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第十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開幕次日,第七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傳承·創新·篤行,電影和觀眾在一起」,在長春國際影都金色大廳舉行。自2014年至今,由國家電影局發起並主辦的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走過了十年。十年間,新力量論壇業已成為引領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提升創作質量,培育電影人才的重要載體和響亮品牌。
中宣部電影局副局長毛羽在論壇上發言。本文圖片均由官方提供。
論壇開幕式上,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在致辭時表示,「今年以來,電影界砥礪前行推進五一檔,暑期檔,創造了電影票房,但是還有很大距離,我們要看到潛在危機。進入暑期檔以來,儘管有100部左右影片進入市場,但是市場表現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票房下降22%以上,凸顯齣電影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危機已經到來,改變迫在眉睫……面對這些不斷交織的新老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因為沒有現成的答案,我們舉辦論壇希望通過彼此交流碰撞火花,為電影的未來尋找光明燈塔,因創新的姿態激發更多前行的活力。」
當日上午的論壇內容聚焦探索新力量的價值和精神,分為「類型片的觀眾緣」「新喜劇與新觀眾」「電影語言如何創新」三組主題,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擔任主持人。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
「類型創新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尹鴻在發言時表示,今年的春節檔和暑期檔推出了多部類型片,創作規律也在發生改變。「可以說我們已經找不到純粹單一的電影了,國內外很多專家也在分析類型的重組與融合,類型創新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暑期檔犯罪動作片《重生》自8月16日上映以來,已經取得2.65億票房。該片導演、主演馬浴柯說到類型片,「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做演員時沒演過好人。在我自己嘗試做導演的初期,《怒潮》《重生》都是關於犯罪題材的類型片,這類型的題材在中國電影市場和國外電影市場有很多樣板,不能按原來的套路繼續面對觀眾,因為觀眾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我們要跟上時代。」
「不敢講創新,我更多的是微創新,試圖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在裡面。因為犯罪類型片不能只講犯罪,要講如何打擊犯罪,加入受害者的情感支撐就會更容易將觀眾帶入進來,和我們一起使勁,懲罰犯罪的人和行為。我的電影最本心的層面一直在召喚真善美,因為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有光。」馬浴柯說。
導演、演員馬浴柯
8月10日,動畫電影《白蛇:浮生》上映,以超9400萬元的單日票房摘得「2024年七夕檔票房冠軍」。作為神話ip《白蛇》「三部曲」的導演,陳健喜和李佳鍇分享了他們的感悟。「國產動畫作品能走到第三部很難得,這離不開觀眾的喜愛,也離不開我們創作的角色,動畫電影的觀眾緣一部分來自可愛的學生,我們在創作時首先要想到校園觀眾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這五年來,大銀幕上小白與小青的動畫形象,它們既是傳統文化的符號也貼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並陪伴他們共同成長。」陳健喜說。
李佳鍇在發言時表示,用動畫電影講故事,導演像是說書人。「無論唐時故事還是宋代筆記,都需要我們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和視聽語言讓更多人駐足聆聽。在《白蛇:浮生》中,我們在正傳故事的基礎上增加了宋代的市井文化和生活細節,為傳統故事注入新的活力,這正是動畫電影本身在發展的證明。」
從電視編導到小說作家,再到電影編劇、導演,張嘉佳在近20年來完成了多次華麗轉身。他的最新導演作品《雲邊有個小賣部》,在今年的暑期檔取得了5億元票房。「作為80後,我們一出生就適逢中國香港和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對於80後、90後來說,電影就是我們的青春。但00後的一代,他們沒有經歷過錄像廳、dvd時代,他們的視聽語言的習得更多來自網劇、短視頻的培養,以往總結出來的大量電影創作規律,在00後那裡不一定成立。電影唯有發展出屬於新時代年輕人的新類型,才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黃金時代。」張嘉佳說。
張嘉佳介紹說,《雲邊有個小賣部》並沒有舉行首映禮,而是注重同名小說讀者的觀眾基本盤。「相較於傳統商業電影,這部片子敘事上有些『散』,但我不能丟掉小說里這麼多的人物線,只能提高敘事效率。我看到有專家指出這部片子違背了創作規律,可不違背那些經驗的話沒辦法還原出故事原貌。現在它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起碼讓00後走進了影院,我想可以把它定義為一種新的類型。」
導演張嘉佳
校園霸凌題材影片《默殺》是今年暑期檔的票房亞軍,導演柯汶利表示電影呈現的人物是眾生相,每一個角色都在詮釋著「沉默」殺人的主題。「電影隨著時代變化,類型片也一定要做出改變,創作者必須時刻保持敏銳,緊跟觀眾的步伐。在《默殺》中我嘗試在緊張刺激的劇情中加入喜劇元素,比如蔡明飾演的角色可能就會讓觀眾發笑。這就是在做類型的結合,主菜中加一些調味品,讓大家在觀影時有更多的趣味。」
「另外一點體會是,《默殺》從劇本創作到宣發階段,我們都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在觀眾包括宣發夥伴中做測評,涉及的提問可謂面面俱到,一起來找出問題並做出刪減和優化。如此電影在上映後,就會有效地降低輿情和觀眾的負面評價,這種方法對我的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柯汶利說。
導演柯汶利
《來福大酒店》是導演劉博文的大銀幕處女作,票房雖不盡如人意,在觀眾群體中卻收穫了不俗的口碑。劉博文在發言時表示在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中,自己也融合了一些類型片的元素。「我特別認同一位老師說的話,『導演是一顆糖,是給觀眾的一束光。』當觀眾走齣電影院時可以感受到力量和溫暖,這是我們電影人應該要做的事。同時,我也特別認同另一位前輩的話,電影要滿足觀眾的『非分』之心。一部打動人心的電影一定有它『非分』的部分,如此也會找到喜歡它的觀眾。」
導演劉博文
作為業界資深導演、監製,黃建新在點評時表示,今年暑期檔的票房成績不能令人滿意,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現而今印度電影市場票房也跌得厲害,韓國電影市場因為他們的電影人大量參與奈飛網劇也不樂觀,可以說當下電影面臨的問題是世界性的。在全球經濟下行的情勢下,為什麼這一次電影沒有印證『口紅效應』(發生經濟危機時,反而看電影的人多了),恰恰在於電影的虛擬呈現方式是不需要看真人就可以獲得感受的藝術形式,因此網路替代它的可能性就特別大。」
「最近《黑神話:悟空》的遊戲大火,幾天時間就有幾十億的收入,我也在想這是為什麼?遊戲有互動性,年輕人拿到這樣敘事體的遊戲時,通過參與和操作,對個性和性格的成長是有直接效應的,在成長過程中他們自然會迷戀。與此相較,電影還是相對被動地在看,觀眾是被動地參與和接受。我們要研究電影的故事怎麼能讓觀眾的感知和認知主動參與進來,這一點特別重要。新方法和新技術必然帶來新的想法,而類型只是某一部分觀眾適應的心理模式,在這個空間里創新是第一位的。年輕一代導演要努力把電影拍得生動有誘惑力,讓觀眾跟著你走,中國電影的未來就依舊是有希望的。」黃建新說。
導演黃建新
「泛道德化評價,會讓創作之路越走越窄」
作為今年暑期檔票房冠軍《抓娃娃》的導演、編劇,閆非在發言時把中國電影市場比作一個班集體,「動作片就像是體育委員,能打出國門;科幻片是學習委員,可以出國交流;藝術電影是文藝委員,可以保送去柏林、威尼斯;喜劇片則像是班裡坐在最後一排的『壞學生』,主動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它人緣好,成績時好時壞,但它不自卑,因為它可以感受到班主任在保護它的想像力和個性,保護著它傳遞幸福的初心。希望有一天,中國喜劇電影也能走出國門,讓更多不同國家的觀眾了解真實立體的中國。」
導演閆非
導演董潤年的作品《年會不能停!》,在年初賀歲檔取得近13億的票房佳績。「喜劇電影不僅僅要搞笑,更要反映公眾關心的社會問題。」董潤年介紹說在《年會不能停!》的創作過程中,自己帶領團隊用到了三到五年的時間深入一線調研。「很多喜劇橋段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這對我們創作有極大的幫助。所以還是要深入生活,群眾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包袱、段子是最鮮活的,我們唯有深入生活、多採訪、調研、記錄,才能找到創作的源頭活水。」
導演董潤年
作為今年五一檔的票房冠軍《末路狂花錢》的導演,烏日娜也是今次論壇發言嘉賓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她認為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公眾關注的話題也愈發多元,喜劇電影更要找准觀眾的共鳴點。「我出生在錫林郭勒大草原,成長的經歷讓我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善良和堅毅,當下的我們比以往更需要歡樂和愛,更需要讓我們快樂的喜劇電影。而喜劇和生活是一場雙向奔赴,生活為喜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喜劇又以獨特的方式回饋了生活。我們想要知道觀眾喜歡什麼樣的喜劇,就需要保持敏感而開放的心靈,去感受這個世界、去理解別人。」
導演烏日娜
作為業界知名編劇,束煥在發言時認為在喜劇的賽道里,喜劇電影已經成為「高端產品」。「真正下沉的產品是什麼?是短視頻、小程序劇、微短劇,它們用簡單粗暴的手段來體現所謂的爽感,這其實是一種掠奪性的開採,讓我們的感官接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沒有邏輯。而電影如果也去追求這樣的節奏,把電影碎片化、短視頻化則必死無疑。觀眾走進影院看喜劇電影,頭70分鐘是俯視片中的主人公,對這個人物產生優越感,最後20分鐘則是想成為這個人,這才是我心目中好的喜劇,它講的是成長的故事、共情的故事。所以我們一定要堅守電影的使命感和藝術的品格,尊重電影本身就是尊重觀眾。」
針對當下中國電影的發展環境日趨複雜,網路輿論對電影的影響加劇,束煥也坦承了自己的困惑。「在中戲戲文系讀書時,老師在大一就告訴我們,你們在生活中要按照道德的原則生活,在創作中則要按照情感的原則來生活。戲劇和影視作品的核心是面對生活提出問題,展現人類的某種困境。但現在反過來了,我們的某些觀眾在生活中肆意妄為,卻在面對一部電影時要求絕對的『道德』。如果用這樣的評價體系來要求,喜劇就是不成立的,因為喜劇的核心是展現慾望和缺陷,這兩樣在泛道德化的指標里都是不成立的。」
「長此以往,這隻會讓我們的創作之路越走越窄。當年在和徐崢導演一起創作電影《港囧》時,我們一開始探討的是如何塑造裡面人物的人性弱點。這放在今天,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麼寫行不行?而不是怎麼寫好的問題。其實不管是創作者還是觀眾,我們都愛電影,希望可以一起找到解決之道,讓中國電影越來越好。」束煥的發言得到了在場徐崢導演的共鳴,「你說出了很多同行共同的心裡話,非常感謝你,謝謝。」
電影語言如何創新,「向技術要新質生產力」
作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從21世紀安全撤離》中,導演李陽在剪輯和鏡頭語言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在發言時介紹說,在科技大發展的時代,自己反而更加迷戀上世紀90年代手繪動畫的黃金時期。「同時,電影語言的創新也涵蓋了敘述方式和主題表達等領域。從敘述方式上講,從早期的線性敘事到之後的多線敘事,集大成者是諾蘭導演的《記憶碎片》。我這次在寫劇本的時候,就有很多借鑒。」
導演李陽
在今年暑期檔上映的《異人之下》,填補了國產異能漫改電影的空白。該片的聯合導演夏鵬介紹說,在電影中對人工智慧技術有所應用。「通過這個項目,我們探索出一套把傳統工作方法和人工智慧技術相結合的全新的工作流程,這在未來我想也會給業界同行帶來不少啟發。」
《流浪地球》系列和電影《熱辣滾燙》的視覺特效總監丁燕來在發言時表示,電影語言的創新,最繞不過去的便是視覺特效。就此,他提出首先應重視真實感與沉浸感的提升,「當下的電影觀眾越來越期待視覺特效能夠與現實世界無縫銜接。一個好的視效鏡頭,一定要參與到電影的敘事當中去,而不是成為一種生硬的存在方式。」
「同樣,視效內容也日趨嚴謹化。」丁燕來舉例說,「在《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題材電影中,作為顧問的科學家團隊給出了非常多精準、有效的數據以及方向,為後續設計、製作電影中的視覺奇觀,給予了極大的幫助。這種對真實感的追求,不僅提升了觀眾的沉浸感,也使得特效語言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藝術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熱辣滾燙》中的長鏡頭,我們在部分實拍的基礎上,根據人物、環境製作出不跳脫的天氣等視覺特效。生動的視效變化,也推動了演員情緒的發展。」
《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視覺特效總監丁燕來
在上午論壇的總結環節,主持人尹鴻概括道:「通過今次論壇上各位的發言,我們不難看出未來創作的方向,那便是向生活要題材、向觀眾要主題、向創新要市場、向傳統要借鑒、向技術要新質生產力。中國電影從來都是在考驗與挑戰中生存和發展的,相信隨著這麼多新力量的加入,中國電影會有新的更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