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娛樂頭條 5182℃

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大地中心的人》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 陸劇吧

童末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4-4

數世紀以來,駟匹尕伙的山嶺中,高山的牧場和廣袤的森林中,鷹巢一樣的房屋裡,火塘邊,生活著這些自稱諾蘇的黑色的人類。他們把自己叫作「大地中心的人」。20世紀三十年代的大涼山,三個失去了身份的人在山地中相遇。他是鐵哈,也是一個本名為馮世海的邊地漢人,被困彝地15年後出逃;她是被家支放逐的女頭人孜那;她是「茲莫女兒」,在一次得病後被拿走了名字……

《大地中心的人》是作家童末的最新長篇小說,她以大涼山區傳說中的「鬼母」形象為基點,融合20世紀三十年代的社會巨變,對百年前大涼山的生命狀況做出極具想像力的書寫。童末有人類學的學術背景,長期對非漢語族群保持關注,敏感於漢彝差異。為了使小說中的人物真實可信,她從2016年開始閱讀涼山相關的歷史研究,走訪當地,於2018年-2021年寫出了《大地中心的人》。她在後記中寫道,

「書中的『涼山』是我的虛構,是人的存在及困境展開其命運的實驗地,也是語言展開其命運的所在。我創造出的所有角色都在接近我自身——他們的靈魂與我的並不相異,同樣的複雜,猶豫,矛盾重重;和我一樣,局限性鐫刻在幾乎每個人物的身上,其絕望和希望都如此。」

《一千種綠,一萬種藍》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 陸劇吧

[印度]安努拉達·洛伊 著 譚雪冉 譯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3

這部小說的宣傳語是「一個印度女人的『月亮與六便士』」,就人物設定而言,《一千種綠,一萬種藍》的女主角和《月亮與六便士》的男主角確實有著類似的經歷——他們都是人到中年之時拋棄家庭,來到一座海島從事藝術創作。但讀者將很快發現,同樣是追求藝術夢想,一個白人男性和一個有色人種女性的思考和行動是不同的。讀者將在本書中通過女主角嘉亞特里的兒子梅什金的視角,一點一點地走進她的內心,還原她的生活,理解她的追求與掙扎,並通過嘉亞特里的故事進一步了解父權制如何令印度女性的人生處處受限。

現實與虛構、個人與政治的緊密交織是這部小說的重要特色。小說的故事背景設定為二戰時期,讀者將看到印度社會如何一邊應對一場被迫捲入的世界大戰,一邊爭取民族獨立。讀者也將看到,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男性與女性的思考方式因處境的不同而迥異:嘉亞特里的丈夫責備她的自私,「我們的人民正在為自由而戰,而你卻只想著自己。」嘉亞特里回答,「偉大國家的自由對我有什麼好處?告訴我吧!它能使我自由嗎?」

有趣的是,書中出現的一些重要人物是真實存在的歷史名人,比如印度文豪泰戈爾、德裔巴厘島畫家、藝術家瓦爾特·施皮斯和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歷史與想像的交集為這部小說增添了不少閱讀趣味。

《班史:一個大學班級的日常生活(2018-2022)》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 陸劇吧

黃修志 石榴花 著

崇文書局 2023-12

黃修志是魯東大學文學院2018級漢文本1801班的本科班主任,本書是他帶領自己班級的42位同學記錄的大學四年(2018年9月-2022年6月)的學習與生活。「班志」是本書的主體,每月由一位主筆人寫成一篇,記錄四年間每月的班級主要事件、閱讀思考、學習和成長經歷。這個班級創建了班級季刊《石榴花》,「石榴花」於是成為了這42位同學的代稱。他們來自漢、壯、回三個民族,覆蓋14個省、自治區。

陳平原在本書序言中指出,目前中國大學存在巨大的兩極分化,世人關注的目光往往集中在「985」「雙一流」高校的「天之驕子」身上,而對非名校大學生的處境缺乏關照。《班史》揭示了普通高校的普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精神生活,「讀來讓人興緻盎然」。他注意到,這個班級共同創辦運營的班級季刊,黃修志在四年時間裡不間斷地推薦課外閱讀書目,引導學生形成了跨學科閱讀與研究性寫作的能力,鍛煉了這個班級學生不俗的眼界、趣味和水平,讓你對這個普通班級不得不刮目相看。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 陸劇吧

[美]李飛飛 著 趙燦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4-2

《我看見的世界》是世界人工智慧領域頂級科學家李飛飛的首部個人回憶錄。在本書中,她講述了自己如何從生活困頓的普通移民成長為世界頂級科學家,詳細記述了她見證的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並展望了人工智慧的未來。

李飛飛是人工智慧的理性樂觀派,她認為人工智慧會極大促進人類的發展,但需要對其進行引導,確保人工智慧技術「以人為本」。「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進一步拓寬對人工智慧設想的邊界,明確提出人工智慧需要『對人類和社區產生積極影響』的要求,如果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可以包含類似提法,我相信人工智慧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時至今日,我對這一點依然深信不疑。」

《寬容與執拗:迂夫司馬光和北宋政治》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 陸劇吧

趙冬梅 著

見識城邦·中信出版集團 2024-3

司馬光是果斷砸缸救人的機智小孩;是編纂了《資治通鑒》的偉大歷史學家;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保守派」,站在了王安石變法的對立面;也是得到「文正」這一崇高謚號的北宋名臣。本書延續了歷史學家趙冬梅的前作《司馬光和他的時代》《大宋之變,1063-1086》,以司馬光一生的經歷為切入點展現北宋政治文化史的變遷。趙冬梅表示,這些年她對司馬光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司馬光沒有晚年變節,背棄寬容,他是一以貫之的,始終追求心中真理,希望重建寬容政治。但就是這樣的司馬光,在哲宗初年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卻無可奈何又合情合理地『必然』走向寬容的反面。」

趙冬梅在書中指出,雖然宋代在仁宗朝取得了帝制時期儒家政治的「造極」成績,但歷史揭示了這個成就是不可持續的。其中的關鍵在於,帝制時期的最高原則是皇權至上,皇帝的合作是制度得以順利推行、程序正義得以延續的基礎。士大夫官員能做出的最佳選擇是說服皇帝自己改正錯誤,卻無法真正對皇權產生制約。與此同時,權力集中的誘惑不僅吸引著皇帝,也吸引著官員。於是我們看到,王安石變法之後宋朝政治出現法家轉向,諷刺的是,「仁宗朝寬容政治培養出來的兩位政治領袖(司馬光與王安石),以不同的方式,聯手破壞了寬容政治。」

《狼性時代:第三帝國餘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 陸劇吧

[德]哈拉爾德·耶納 著

理想國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24-1

二戰結束後,一半以上的德國人身處異地,其中900萬因轟炸而失去家園,1400萬為難民和被驅逐者,1000萬為被解放了的強迫勞工和在押犯,還有數以百萬計逐漸被釋放回歸的戰俘。本書作者哈拉爾德·耶納發現,戰後的頭四年在德國歷史敘述中是一段空白,他如此定義這一時期:

「1945年夏天,留在德國尚存國土上的總共大約7500萬人幾乎不足以被稱為一個社會,人們將這個『他人即惡狼』的時代稱為『無人時代』,一個『狼性時代』。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一切早已開始好轉時,這個人人只顧及自己及家人的自我形象依然延續著,人們還是頑固地把家庭作為可以躲避他人和保護自我的堡壘。」

耶納發現,逃離戰火與死亡的德國人普遍將自己視為受害者,對猶太人大屠殺的意識排擠和集體沉默在戰爭結束後依然持續。但也是在這段重建生活的時期,人們崇尚美好,對生活方式的態度更加開放,更熱衷於投入嚴肅的談話,創作了更有創新性的藝術。「這些被衝散、被強征、逃亡和倖存的人群是怎樣流散後又重新聚合的呢?當年的『民族同志』如何漸漸地再次成為公民的?這就是本書所要講述的歷史。」耶納在本書前言中寫道。

《原始富足:布須曼人的生活之道》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 陸劇吧

[英]詹姆斯·蘇茲曼 著 趙宏 譯

中譯出版社 2024-2

在《工作的意義》一書中,英國人類學家詹姆斯·蘇茲曼指出,在人類歷史95%以上的時間裡,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將工作置於近乎主導的位置。隨著進化史的展開,人類這一物種也變得越來越忙碌,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它不僅是謀生手段,也塑造了個體的身份認同——這種對工作的痴迷,是由農業生產模式帶來的文化和經濟變革所導致的。

但「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上每個角落。本書是蘇茲曼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進行的民族志研究。他發現,在該地區生活的桑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就可以獲得富足的生活。蘇茲曼在納米比亞、博茲瓦納兩國與桑人一起生活了25年,深入了解了桑人理解生命、時間、土地、食物與社會關係的獨特思維,詳述他們與西方殖民勢力、其他少數民族、金錢經濟及現代國家體制的衝突,進一步反思人類文明的起源、歷史與演化的關係、狩獵採集與農耕民族的差異與衝突,以及西方世界對環境污染、私人財產和不平等問題的看法。蘇茲曼指出,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現代富足」的定義,從「原始富足」中汲取思想資源,重構一種文明與自然都能永續發展、人類福祉能得到普遍尊重的經濟發展模式。

《蒙古世紀:元代中國的視覺文化(1271-1368)》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的邏輯,並未征服地球每個角落 | 一周新書推薦 - 陸劇吧

[英]馬嘯鴻 著 賴星睿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1

元朝(1271-1368)的特殊性在於,它的締造者蒙古人為游牧民族,他們致力於締造一個幅員遼闊的歐亞帝國,其範圍遠遠超出了此前中華帝國的邊界。在本書中,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美術史與考古史系中國美術史教授馬嘯鴻(shane mccausland)在蒙古帝國這個更大的架構中分析當時的視覺材料,包括書畫、雕塑、建築、青花瓷等,以此來重估元朝對中國物質文化史的貢獻。

馬嘯鴻指出,蒙古人看待人和物的價值觀影響了這一時期的藝術。比如蒙古人以佔有和炫耀精美之物為樂,這種驕奢淫逸的生活深刻塑造了元代藝術的面貌,也極大影響了皇家和官方對藝術的贊助形式。與此同時,游牧民族的流動性讓他們的物品同樣展現出強烈的跨文化特質,具體而言,織金錦結合了蒙古人喜愛的黃金和產自中國的絲綢,青花瓷則結合了波斯技藝和中國悠久的瓷器製造工藝。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