一種外部約束,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真正的興趣,他們是否真心喜歡歌唱,這將是他們未來職業發展最強大的動力。當馬修老師認為孩子們做好準備之後,他偷偷地寄了一封信,希望得到有關部門領導的檢閱,他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為孩子們建立信心。

孩子們對於成功的體驗需要鼓勵,這種鼓勵是多方面的,當一位權威老師來視察孩子們時,他們會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一方面督促自己做的更好,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鼓勵和讚美,所以領導的到來對於孩子們的信心培養至關重要,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曾講過他的故事:他小時候數學非常差,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外做出了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從此之後信心大增,從成績墊底變得名列前茅。因此他認為:興趣是心理功能發展中的最大因素,而自信和夢想能夠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可能。

影片中,搗蛋鬼皮埃爾是差生的代表,但是回溯到他不愛學習的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離異,母親獨自生活,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母親絕不會向孩子提及,正是因為這樣,所以皮埃爾輕信流言蜚語,甚至把這種觀點轉嫁到馬修老師的身上,開始拒絕合唱,這體現出家庭和睦的重要作用,也從皮埃爾的心態轉變揭示了一個孩子身上教育的無限可能性。

馬修老師沒有因為他的偏見而放棄他,相反,他使用了宋代理學家朱熹提出的理念:「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對於皮埃爾來說,他並不是不喜歡歌唱,而是因為心中的執念無法放下偏見,只有讓他自己體會到興趣帶來的喜悅,才能完成思想的轉變,於是馬修老師故意忽略掉他,可是我們驚奇地發現不讓皮埃爾歌唱之後,皮埃爾反而自己偷偷練習,這其實就是習慣養成的標誌。

當權威老師來視察時,馬修老師一開始將皮埃爾排除在外,可是卻在最後給了他獨唱的機會,當悠揚婉轉的歌聲噴薄而出,餘音繞梁時,那代表了一種精神的升華,放下偏見,表達真摯的情感,這其實就是解放天性的一種做法,也是創造力誕生的搖籃。

之所以教育如此重要,其實就是讓每位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無限可能性,馬修老師做的正是尋找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一種方式,而並非對於差生的一味否定,要知道,天下沒有笨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影片的高潮部分在馬修老師離開學校時從窗口中飄下的一封封紙飛機,那裡面記載了孩子們對於老師教育的肯定以及忠心的祝福,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歌唱,而是應對未來挑戰,創造無限可能的工具,對於孩子教育的可能性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