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心力要強人要松

娛樂頭條 1451℃

四十歲,心力要強人要松 - 陸劇吧

前幾天,在一個國際文化論壇上認識了復旦大學的白鋼教授。他曾以「30多歲就懂30多種語言」著稱。他跟我的師友們都很熟,又是浙江老鄉,所以,很自然地一起吃飯聊天,鬆弛自在,聽他講練氣品茗這些事兒,覺得甚好玩。

他說,人啊,只要每天有知、專註和放鬆這三個要素,任何場景下,其實都可以自在。他四十多歲,與新知新思為伍,狀態真好。

於是我這周的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有了,四十多歲,心要閃亮亮的,心力要飽滿,內心資產要充盈,而人的狀態呢,反而是越來越鬆弛的。而不是一直努力啊、奮鬥啊、拼搏啊,把自己給耗盡了。

我還順便邀請白老師偶爾給我們秦圈寫稿子。嗯,這就是我作為作者和采編的日常形態。

我的好多同學現在也都是教授、副教授了,當年的我沒有聽師長的建議和規劃,出國念個博士,不然現在多半也是走體制內的學術路的。年少時,還是該有點野心和慾望的,雖然我從不後悔,但反思還是要有的。

馬斯克不是說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確保能有糾正反饋循環(make sure you have a corrective feedback loop)。

不過呢,人生都是平衡的,我現在學習的心力依然很強,覺得自己不學無術,每天能有時間和信心無所求地安安靜靜讀完一本書,也挺好的。

剛好那幾天我在讀《陳寅恪和傅斯年》這本書,其實,這兩位大家也是研究語言歷史的。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在日本、德國、瑞士、美國都留過學,其中德語是他認為自己學得最好的外語,其實他懂「藏、蒙、滿、日、梵、巴利、波斯、阿拉伯、英、法、德、拉丁、希臘等等」。

據陳寅恪侄子陳封雄回憶說:「寅恪叔學習外國文字的驚人能力並不是由於他有異於常人的頭腦,而是憑他堅韌不拔的求知毅力。例如,1919年他在哈佛大學開始學習梵文,他的表弟俞大維同時也選修這門課,但是學了半年便畏難而退了,先叔卻一直繼續學了二十多年,當他在清華大學任教授時,仍經常到東交民巷向精通梵文的德國教授鋼和泰求教。」

按照這個敘述,1919年的時候,陳寅恪剛好30歲附近,他的學習動力還是這麼強。我也感覺過了30歲,比十幾二十歲更喜歡學習,心力更加旺盛。

有一種理論說,阻斷時間發展速度,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獲取新知識,解鎖新技能,這樣時間就會過得慢,這樣內心也會延緩衰老。我一天讀一本書四百多天來,發現脾氣變好了,皮膚也變好了。

我問白老師,語言是天賦嗎?他說你要學習思想,你就會讀各種各樣的語言和文獻,在德國念書的時候,那些語言學習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需要每天讀,你自然就會了。

嗯,一句自然而然,點破了我。

白老師說,「在我讀大學的時候,陳先生的經歷與學術路徑,是我從金融轉向哲學、語言、文明論研究的重要助緣。當時最大的吸引力當然和他掌握多種語言有關,後來則更重視他的問題意識。他的作品最大的意義,不在具體結論(很多情況下並不那麼可靠),而是能帶來新鮮的思想刺激與衝擊,為後來的研究展現諸多新路徑。」

人啊,永遠要找一些新鮮的思想衝擊,才能讓自己的心力變得勢如破竹。這也是我每天讀一本書的動力。

我四十歲之前要出版兩本蘇東坡,兩本王陽明,其實就是為了思維訓練,用集大成者們的能量,來輸送給自己,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然後每年出一本書。今年的王陽明新書,大概8、9月份也可以出版了。

我從小受了不少苦,也沒有期待甜,所以我心力強大。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其實什麼都不怕。

四十歲,心力要強人要松 - 陸劇吧

我的一個創業20年從不停歇的閨蜜,最近眼疾差點毀了容,也停下來休息了一周。40歲上下的女人,即便日常沒有容貌焦慮,也會被突然而來的疾病、斷崖式衰老等這種異常因素騷擾。

像我經常伏案寫作的人,要是突然眼疾或突然發胖,倒不是身材焦慮,也會影響情緒,進而影響我們的底層價值——高效率高效能。我長跑很厲害的原因,也是為了調節心情。

前情緒很多,情感纏身,心事很重的時候,轉念的方法,就是專註於工作和項目,問題導向,活得積極正面。生活在大城市,處處都有節奏感,人情世故上最好事事有回應,自己還天然保有自律自強自我效能感,內核得多穩定啊。

說是紅塵修行,事上磨練,本來是能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力量的,覺得自己能操盤,還能揚長避短,自由獨立不在話下。

成事謀事的那一套,已經從男人側轉成了女人側,這已經不是供給側改革,也不是需求側改革,這是主流精神的結構性改革。

女人們,現在孫子兵法,資治通鑒,成事謀略,經濟政治,國際環境全都得懂。好在呢,我覺得70後至90後,接受的還是全面發展導向型的教育,雖然也是從應試中走過來的,但在社會大學中也學得不錯,畢竟咱是改革開放的氛圍里,進取過來的。

但是呢,人生其實是個圓圈,你不能只有進取心和野心。只有一種心態,心態也是不可能持續好的。天天搞錢搞生意,你兩點我三點,你雞娃我更有新途徑,你美我更有新技術,其實很多時候,你獲得的會馬上散發出去,留在你心裡的東西非常少,留在你身上的存款,存量也非常少。

我看到很多人,看上去能賺很多錢,其實都是往來款。還是咱東坡說的好:「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緊接著就跟了方案「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人生陰陽,都要有。我們要散發自己的心力,也要收回自己的心力。不能光是在外面耗費自己的光芒,即使萬丈也會被消磨殆盡。

很多事情,要廣結善緣,我付出了就付出了,千金難買我甘願,我開心。最近袁泉在採訪中說,歲月靜好是被一地雞毛映襯出來的,別說自己為角色、為家庭有多麼多麼付出,那就是你的生活本身啊。

我閨蜜說,但凡你要操盤,控制事情進度,就越不可能按照我們腦筋去推演,其實推算不出什麼,目標感和計劃性太強,心力就會受困,情緒也會隨著你的目標起起伏伏。

很多事情,我們沒有鬆弛柔軟的內心底層,就很難有緊湊高精度的發揮。

前幾天,我還認識了一個國際大賽事的最重要的一個儀式的負責人,此前他們連續60天每天排練,每天盯,離重大儀式還有24小時,竟然有個環節冒煙了,出事了。在等待的12個小時里,他其實也不敢保證能不能成功。等到最後那一刻,倒數正在大聲進行,他腦子裡卻什麼都聽不到,只憑自己的內心節奏感,去發了指令。他說,你不知道老天會不會繼續開玩笑。成事在天,即便你做了萬全準備。

人生做任何事情,特別是大事情,要有一個預期是,該經歷的所有情緒,一點半點都不會少。所以,你要有一個有心的自己,旁觀那個在局中的自己,可以平靜點,鎮著自己的氣場。

心力要強,人要松。道法自然。

我的好朋友最近是我的故事源,他說你品品看這個。

福建惠安石雕很有名,有一個徒弟天賦異稟,很快就學會了師父的技術,於是開始挑戰最難的龍雕。但總是在雕龍鬚的時候,整個作品就毀了。

於是,他每年都會向師父拜年,請教,接連好多年,師父都沒說,讓他自己悟。後來有一年,師父不在,師娘給他泡了茶,說你點根煙,等等吧。

他等著,抽著煙,突然就眼睛發光了。

他悟了。

朋友說,你知道是什麼嗎?

因為石雕,雕細物的時候,工具和石頭之間會產生熱量,應該停一停,讓熱量消失。

他在給我泡茶的時候,會特意地讓沸騰的水,靜一靜。

你的那些功力,不是你努力就可以的;你的那些放鬆,更不是你刻意為之就可以的;你的那些追尋,不是時間到了就可以的;你的那些熱愛,不是你閃閃發光就可以的。

你要知道自己強,也要體會自己弱。有個朋友說,近期周鴻禕說的人工智慧大模型下的小模型,最近自己操作起來確實如此,知道自己從0到1創新一直比不上國外,就接納,也要承認自己1到100是很強的,那就去做專業領域的ai訓練,小模型的訓練,那需要人的經驗,心力,靈感,和共生能力等等,我們在行啊!

四十歲,心力要強人要松 - 陸劇吧

蘇東坡1037年生人,1076年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077年寫了《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你看流傳人間,馳名中外的好作品也是40歲附近寫的。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餘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耳。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卧高樓。」

其實,40歲,都說要歸隱,那些心心念念想追求的境界,其實一般都是歸隱不了、實現不了的。當時的蘇軾不知道再過兩年,他的生死劫才真的到來。後來,他的歸隱才差不多在黃州實現了。自己想要的境界,都是要歷練而來的,不是隨意襲來的。

那不靠運氣,不靠能力,靠的是歲月的自然而然。歲月最貴,它最能日積月累,也最能耗散。

40歲,還有太多的事情,定不下來,不知道還會有多少的幸運和不幸會襲來,所以強大的心力和創造感,是必須的。人也要靜靜地看著世態劇烈變遷。

詞里的安石不是王安石,是謝安。安少有重名,屢征不起,直到40多歲才出仕從政。40歲,還是多情的時候呢,沉澱不了太多的事情。

謝安曾經對王羲之說:「中年已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

王羲之說「年在桑榆,自然如此。頃只賴絲竹陶寫,常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

這些話都留在《世說新語》里。中年多情,是自然的。40多歲,還想干點事,是正常的。很多人勸我,你要靜一靜,慢慢寫東西,磨東西,我覺得,我是閑不住的。我尊重天性,我也保有更高的理想。

最近看到一個加拿大人林步冉,40歲,獨居南昌9平方米房,月租350元。他喜歡納蘭、李商隱、曹雪芹等等。他說物質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不焦慮,三條褲子、三件襯衫、一雙修過無處次的皮鞋過生活。大學學的是會計。他喜歡八大山人,所以開始畫畫,研究什麼就畫什麼,畫了4200幅。……他過這樣的生活已經7、8年了,被網友稱為現代顏子。安貧樂道,真的不易,幾千年來,也不過就出了一個早逝的顏子。

人啊,總是感慨還沒有獲得自己想過的生活或理想,其實也是自然的。其實吧,重要的是,自己想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而且不下定論。

左宗棠總結他融理想與現實為一體的人生心經為:「造物所忌者巧,萬類相感以誠。」

奈及利亞有個詩人,艾肯納·奇內杜·歐凱,他的心,非常接近中國的思想,他說——

「人所需之物,本質皆在於他內心。因為那本心知曉每個人的渴望,每個人的心靈之上都有一片沃土。所有我們孜孜以求,微不足道的東西,都不過是日後的無用之物。因此,探視你的內心,直到那片土地。之後,當夜幕降臨,該做之事已完成,你會坐在溫暖的壁爐邊,飽饗感恩之心。」《人所有的需要》

no.5741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簡介:秦朔朋友圈創始主編,上海作協會員,公號名:水姐;視頻號:水姐一天一書實驗室。代表作:《中年好友蘇東坡》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