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一部電影可以讓男友哭暈

提起青春片,似乎更多時候是女性觀影群體的主戰場。

從《匆匆那年》到《我的少女時代》,再到今年的《最好的我們》等一系列高質量青春片。

幾乎都是以女性視角敘事,並收割了大批女性觀眾。

而一般作為陪看的男性,通常要麼看看女演員,要麼給旁邊已經哭暈的女朋友適時的遞上紙巾以表紳士,

也許偶爾還會偷偷和兄弟吐槽兩句「我就不明白,這片里他倆到底有啥可吵的?幾句話就說明白的事兒」……

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多數青春片選擇以女性視角展開。

畢竟對於觀眾而言,類似題材的影片代入感對於其觀影的感受尤為重要。

所以青春題材的電影作品中,無外乎講述的也就是那些小悸動、小曖昧、小暗戀。

而今年的中秋檔,有一部即將上映的影片有點不太一樣,它在前期的宣傳中,將搞笑與呆萌貫徹到底;

不僅如此,在故事內容上更是大膽的以男性視角展開,講述一段和兄弟情有關的故事。

一起打籃球、一起偷喝酒說想談戀愛、一起肆意騎行的三兄弟,有沒有透露出一股濃濃的中二氣息?

抱著「男性觀眾可能會更有共鳴」的預判,我參加了影片的首映禮。

不管是從影片前期宣傳物料的內容或是三位主演的風格,都不難看出這部電影的喜劇設定。

所以在影片前半段時候,整個影廳都籠罩在平均每隔幾分鐘就會爆發出一陣歡快笑聲的愉悅氛圍中(當然了,時不時地也可以聽到明顯壓低著聲音的興奮呼聲「啊,彭彭/大勛/大陸好可愛!」)。

其中有幾段更是笑到我旁邊的姑娘直跺腳,基本沒有出現我擔心的「女性觀眾是否對於影片較難共情」的問題。

雖然大多數女生不怎麼打籃球。

但誰的青春里沒暗戀過一個籃球打得好的學長呢?

誰沒有一群一起犯二的朋友呢?

又有誰沒有假裝學習和家長鬥智斗勇呢?(這段簡直太有共鳴了!編劇彷彿偷窺了我的學生時代)

如果你以為影片會在這樣的歡聲笑語里結束放映,那就太不了解導演田羽生的風格了。

被稱為走心又走腎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怎麼可能沒有走心的環節。

至於淚點部分,為了防止劇透就不多說了。

影片從中段開始,就時不時的有淚點出現,安靜的影廳里開始出現啜泣聲和壓著聲音的哭聲。

一直到影片結束燈光亮起,在片尾曲的旋律中,我竟然發現這當中抹眼淚的還有不少的男性觀眾,更有不少人眼圈通紅。

走齣電影院的路上,我聽到很多男生在與一起來看的朋友討論劇情。

那充滿儀式感卻又沙雕搞笑的泡麵大法,還有和兄弟一起挨揍的曾經。

沒有想到這部青春片在贏得了女性觀眾的淚水之後,竟然還會收割男性觀眾的眼淚。

等車的間隙,陸陸續續有散場的觀眾從身邊經過。

他們有人拿起手機與電話那邊的朋友一起笑罵回憶曾經;

也有人一言不發掏出一支煙默默吞雲吐霧;

還有人一直在安慰著身旁始終啜泣的朋友。

此前也曾看到過言論說「這個電影女生無法產生共鳴」,那麼我想此刻,我也許可以為《小小的願望》「打抱不平」一下。

電影中徐浩和張正陽被設定為了兩個沙雕且中二的少年。

遵循這種人設,二人笑料頻出,但同時卻做出來一些部分女生無法理解的行為。

比如:無腦且衝動的海邊之行。

在後續與男生朋友討論的過程中他表示:

男生之間這種「粗枝大葉」的友誼對於他們來說才是最令人懷念的。

在對待青春和友情的方式上,其實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他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很多時候男女之間的差別可能來源於性格、處事方式等各種差異。

但其實這並不影響我們產生共鳴。

就像魏大勛飾演的張正陽剪壞心愛的球鞋的那一剎那,即便我看不懂那是什麼型號,可絲毫不妨礙我瞬間淚目。

看到張正陽與徐浩為高遠破釜沉舟。

父母老師為了高遠操碎了心,就連素不相識的髮廊小姐姐也成為三兄弟圓夢之路上的助力。

我也渾身起雞皮疙瘩,幾度落淚。

也許男女的情感表現不同,想法不同,經歷不同。

但是伴隨著我們青春開始萌芽,並逐漸成長為蒼天大樹,且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友情、愛情是相同的。

這部電影可以真正帶你回到屬於你最青澀中二的過去,

也可以喚醒你心底那些最溫柔的觸角,

想起那些專屬於你青春歲月中的願望小兄弟和小姐妹們。

現在想來,前期的中二與搞笑更襯得後期的溫暖與成長無比珍貴。

笑多大聲便會哭多大聲,這大概就是好電影好故事的魅力吧。

如果你看完這部電影,也想掏出手機,給曾經一起犯過二、一起挨過揍、一起流過淚的小屁孩們打個電話。

那我想這就是這部片子最溫暖人心的力量。

又或者,你可以帶男朋友一起去看。

也許你會對他和兄弟們之間曾經讓你不解的感情多一些理解,或者看看你是不是有機會遞給他一張擦眼淚的紙巾。

嗨,那些我成長歲月里的小屁孩們,你們還好么?

我現在很好,你們,不要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