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金善寶:金色麥田的守望者

娛樂頭條 1144℃
他是金色麥田裡的守望者,用一生的執著與智慧,守望著每一片金色的希望。他的研究成果,如同春雨般滋潤著大地,讓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受益,讓豐收的喜悅在田野間蕩漾。他的精神如燈塔般照亮著一屆又一屆的農科學子,引領他們走向科學的殿堂。
他就是中國著名小麥育種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善寶。今天是金善寶誕辰129周年紀念日,一起來了解他和小麥的故事。

回眸|金善寶:金色麥田的守望者 - 陸劇吧


初識小麥,與農業結緣

1895年7月2日,金善寶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石峽口村。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目睹了農民的辛勤與苦難,這深深觸動了他的心。他立志要振興中國農業,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1917年,金善寶考進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成為石峽口村第一位大學生,從此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

3年後,金善寶大學畢業,進入新成立的皇城小麥試驗場任技術員。從小麥的播種到收穫,從經費的預算到人工的安排,他樣樣親力親為,整天忙碌在莊稼地旁。儘管工作繁重,但他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滿足。

金善寶結合理論知識和在試驗場的工作經驗,先後在寧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今寧波中學)、杭州勞農學院(後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等院校教授農業課,傳播農業知識。

回眸|金善寶:金色麥田的守望者 - 陸劇吧

1930年,金善寶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浙江省教育廳公費留美學生的名額,遠赴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在美期間,他心繫祖國,刻苦學習,積极參与實踐,為早日回國效力而不懈努力。1932年,他帶著滿腔的學識和熱情,學成歸國,並於同年8月進入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任教。

1934年,金善寶完成了我國第一本小麥專著《實用小麥論》。這是中國第一本生產理論結合生產實際的農業書籍,為我國小麥研究發展奠定了學術基礎。這本著作連同金善寶在1928年發表的《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和1943年發表的《中國小麥區域》等論文,成為我國小麥研究、教學和生產的重要文獻,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抗戰歲月中的農業守望

1937年,抗日戰爭的炮火打破了田野的寧靜。時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決定將學校遷往重慶。面對不能家屬跟隨的艱難抉擇,金善寶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重慶的輪船,將自己選育的良種「中大2419」和「矮立多」帶到了重慶沙坪壩。1939年,他又將這兩個品種遷至成都繼續試驗,結果顯示它們在新的土地上依然表現優異,隨即在四川省推廣種植。

在重慶,金善寶不僅關心著抗日前線的消息,更深受共產黨先進思想的影響,對延安產生了深切的嚮往。當他得知延安正在開展大生產運動時,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多年來選育的小麥優良品種,連同詳細的說明書,親自送到八路軍辦事處,希望這些種子能在延安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不久後,在《新華日報》舉辦的一次茶話會上,鄧穎超同志對金善寶說:「延安已經收到你的小麥種籽了,同志們都很感謝你。」這個消息讓金善寶激動不已。


5張任命書,一生麥田情

新中國成立後,金善寶的卓越才能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認可。他先後接到5張任命書,每一張都承載著對他的信任與期望。

1949年8月,原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金善寶被任命為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1950年4月,他被任命為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同年6月,又被任命為南京市副市長;1952年7月,大學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併,更名為南京農學院,金善寶被任命為南京農學院院長;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又發出第五張任命書,任命金善寶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

面對黨和人民的重託,金善寶深感責任重大。他堅信,作為農業科學家,應以農為本,為人民服務。

回眸|金善寶:金色麥田的守望者 - 陸劇吧

 △金善寶(左一)在視察小麥試驗田 

1950年,長江下游遭遇嚴重洪水,華東地區、長江流域上億畝良田受災。如何抗災、救災,挽救人民的損失?金善寶根據華東地區歷年來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提出「多種馬鈴薯、移植冬麥度春荒」的建議。當時華東地區一帶農民還從來沒聽說過冬小麥可以移栽,有的人持懷疑態度。為了說服農民,他親自到南京郊區給大家作田間示範,把小麥移栽技術和科學道理傳授給農民,使這一措施迅速推廣,補救了華東地區農業受災的損失。

1956年,長江流域小麥鏽病大面積發生,造成小麥嚴重減產。金善寶培育的「南大2419」因具有較強的抗病性,在長江流域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直至20世紀80年代,在新疆、青海及長江流域的種植面積仍在百萬畝以上。「南大2419」推廣面積之大、種植地區之廣、應用時間之長、衍生品種之多,是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史上罕見的,對發展我國小麥生產起到了巨大作用。

小麥的育種周期一般需要7~8年,甚至10年。金善寶根據我國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的自然條件,提出了小麥異地加代繁育的大膽設想。這一創新方法成功地把春小麥新品種的選育時間,從10年左右縮短為3~4年,成為我國小麥育種工作一個新的里程碑。現在,「南繁北育、異地加代」一詞,已經成為農業科技的術語,「南繁北育」的經驗還在玉米、高粱、水稻、穀子等作物的種植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1997年,金善寶與世長辭,享年102歲。他的一生,是與麥田為伴、與種子為友的一生。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到小麥育種的研究中,為解決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更為世界農業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育種為民食,科研百歲春」,這或許是對先生最好的寫照。

參考資料:
1.《中國科學報》.金善寶:從會稽山走出的農家子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