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又放大招了, 《戰狼2》保持三年的票房記錄這次難保了

電影快訊 1558℃

近日,電影《封神三部曲》的官方賬戶發布了微博,陳坤和袁泉分別將在《封神》飾演元始天尊以及姜王后兩個重要角色。

而在今年九月份,影片方就已經曝光了包括黃渤、費翔、李雪健以及夏雨等演員在內的主要角色。再加上這次的陳坤和袁泉兩個實力演員,電影《封神三部曲》強大的演員陣容既有實力演技派,也有明星號召力。

北京文化又放大招了, 《戰狼2》保持三年的票房記錄這次難保了 - 陸劇吧

至此,電影《封神三部曲》除了妲己等少數角色,其他重要的主角角色都得以公布。與主要演員曝光的還有影片的檔期,早在今年九月官方已經公布了影片三部曲將分別定檔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暑期檔,這也意味著這個耗資30億製作的三部曲,將成為未來三年暑期檔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頭部影片。

而在這背後,《封神三部曲》或將開啟中國電影的新格局,帶領中國進入另一個大片領域,中國電影也極有可能就此進入一個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的新工業時代。

北京文化又放大招了, 《戰狼2》保持三年的票房記錄這次難保了 - 陸劇吧

周期十年耗資30億,《封神三部曲》突破《戰狼2》的票房並非不可能

在將開啟未來三年的《封神三部曲》之前,北京文化已經成了業內最受矚目的電影公司,從2017年的《戰狼2》、2018年的《我不是葯神》、今年的《流浪地球》,北京文化已經連續三年打造了三部市場爆款影片。而此次《封神三部曲》真能成功,北京文化也將成為連續六年都有年度爆款影片的「明星公司」。

北京文化又放大招了, 《戰狼2》保持三年的票房記錄這次難保了 - 陸劇吧

《封神三部曲》可以稱得上目前國內最高規格的電影。根據官方的信息,在2014年,《封神三部曲》影片的劇本策劃工作就已經啟動,2016就開始建組籌備,而拍攝周期也經歷了300日,再加上三年的後期,以及三部曲分別在2020上映、2021上映、2022年上映。這個系列從時間製作上看已經成了中國電影最漫長的電影。

其次是製作規模,對比《流浪地球》《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製作成本在3億到5個億元的規格,《封神三部曲》的三部曲製作成本規格高達30億元,單部影片平均10億元,製片人杜揚也向外透露影片製作成本的70%都用在製作環節,稱得上國內耗資最高的影片(此前中美合拍片《長城》成本也高達10億元,但中外明星的片酬佔了不少的比例)。

此外影片的主創團隊,視覺特效來自曾為好萊塢科幻動作大片《獨立日》《真實的謊言》《星球大戰》做過特效的道格拉斯·漢斯·史密斯,美術則由曾完成《卧虎藏龍》《英雄本色》《胭脂扣》的葉錦添。

因此無論從時間,製作成本,還是主創團隊等,《封神三部曲》都是一部史詩級工業化的國產魔幻大片,影片更是有意媲美好萊塢大片,有意打造國內的《指環王》《霍比特人》。

而在檔期上,包括林超賢的《緊急救援》、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3》、陳可辛的《中國女排》以及徐崢的《囧媽》等多部重量級影片都選擇了春節檔上映,明年的暑期檔上映的很可能只剩下《美人魚2》《戰狼3》《八佰》等少數影片上映。

同時再結合北京文化曾出品了《戰狼2》,《封神三部曲》的首部已經定檔暑期檔上映的情況下,《戰狼3》即便能夠上映,也不會在暑期檔。在這種情況下,《封神三部曲》面臨的對手要少很多,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影片本身工業化的基礎,《封神三部曲》的首部影片突破《戰狼2》的票房,完全有著很大的幾率。

開啟中國重工業之最,中國電影是否進入新的大片時代

從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3D》開始,軍事動作片作為一種新的類型正在逐漸國產片的創作方向,而在影片類型背後則更多是華語工業化的不斷試水。在此之後,2015年的《捉妖記》與《尋龍訣》、2016年的《長城》以及2017年的《西遊伏妖篇》這些高製作成本的影片都有意重塑華語電影的大片時代。

不過相對而言,中國電影工業化大片也只是在最近幾年才真正成熟,這主要得益於《湄公河行動》《戰狼2》的相繼成功,此後《紅海行動》《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以及今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也真正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時代。

明年的春節檔,上映的多部影片也都帶著工業化影片的基因,《緊急救援》《囧媽》《唐人街探案3》《中國女排》這些影片也都不是常規的中小成本影片可以比擬的。而隨著《封神三部曲》在未來三年的布局,以及其它工業化影片不斷上映,中國電影已經來到了大片時代。

當然中國大片之所以在近兩年再次風生水起,更離不開整個時代背景。首先是中國電影長時期停留在小作坊時期,這也拉開了與擁有工業基礎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差距。而國產片要想擺脫這種小格局,甚至是像好萊塢影片那樣出海,實現全球賣座,那麼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製作成熟的商業大片。因此從中國電影的發展來看,製作工業化程度高的大片是一種趨勢。

其次,是整個市場的需求。在目前整個市場已經逐漸趨於飽和的情況下,電影要想賣座,要想讓國內的電影市場得以持續的發展,在常規類型片逐漸疲軟下,創作出成熟高的工業化電影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突破。

比如《紅海行動》《流浪地球》,這種新類型的成功,是市場成熟的表現,也是觀眾對於這種新的類型的需求。

可以說,中國電影需要成熟的工業化大片,無論是從電影人自身的職責,還是觀眾觀影的需求。

風險高易翻船,中國電影的大片之旅不會輕鬆

中國電影需要大片,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但是並不是每部大片都會有好結局。最近比較顯著的失敗案例是《長城》以及去年剛上映三天就迅速撤檔的《阿修羅》,當然如果往前追溯,2016年上映的全明星陣容的《封神傳奇》也是個失敗案例。

實際上,相對於中小成本影片,製作成本達幾個億的大片面臨的風險高得多,一旦上映後市場反饋不好,這種血本無歸帶來的甚至是公司倒閉。而製作方特意在片尾留下的未來影片的相關彩蛋或是此前雄心壯志的三部曲打造史詩之類,最終也只能鏡中觀花水中撈月。

所以,中國電影市場需要大片,但不是每個創作團隊或是公司都適合做大片。客觀地認清自己的能力,也不會出現不現實的夢想被殘酷現實擊碎的情況。

大片能夠成功,背後是需要巨資,但又不是僅靠資金能夠堆砌的。這背後更重要的是整個團隊的專業度以及專註度。正如《封神》的製片人杜揚所言,烏爾善為了這個項目,願意投入十年的時間,這背後的毅力與專註度,是國內其他導演或團隊極少能看到的。

而對於專業,整個團隊為了實現《封神》的工業化,更匯聚了全球最頂端的人才和技術,這些也不是任何一部大片可以輕易比擬的。

越是大片,越是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更多的精力,更多的人力,更專業的人才。放眼美國好萊塢,那些成熟的商業大片也都是耗費多年才能製作出來的,而這還是建立在好萊塢已經有了成熟的工業化以及擁有全球頂級人才的基礎上。與之相比,國產大片要想成功,不花費多年,就匆匆製作上映,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過眼雲煙。

在告別了早期國產電影拼明星、拼大場面的商業化,如今國產大片進入了新的時期,在深耕內容的同時,特效的助力以及類型的突破也成了新的標籤,也讓國產大片步入正軌,構成國產電影工業化重要的一環。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