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結局》之前,霉運纏身的那偉,忽然錦鯉附體,好消息接連不斷。
寶馬車賣給了堂哥,收入32.5萬元;老高妻子買房還賬,收入24萬元;王睿智還俗出山,再次拼了命拿到了80萬元。前後不過一個月的時間,那偉從一貧如洗到百萬傍身,賬戶餘額直接多了136萬元。
以前的那偉,一沒本錢、二沒資源,所以才會創業未半而中道退出。如今,那偉手裡有錢,老高媳婦又願意給客戶資源。換作一般人,早就從頭收拾舊山河了。
弔詭的是,儘管左手握著鈔票,右手拿著資源,但是那偉二次創業的熱情一點也不高,在沈琳試探性的詢問下,那偉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表示了拒絕。
創業失敗、工作室摘牌的當天,李曉悅曾經信心滿滿地對那偉說,「以後有機會咱們還給它掛上。」時隔幾個月,重整山河、二次創業的良機就擺在面前,那偉為什麼主動投降、選擇放棄了呢?
對此,那偉是這樣解釋的,「我現在看得很清楚,太難了,嚴格地說,老高的能力是在我之上的,他都沒幹好,我就不硬擠進去了。」
在經歷了創業失敗、血本無歸的教訓之後,那偉認清了現實。混跡職場十五年,要能力沒能力、要資源沒資源,把忠誠當作自己最亮的標籤,這本身就是對那偉最大的諷刺。
一個人成熟,往往都是從接納自己的平凡開始。有了之前的失敗經歷,那偉總算認識到創業的殘酷。所以,他才會知難而退。
不過,能力不足只是表象。在資源的加持下,那偉二次創業的成功性翻倍提升。就像他對李曉悅說的那樣,「我把老高原來的那些資源介紹給你,你是懂這活的,而且執行力又強,你撐得起來,你不要弄大,就弄像以前咱們那種小的工作室。」
那偉是善良仁厚的人,假如創業是個火坑,他絕對不會讓李曉悅往坑裡跳。以李曉悅的經驗能力都能夠玩轉一切,那偉拒絕二次創業必然有著其他的原因。
事實上,那偉的第一次創業並不是主動選擇,而是被動接受。當時的那偉,人到中年、忽然失業。本來小兩口還有一些積蓄,足以讓他能夠應對各種突發的風險。
好巧不巧的是,一輛50萬元的寶馬車,一筆80萬元的貨款,直接掏空了那偉的錢包。在50萬元賠償金泡湯之後,那偉一家面臨著水深火熱的困境。
人到中年的那偉,上有老、下有小,睜眼就得掙錢、睡覺還想著房貸,他沒有任何的退路,只能選擇同命運逆行。
遺憾的是,打工是另一種形式的吃青春飯。對於職場而言,25歲的小年輕就是搶手貨,35歲的打工人就是淘汰品,41歲的那偉更是只能被扔進垃圾箱。在保溫杯里泡枸杞的年紀,那偉精力不敵新人,熱情難比後浪。因此,下海創業不是心血來潮,而是身不由己。
既然是無奈之舉,那偉必定逃不過生活的毒打。一番折騰之後,頭鐵的那偉沒有闖出一片天地,反倒是四處碰壁、頭破血流。
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不過是短短半年的光景,當創業的問題再次擺在那偉面前,他已然不是當初那個沒得選的自己。
在沈琳的努力下,小兩口的滷味買賣做得風生水起。她們雖然掙的是小錢,但是客戶基礎好、收入也穩定。用那偉自己的話說,滷味生意已經步入了正軌。
事業欣欣向榮,一切蒸蒸日上。這一次的那偉,有了更多的選項,也才有了拒絕創業的底氣。
不過,青年當闖,中年當穩。
中年人那偉背負著全家老小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所以不去冒險和改變,安穩度過餘生才是他的首選。
青年人李曉悅則是獨自美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在這個年齡,有精力、有潛力,即使贏不了,也能輸得起。
那偉比誰都清楚,年輕,就有無限的可能。正是出於這般考慮,他才會鼓勵李曉悅去創業、去拼搏,去組建自己的團隊,去挑戰更多的未知。
只是,那偉語重心長、苦口婆心,但李曉悅卻心態佛系、狀態躺平,對創業的事情一點也不感冒。
勸人創業,天打雷劈。當代的年輕人,得有多想不開才會去創業。李曉悅向來看得通透、活得瀟洒,她比誰都清楚,創業一時爽,終點火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