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部太空實拍電影《挑戰》熱映 尤利婭來京揭秘幕後故事

娛樂頭條 1821℃

人類首部太空實拍電影《挑戰》熱映 尤利婭來京揭秘幕後故事 - 陸劇吧

人類首部太空實拍電影《挑戰》熱映 尤利婭來京揭秘幕後故事 - 陸劇吧

人類首部太空實拍電影《挑戰》熱映 尤利婭來京揭秘幕後故事 - 陸劇吧

人類首部太空實拍電影《挑戰》熱映 尤利婭來京揭秘幕後故事 - 陸劇吧

  正在熱映的電影《挑戰》不僅是一次電影藝術的革新,更是一次人類的大膽宣告——我們不僅能夠仰望星空,更有勇氣踏足其中,挑戰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作為全球首部太空實拍電影,《挑戰》通過銀幕帶領觀眾直接「上天」,太空場景帶來的沉浸體驗令人「忘記呼吸」。如同電影女主演尤利婭所說「走進影院,什麼都不用想,只需要作為一個普通觀眾,跟我們一起上太空」。

  俄羅斯電影《挑戰》於3月15日開始在國內上映,女主演尤利婭·佩爾西爾德也第四次來到北京。2015年,她曾參加北京第五屆國際電影節,並以《女狙擊手》獲得天壇獎最佳女主角獎。作為史上首位登上太空拍攝的演員,「太空姐」在俄羅斯也有非常高的人氣,這次來京,她在逛南鑼鼓巷時,還被俄羅斯遊客認出。

  從3000人選拔中脫穎而出,抗住8g離心力

  電影《挑戰》講述的是尤利婭·佩爾西爾德飾演的外科醫生臨危受命,為了挽救意外受傷的宇航員,她直面前所未有的太空挑戰,在宇宙中書寫了一段救援傳奇。在這場冒險中,無論是角色的情感交織,還是個人在面對未知時的堅持,都生動展現了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堅韌和善良。

  2021年10月5日,導演克里姆·希彭科和女演員尤利婭·佩爾西爾德乘坐「聯盟ms-19」飛船抵達太空,完成了在太空中實景拍攝電影的壯舉,在歷時12天的駐留期間,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完成拍攝任務,這種獨特的拍攝環境和技術難度使得影片難以被模仿和複製。拍攝期間,克里姆·希彭科身兼多職,除了導演之外,還擔任化妝師、聲音編輯和電影攝影師,而除了尤利婭·佩爾西爾德,俄宇航員奧列格·諾維茨、安東·施卡普列羅夫、彼得·杜布羅夫也參與了該片拍攝,他們的專業背景為影片的真實性提供了堅實保障。

  尤利婭·佩爾西爾德1984年出生於俄羅斯普斯科夫,2006年畢業於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奧列格·庫德里亞肖夫的表演班,出演過《女狙擊手》《葉塞寧》《堡壘》《從前在各省》等作品,成為第一個飛向太空的職業演員,第五位進入太空的俄羅斯女性。

  能夠出演《挑戰》,尤利婭是從激烈的3000人選拔中脫穎而出的,尤利婭謙虛表示,自己勝出的原因是她比其他人的中耳功能更好。

  而在確定出演後,尤利婭和導演克里姆·希彭科在地面上接受了三個半月的極限訓練。「我們經過各種身體檢查之後,從2021年5月24日開始訓練,10月5日發射,訓練再加上17天的隔離,一共三個半月的時間。」

  在所有的訓練中,一項被稱為「魔鬼訓練」的就是離心機測試。這種訓練的目的是讓航天員在飛船上升和下降的過程中,能夠承受巨大的過載,始終保持清醒,正確進行操作。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常人最大只能承受3—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員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相當於8個自身重量壓在身上。進行這項訓練時,航天員的臉部肌肉會因為強大的牽扯力而嚴重變形,眼淚不自覺地往外流,同時感到呼吸困難,還會出現腦部缺血,而在這種情況下,航天員們還必須完成各種技術動作。

  讓尤利婭驕傲的是,她完成了兩次8g的離心力挑戰,這一數據達到了真實宇航員所能承受的極限值。眾所周知,超過常規區間的離心力會對生理機能造成巨大衝擊,每一次逼近極限的離心力測試,都是對生命韌性的極端試探。

  而在航天員進行的前庭功能訓練中的轉椅訓練中,尤利婭透露自己轉椅訓練最長一次坐了22分鐘。前庭功能訓練主要用於提高航天員的前庭功能穩定性,預防空間運動病的發生幾率,降低減輕空間運動病的癥狀程度。航天員在進行前庭功能訓練時的電動轉椅不但可以做36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快速運轉,而且可以同時上下前後擺動。當航天員坐到轉椅上時,他們需要戴上眼罩,固定好頭、腳及雙臂。航天員們在轉椅上經過一番「天翻地覆」的折騰後,還要分清東南西北。

  轉椅啟動後,每2秒就要轉一圈。普通人在轉動的轉椅上1分鐘都難以承受,很快就會頭暈眼花、心臟狂跳,而航天員轉椅訓練要達到15分鐘才合格。尤利婭22分鐘的成績,已經達到了航天員標準。

  12天的拍攝就是忙,胃口好,還喜歡上了辣、咸這些重口味

  《挑戰》在太空一共拍攝了12天,尤利婭表示整個拍攝過程就是「和時間賽跑」,「我們是晚上到的太空站,進了太空站之後,告訴我們哪裡有滅火器,哪裡有面罩,說完了我們就卸貨。我感覺有點不舒服,因為兩天沒有睡覺了,身體有點不適。我按照醫生講的趕緊睡覺,第二天早上6點就開始拍攝,想到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創造歷史,瞬間有了激情和願望,有了不吃不喝不睡也要完成的決心和勇氣。」

  談起在太空醒來的第一感受,尤利婭說:「我休息的睡眠艙,有一個小窗口,打開遮光板,我看見了太空站外面的構造,看見了太陽能板,看見了地球。看到這些畫面,我對著鏡頭說:『大家好,我叫尤利婭,我是在很普通的很窮的一個家庭長大,然而今天我在太空醒來,人生一切都有可能。」

  尤利婭表示,在太空上看到地球,有一種母愛的感覺,「覺得地球特別無辜,像小孩一樣。在地球上我們經歷了那麼多,而從太空上看,地球又是那樣無辜的樣子,這讓我腦海中有一種矛盾的感覺。我在太空時,經常唱蘇聯時代的一首歌,是安娜·赫爾曼演唱的,導演剪輯的時候,問我每次唱的那首歌叫什麼,後來,電影中著陸的那段戲,導演用了那首歌。」

  尤利婭笑說在太空上就是忙,都顧不上「適應」這個問題,在太空中停留了12天,其中,正式拍攝是11天,「最後一天航天員不能拍,我和導演還拍了一些鏡頭、空鏡,補一些鏡頭,12天的時間根本就不夠,我們白天、黑夜一直在拍攝。」尤利婭介紹,電影中所有的太空鏡頭都是在太空實拍到的,拍完並剪輯後一共有50分鐘的素材,在電影裡邊呈現的有35分鐘。

  尤利婭透露,他們訓練時完成了四次拋物線飛行,體驗了真實的失重狀態,這段時間非常短暫,只有23秒,都是在飛機極限俯衝時完成。對於在影片中呈現的這段場景,有人說他們其實沒必要飛太空,可以在飛機上完成這個拍攝。但尤利婭表示,如果是在飛機上拍攝,那比上太空還貴,「因為通過飛機模擬,失重是這麼產生的:飛機要升高度,然後把發動機關掉,飛機就自動掉下去。它往下降的失重時間,23秒是極限,不能再掉了。這個23秒就是失重的時間。23秒很少,飛機一次起飛只能做10次這個上下,後面就要加油了。所以每一次就拍23秒。如果在飛機上拍攝全片,這不現實。你們看到的在飛機上訓練失重的那段情節,我們首先是在地面排練了一周,然後起飛4次完成電影里這麼一點鏡頭,這是特別難的一個過程。」

  而提及拍攝的挑戰,尤利婭坦承對自己而言,沒有簡單的事情,「所有的一切對我來講都是挑戰。」尤利婭說俄羅斯宇航員有一個傳統,就是離開訓練基地到發射地前,要有一個告別儀式,宇航員會穿著航天服,隔著玻璃跟家人告別,「我是一個演員,非常感性,我一聽到『告別』兩個字就有反應,所以,還沒上太空,這個告別對我來說就很難了。」

  電影的一個場景是尤利婭在大窗戶前看地球,畫面之美讓觀眾讚歎,而事實上,尤利婭根本無法在那裡欣賞美景,「這個漂亮的大窗戶,是在我們拍攝前不久,俄羅斯剛發射上去的,叫科學號實驗艙。這個大窗戶沒有紫外線防護層,有一個鏡頭是地球和太陽重疊的時候,有一條特別藍的線,導演說,『好漂亮,你就在那兒待著,特別漂亮,棒!』30秒就拍完了,就是這30秒,我靠近窗戶的那一半皮膚都晒傷了。」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陳征很好奇尤利婭在太空站化一次妝能堅持多久?能不能用散粉?尤利婭講述說她所攜帶的所有化妝品都是自己買的,這些化妝品必須有航天局的許可,才能帶上去。「我帶的東西特別少,你拿那麼多東西上太空也不太現實。我帶的不是散粉,是一個硬餅,每個化妝品上面都有一個粘扣,必須得粘在牆壁上,手裡不好拿,因為一鬆手化妝品就飛起來了,如果飛走了,你就永遠找不到它了。」

  至於在上面吃得怎麼樣,能不能喝咖啡,尤利婭笑說可以喝咖啡,而且她覺得美國艙的咖啡最好喝,而俄羅斯罐頭特別好吃,還有一些風乾的食物,需要水稀釋才能吃,「我在太空時胃口一直特別好,一直特別想吃,每個宇航員每天的標準是3600千卡,但是,我回到地面還瘦了,也許是因為在上面消耗得比較多。而且在上面我的口味突然變重了,想吃辣的、鹹的那些重口味的食物,還有魚罐頭。」

  現實中,宇航員上太空會帶玩具作為「失重儀」給自己當參照物,尤利婭解釋說,火箭起飛的時候,所有的宇航員是固定在座椅上,特別緊。這些玩具叫失重儀,宇航員是看到這個玩具飛起來了,他們就明白了,已經到了開始失重的階段。電影中女主角帶上了女兒的毛絨玩具,問尤利婭自己會帶什麼?她說會帶上一隻藍色小鳥玩具,原來這是某慈善基金會的標誌,該基金會旨在幫助大腦損傷的孩子,尤利婭表示:「這些小朋友能用勺子吃飯,他們吃飯就像在太空里一樣難。我想用自己的例子讓小朋友們知道,無論多麼艱難,一切都有可能。」

  電影中拍攝做手術是真的,但是有血飛起來的鏡頭是假的

  電影《挑戰》不僅是一部開拓性的太空史詩巨作,更是對人類航天未來願景的勇敢探索與預見。電影的設定是宇航員在執行任務期間突發疾病,無法立即返回地球接受治療,女主角尤利婭·佩爾西爾德飾演的醫生臨危受命,飛赴太空展開救援行動。儘管自人類首次將宇航員送入太空以來,尚未發生過此類緊急醫療事件,但《挑戰》創造性地選取這一角度,預示著隨著宇宙探索的推進,應對宇航員健康風險的新挑戰將成為航天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影片這一大膽的設定不僅是對電影製作技術邊界的拓展,更是對現有航天醫學保障體系及未來長期太空生存下應急處置能力的一次深入思考與檢驗,為國際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潛在解決方案的啟示。

  談到電影中的太空手術情節,尤利婭透露,為了確保醫療場景的專業性和真實性,劇組聘請了俄羅斯頂尖胸外科顧問參與設計,並嚴格按照真實手術流程進行操作,而尤利婭本人也接受了嚴格的外科縫合訓練。「外科醫生給了我一個硅膠的模具,讓我訓練縫針,我抓緊所有時間練習,在餐廳里練,在計程車里也練,一直在訓練這個動作。我跟導演參加了兩次真正的手術,有一次是6個小時的手術,做這個手術的是俄羅斯最好的一位外科醫生。所以,你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手術場景,基本就是真實手術的翻版,所有的動作、語言、用詞都跟實際操作一模一樣。電影里的手術是俄羅斯最好的胸外科醫生擔任顧問設計的,他們不是只為了電影設計的,而是設想如果真的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麼完成這個手術,我覺得這好像是個科學實驗。」

  此外,尤利婭還看了很多關於胸外的書,「那個時候我家裡很有意思,一面牆貼的是太空站的圖片,另一面牆上掛的是肺、支氣管這些外科用的器官圖片。」

  影片中出艙的場景,尤利婭透露那個鏡頭是合成的,不是實拍,「因為規定是不允許出艙的,出艙的時候要把艙門打開,整個太空間會失去封閉性,對所有人都會有危險性,所以肯定不行。出艙的鏡頭是合成的,電影中手術時有血滴飄起來的鏡頭也不是真的,因為不讓帶血液製品上太空,所以是加了血的特效。」

  如果看到一道光,那就是天使來了

  「如果看到一道光,那就是天使來了。」電影中當尤利婭即將踏出艙門時,宇航員們的這句話令人感動,尤利婭表示,這句話其實是寫給前輩們:「因為我們有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有第一個出艙的宇航員,所以,就用這句話獻給他們,『天使』就代表這些前輩。」

  而《挑戰》也成為了一道「光」,照亮了電影界、航天界的創新之路,讓人看到電影的更多可能性。中國科普作協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科普作協科幻專業委員會委員嚴蓬表示,《挑戰》給了電影界從業人員很多啟示:「科幻電影其實關鍵是創意和想法,並不是完全倚重特效。」

  《挑戰》令觀眾感到震撼的原因就是「真實」,這也是其創意所在。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陳征表示,自己看電影時一直盯著女主角的頭髮看,「我們一直很想在地面上模擬失重狀態,但很難。失重環境下頭髮飄浮的狀態,更是地面上無法模擬的,這就是電影帶給人的真實感。」陳征透露自己曾體驗過一些航天員訓練的項目,轉椅訓練他只練了一分鐘,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沒緩過來。

  尤利婭笑說在地面拍失重很難,而在真的失重狀態拍失重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

  尤利婭透露《挑戰》在俄羅斯同樣引起了廣泛反響,激發了民眾對太空探索的熱情:「有一度,大家似乎失去了對太空、對宇宙的興趣,很多俄羅斯年輕人說想做經理,想做生意,很少有人說想做宇航員,這個電影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讓大家重新認識太空,對太空產生興趣。」

  尤利婭表示,在太空中平均每10秒就會遇到一次「意想不到」。《挑戰》通過這場「生命挑戰」希望傳達給大家的信念是,儘管通往太空的道路是艱難險阻,但只要有堅定的決心、科學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人類的夢想終將穿越地球引力的束縛,照亮深邃無垠的宇宙。希望讓大眾對於普通人實現太空夢想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激勵更多人關注和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

  有趣的是,尤利婭在拍攝中還收穫了愛情,電影中飾演醫生丈夫的演員米哈依·特洛依尼克,也在現實中與尤利婭結為伴侶。而對於如果要再上太空拍一次電影,願不願意第二次挑戰,尤利婭坦言,在第一次上太空時,她給兩個女兒寫了一封告別信,因為擔心有可能回不來:「女兒看信後哭得特別厲害。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雖然想去,但是,可能還是會因為兩個閨女而留在地面。可我真的特別想念太空,特別想念失重的感覺,很樂意再次去。」

  尤利婭表示,從太空回來之後的她,對於生活有了另一種看法,「不會特別著急,知道有生活、有愛情、有孩子,會用另一種角度看待自己的朋友和周圍的人,對很多問題會有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想法。」

  尤利婭還感謝了中國觀眾對她的熱情和友愛,「我每一次來到北京,來到中國,都能感受到這種愛,希望更多的觀眾能看到這部電影,不光是看真實的宇宙,還有人間的宇宙。」她還表示,如果未來中國想拍攝類似太空題材電影的時候,她會很高興提供一些相關經驗。

  文/本報記者 張嘉 供圖/微觀

來源:北京青年報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