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網路消費的特質是「親密」式的互動方式,它在擯棄過去形成的「明星+」模式,而是轉向「個人+」模式,即「擁有最直觀感受,就擁有最明顯增流」。
直白地解釋為——
無論講雞湯、講舊事,還是講現在,大家都要講「人話」。
讓明星以個人身份直面網民,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做「明星」,而是做一個「有故事的人」。
作者 | 登徒子
編輯|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如今大家需要正視一個趨勢:
短視頻時代已經改變了大多數人的消費習慣。
包括對一個品牌,或具體到一個人的形象延續,都在通過短視頻發揮不同的作用。
前段時間比較炸裂的是「陸振華」在北京歡樂谷夜場亮相,和小姐姐們一起跳舞,笑得那叫一個爽朗。
如果這是營銷案例的話,那效果很成功。
畢竟,當年在《情深深雨蒙蒙》里,「陸司令」對在夜場上班的女兒大感痛心,如今網友自動腦補新時代的「陸振華」的思想:
「依萍啊,夜場這麼賺錢,怎麼不早點告訴爹?」
對於「陸司令」的突破自我,眾人褒貶不一,「衛道士」的話聽一耳朵就算了,演員不是真「司令」,無論是大家眾樂樂,還是「錢給得太多了」,這都是別人的自由。
如果說「陸司令」寇振海目前只是淺嘗輒止,那麼自拍短劇或索性以生活示人的眾多曾經廣受關注的中老年男演員們,早已通過各種方式在短視頻的世界裡為自己勉力爭取了一席之地——
即便不能成為爆款,至少不會讓自己在一個新的時代里被人遺忘。
「快看!左千戶來了!」一天夜晚,某地路人圍觀拍照,他們看到記憶中的「左千戶」舞著刀和眾人合影,時不時地還與路人合照。當天這條短視頻獲贊數萬,網民表示「童年記憶回來了。」
香港演員李子雄,年輕一代人對他還有印象,也得益於這些年他在社交平台上繼續保持短視頻輸出,內容也千奇百怪、五花八門:
我和老婆吵架了,老婆把我趕出門。
我住在幾十塊一天的賓館裡,大伙兒幫我看看這地方怎麼樣?
我和老婆在某地旅遊,當地人熱情邀請我們一起吃飯。
關於我和「左千戶」的二三事。
仙人之上一換一,仙人之下我無敵……
一向刻薄的網民們對「左千戶」的短視頻多是溢美之辭,鮮見揶揄嘲諷。
可能「左千戶」本人也意識到,當年這部《倩女幽魂2人間道》里的角色,竟是自己從影數十年後最為網友認可的形象。
主打「懷舊」的不止是李子雄,演員何家勁也以「生活風」另闢蹊徑,在他的短視頻里,經常能看到林國斌、張耀揚、吳志雄、吳啟華、鄭浩南等一批老港星聚在一起吃飯喝茶。
而鄭浩南的短視頻內容與何家勁一樣,他也喜歡聚會,前述中的港星們也常在他的短視頻里亮相。
對於70、80乃至90前這代觀眾來說,能夠偶爾懷舊一番當然好,何況這些已經漸漸淡出主流視野的「老人」們還會偶爾與網友互動,這在當年他們極盛時不可想像。
現在,對於中老年男星,依託社交平台保持存在,已是新時代唯一的選擇。
01
人間風物,只在剎那回首
如果把中老年男星的短視頻賽道分門別類的話,我大致將其分為四類:
生活類、講古類、作品類和帶貨類。
上述幾位無疑都可歸納為生活類,偶有劇本元素摻雜其中,但主要方向還是通過生活場景吸引網民關注。這一類中香港演員最多,也較為「擁擠」。
比如「姑蘇慕容」張國強,他時常在香港街頭向大家介紹本地風土人情,偶爾還會「探店」,幫內地遊客推薦一些較為有特色的餐飲。
李子雄、鄭浩南等則投身內地,時常出現在不同地方,講解當地人的熱情和頗有特色的美食與特產。
較之他們,「小龜」黃一山、李修賢專註「講古類」,作品內容多是講述香港電影不為人知的秘辛與往事,其中有些內容從未見諸媒體,因此網民時有議論,也最容易引發爭議。
尤其是李修賢曾與內地某位「大傻」(成奎安)模仿者互動,更在為其站台時遭到網民質疑,認為其不該消費已故友人。
相對於這些容易觸雷的內容,「鐵猴子于榮光」這個賬號對與成龍、李連杰同時代的于榮光來說,倒是個較為不錯的個人品牌:
于榮光曾在視頻里親身示範健身動作,儘管肉眼可見地面紅氣短,但依舊贏得很多網民的尊敬——
對於六十多歲的人來說,能一口氣做完健身示範已經很難得了。
與李子雄一樣,于榮光也很願意穿上昔日的經典「戰袍」,戴上墨鏡,來一套動作,然後說出那句「一個月幾百塊玩什麼命啊?」接著他再向大家介紹當年拍這場戲時的幕後花絮和套招設計。
另外,在他的工作室里擺滿了當年主演或參演的許多影視作品海報,在講解中他提到陸港兩地影視劇從隔離到融合的歷史,尤其是動作片的發展歷程,這些內容含金量較高,也最容易讓網民對他產生好感:
「鐵猴子」源自1990年代初于榮光與甄子丹主演的電影《鐵馬騮》(馬騮,即粵語「猴子」之意),在當年渡港發展的一批內地動作演員中,于榮光算是前輩。
後來者隨著97香港回歸及電影市場中心北移,如謝苗、吳京、蔣璐霞等人最終還是回歸內地。于榮光本人,也是除李連杰之外唯一尚能「親民」講解這段歷史的「活化石」。
對比之下,網友對於榮光的欽佩與其說是對作品的回顧,倒不如說對過去歲月的致敬。
在此基礎上,或出於獵奇,或出於同情,或出於遺憾,以上這些中老年男星雖不能出現「爆款」視頻,但網民多少還會給點「面子」,不至於惡語相向。
與他們同屬中老年梯隊的「中年戰力」中,還有目前依然可以憑藉作品保持熱度的于和偉,他在某書賬號上經常會發布自己的「短劇」,內容多以生活場景為主,搞怪演技並存。當然他也不能免俗,時常會說出那句「接著奏樂接著舞……」
和已經處於半退圈或完全退圈(沒戲拍)的部分港星和內地影星相比,于和偉更了解網路的力量,拍攝自己的短劇作品,除了更接「地氣」外,也能為他增加不少路人緣。
何況用網民親「賜」的經典台詞和場景,由演員再演繹一番,或乾脆直接顛覆(如寇振海)更能增加演員熱度。
而對於另一批直接走「帶貨」路線的中老年男星(以中年為主),則是另一種畫風。
02
影視似海,不及情感雞湯
情緒價值創造商業價值,一批中年男星顯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說上文中的中老年男星們尚在「情懷」之中掙扎,何晟銘、朱泳騰、遲帥、任重、高梓琪等直接站在「大氣層」看待自己的再就業:
憑藉較為優秀的外型和尚未褪去的記憶,他們索性扮起了情感專家,向中老年女性靠攏,挖掘她們的情感訴求,進而開始在直播間賣貨。
此時演員的專業性凸顯出來,與那些野路子的帶貨主播不同,這些男星以含情脈脈的方式先吸納一批忠實粉絲,講究的是話術:
「看到你又是高興的一天!」
「這話真說到我心坎里了。」
「不是公主命,但有女王心!」
他們聊的話題不是「我曾經演過xx,和xx合作時發生了xx事」,而是徹底擯棄「情懷」,在短視頻中談論女性覺醒,呼籲女性「愛自己」。得到的則是評論區里無數中老年女性網民的點贊評論,誇讚他們帥氣,說話「在理」。
朱泳騰被粉絲喊「朱老師」,代表作《十八歲的天空》;出演《宮》的何晟銘,人稱「四爺」;「高文彥」是演出《回家的誘惑》的遲帥的專屬;《新還珠格格》里飾演「蕭劍」的高梓淇被叫作「淇淇」。
儘管有人戲稱看他們的直播間,有如進入「大型考古現場」,但他們的粉絲——
同樣在40+以上的女網民看來,「懂我」就足夠了。
畢竟這些女網民的青春歲月里,就有關於他們的記憶。既是已經距今超過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如今依然憑著情懷加持和「懂我」的感動,讓這些中年男星在情緒價值拉滿時再度返場。
或講心靈雞湯,或談女性困境,或說人生感悟,或論婚姻價值。
最終,大多數都會回歸到一個主題:
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
然後,他們在「姐姐們、寶寶們」的愛稱中走進直播間帶貨。售賣女裝和護膚品。
我並不是嘲笑他們帶貨的行為,因為和一些被調侃為「直播間吉祥物」的明星相比,他們是成功的。他們拍的大多數短視頻也並非無序的販賣情懷,而是為他們帶貨服務。
鑒於演員的特殊職業屬性,他們能夠在視頻中侃侃而談,甚至拉上自己的親屬現場示範精華油的使用感受與效果。有的索性向「低俗」主播看齊,在直播間里拿起行李箱狠狠砸下去證明其質量,還有的通過短視頻帶著粉絲們走進珍珠產地證明確實是產地直銷,並向「寶寶」們誓言「把價格打到最低」。
事實證明他們在「商業價值」這一塊是成功的,如朱泳騰30天直播帶貨2場,銷售總額150萬以上。遲帥30天紙幣哦帶貨1場,銷售總額530萬以上。何晟銘30天直播帶貨17場,銷售總額也在500萬以上。
這些中年男星多在2020年前後入駐某音某手或某寶,彼時因為疫情影響,影視行業集體入冬,和其他明顯把直播帶貨當作「過渡」結果做得一塌糊塗的明星相比,他們可能也沒有料到「一入直播深似海,從此影視是路人」。
對於他們,只是換了種方式繼續表演,掙的錢也許比當演員的時候還多。
這是一個不易擺在檯面上探討,至少不易在業內明說的現象:
中老年男星的命途歸宿。
這個話題和「40+女演員沒人請拍戲」一樣,殊途同歸。
03
悲歡半生,不如漁舟唱晚
屬於一代人的時代終究會過去。
如曾經的《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中,與林青霞在黑木崖上談論天下風雲的于榮光,他的整部從藝歷程就是功夫(武俠)電影的沒落史。
可能也是一個武者最後可以回憶的榮光。
如今偶爾能在一些網大中得見於老師客串,得益於早期積累的眾多作品,于榮光老師尚且已有「廉頗老矣」的既視感,那麼對於其他一些中老年男演員而言,何去何從更是不忍直視。
就像在陳小春版《鹿鼎記》中飾演「鰲拜」的演員王俊棠,他沒有和于榮光一樣的咖位,在他的短視頻里都是「過氣」男演員的真實境地:
沒戲拍,節儉度日,打零工。
他在短視頻中介紹一種街邊小吃時尷尬地笑著說:
「這種很便宜,兩個就能吃飽了。」
還有些中年演員當著外賣員,或當起了網約車司機。積累的作品和角色並沒有讓他們享受到實際的利益,只讓他們被媒體挖掘報道時帶著一種悲情的意味。
所以我很客觀地表述一種現象,不在於讚美或批評任何人,而是說明「演員」這個職業同樣存在「職場年齡危機」,也會經歷一個時代的衝擊。
像朱泳騰、何晟銘等這些憑「取悅」帶貨還能暫時領跑新賽道的中年男星畢竟是極少數。
尚處於意識「覺醒」狀態的其他人,有的出於矜持對「帶貨」尚有心理障礙,有的則苦於無貨可「帶」,還有的只是出於「不要忘記」的憂慮。這種心態目前占多數,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在信息量與日俱增的今天,隨著一代觀眾漸漸退場,新一代觀眾僅憑「傳說」中的印象,角色記憶不會維持太久。
對於演員,尤其是曾經在內地獲贊無數的演員來說,這是一種遺憾。
何況,大多數依舊活躍在短視頻中的中老年演員,其演技和經驗完全吊打某些年輕演員。這也並非我「夾帶私貨」抨擊別人,而是同樣出於「即時娛樂」的特性下,這個時代影視劇發展面臨的實際情況。
但如我所說,一個時代終究會過去。
這個時代網路消費的特質是「親密」式的互動方式,它在擯棄過去形成的「明星+」模式,而是轉向「個人+」模式,即「擁有最直觀感受,就擁有最明顯增流」。
直白地解釋為——
無論講雞湯、講舊事,還是講現在,大家都要講「人話」。
讓明星以個人身份直面網民,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做「明星」,而是做一個「有故事的人」。
如果說疫情初期,很多人在直播間和個人賬號上還沒有習慣與網民直接互動的話,那麼自2022年開始,這種個人增流的溝通方式已成必然。
同時,各大頭部視頻平台也將個人品牌商業化作為必須完成的進化方向,說借明星品牌收割「韭菜」也好,說這是「明星收益、粉絲滿意」的雙贏也罷。這種趨勢同樣也是不可逆的。
目前有些中老年男星的賬號(部分平台)下方已經出現了購物小店或地址鏈接,他們依舊可以講故事,招粉絲。
對於平台來說,相較於熱度較高的藝人,他們性價比更高,尤其是粉絲同樣多以中年群體為主,有實際的消費能力,這讓中老年男星有了煥發第二「春」的契機。
剩下的,就是進行專業化的包裝和如何與粉絲實現更緊密的互動。
這個課題,則涉及到「粉絲導向」和「消費群體」鎖定等更系統的營銷層面。
它也直接影響到中老年男星今後在視頻呈現時的內容選擇:
記憶?還是雞湯?
帶貨?還是情懷?
這些問題,就像當年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角色類型一樣。
也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選擇中才能找到答案。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聯繫郵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眾號ld:siweidush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