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好團圓》同期熱播:家庭劇又進階了?

最近,兩部熱播家庭劇隔空打擂,吸引了不同收視群體的廣泛關注。一部是由正午陽光打造的年代劇《小巷人家》,以其細膩的情感描繪和深厚的時代底蘊主打情懷牌;另一部則是白百何、李純、王玉雯詮釋三姐妹成長的都市劇《好團圓》,展現了現代女性的婚姻與成長。40年來,家庭劇始終是中國觀眾最為青睞的電視劇類型之一,它不僅是中國社會巨大變遷的生動寫照,也是觀眾審美觀念不斷演進的縮影。兩部作品在敘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等方面各有千秋,為觀眾帶來了豐富的觀劇體驗,也折射出家庭劇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變化。

《小巷人家》:正午陽光重回年代劇賽道

蔣欣一演女配角,演技高光就回來了,閆妮一入戲,也不是日常的「微醺」狀態了。10月28日,正午陽光的新劇《小巷人家》一開播,把幾代人的記憶拉回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

《小巷人家》根據大米同名小說改編,以恢復高考那一年為開端,講述了蘇州棉紡廠家屬區一個小院里住著的莊家、林家兩個家庭,孩子們一起長大,大人們也相互扶持,時代變遷下兩家人的命運隨之發生變化。

導演張開宙代表作中有過《父母愛情》《喬家的兒女》等年代大劇,用光是他的一大導演特色。演員以閆妮、李光潔、郭曉東、蔣欣四位中生代領銜,范丞丞、關曉彤、王安宇、盧昱曉等新生代加盟,主創陣容堪稱豪華。而故事也是正午陽光最擅長的以小切口反映大時代的類型,沒有波瀾起伏的衝突,劇情十分接地氣。一開場,就用生活流的方式將兩家人的畫像一一呈現。

莊家,夫妻倆都是老好人,家中一兒一女。郭曉冬飾演的庄超英是高中老師,作為家中的老大,他對父母言聽計從,甚至經常犧牲妻子和孩子的利益來維護原生家庭,愚孝、老古董、大男子主義是他身上的特質。而閆妮飾演的黃玲在這樣的家庭里,成了不能「上桌」的女人。

跟莊家分到一個院子里的是廠里遠近聞名的「刺頭」宋瑩一家,宋瑩是廠里的老職工,結婚生子後還擠在單身宿舍里。為了分到房子,宋瑩把兒子扔到了房產科領導家裡,一大一小裡應外合。雖然最後落下了「刺頭」的名聲,但如願分到了房子。

刺頭和老好人分到了一個院子,兩家人出奇地和諧,孩子們也打打鬧鬧著長大了。在物質尚不豐富的年代,劇里的小人物們各自過著小憂小愁的小日子,上演了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故事,引發觀眾共鳴。

《小巷人家》首播便拿下了衛視收視第一,觀眾普遍認為該劇劇情緊湊、演員演技出色、製作精良,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年代劇。演員們的表演真實自然,將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小巷、院子、工廠,擠公交車、一屋子人圍看黑白電視機、肉票等細節,都讓觀眾彷彿穿越回了那個年代。非常注重光線與劇情結合的張開宙,又一次巧妙地運用光線來營造氛圍、引導視線、強化情感和表達主題,通過光影講述故事,捕捉人物的細膩情感,讓觀眾在視覺上有一種沉浸式體驗。許多觀眾表示,讓他們重新體驗了兒時生活的酸甜苦辣,勾起了他們對那個時代生活片段的深深懷念。\

《好團圓》:原生家庭疊加女性成長

《好團圓》把鏡頭拉回了現代,從崑山小鎮走出來的向家三個女兒,在鄰居眼裡都是出息人物——老大(白百何飾)向前是公司高管,大女婿是博士;老二向中(李純飾)兩口子在本地,也有著體面的工作和收入;老三向南(王玉雯飾)美院畢業後自己創業,嫁了富豪,前途大好。然而這「三朵金花」卻各有各的不易,因為母親(劉佳飾)被牽扯進一場案件,要面子的向郅軍(丁勇岱飾)美好的晚年生活被打破了。

向前就像很多家裡的大姐一樣,家裡有事都跑在前面,獨立慣了,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丈夫。但婚姻生活並不如外界所見的那般光鮮亮麗,丈夫是個「鳳凰男」,表面上對她言聽計從,背後卻自私與冷漠,頻頻耍心機控制妻子。老二向中從小被寄養在農村,認為父母偏心妹妹,不受待見,性格內斂,刀子嘴豆腐心。而她的丈夫沒有上進心,除了和朋友胡吃海喝,就是在家裡打遊戲,兩個人的婚姻生活缺乏溝通與理解,矛盾不斷積累,中間還夾著一個控制欲強的婆婆。性格天真爛漫的向南嫁入了豪門,本以為等待她的是童話般的生活,然而從熱戀到婚姻,也不像她想像的那樣美好。

原生家庭的創傷是近幾年國產劇的一個常見元素,《歡樂頌》《都挺好》《安家》《煙火人家》等熱播劇都有所涉獵,也經常形成大眾議題。但重男輕女、強勢母親等常見原生家庭問題看得多了,難免招致審美疲勞。《好團圓》的可貴之處在於它選擇了一個正常的原生家庭為樣本,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父母恩愛、母慈子孝的傳統家庭里,女兒們戀愛、結婚中也會面臨困惑、迷茫。這些來自原生家庭的情感模式與她們的事業、愛情相互作用,映射出新時代都市人的生活困境與抉擇,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對現實生活有所思考和感悟。

《好團圓》的主角陣容起用顏值與演技在線的青年演員,又有丁勇岱、劉佳、朱茵等老戲骨坐鎮,表演過關。但是部分觀眾對人物和劇情設置提出疑問,看似「正常」的一家子,仍然沒有離開刻意製造矛盾、靠吵架推動劇情的窠臼。比如向前工作中特別注重細節,卻不知道老公還有另一副陰險面孔,而向南的小姑子也是一個很扁平的工具人,這些細節上的不足使得劇集成色略顯瑕疵。

國產家庭劇40年變遷

儘管《小巷人家》與《好團圓》在首播前並未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工作,但一經播出,仍舊捕獲了很多觀眾的目光,從側面證明了家庭劇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

家庭劇的雛形始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家風》《籬笆·女人和狗》《渴望》《上海一家人》……劇作多以小家庭見大時代,通過家庭的變化來反映社會的巨變,塑造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尤其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曾創造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果,是家庭劇的開山之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到千禧年之初,家庭劇進入繁榮階段,作品數量增多,類型也更為豐富,《北京人在紐約》《我愛我家》《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家有兒女》等佳作頻出,劇作開始關注社會熱點,反映社會變遷。而從《雙面膠》《中國式離婚》《蝸居》爆火之後,家庭劇越來越關注現實話題,如夫妻關係、婆媳矛盾、買房難、裸婚、育兒等問題,家庭中的外部壓力和內部矛盾成為敘事主題。

近幾年,家庭劇中的社會話題迭代到女性成長、中年危機、子女教育、養老等,敘事角度更貼近普通人生活,推動劇情發展的矛盾衝突尺度也越來越巧妙。在討論家庭問題的同時,開始嘗試從憑空地想像生活向深刻地挖掘生活轉變,從鋪陳一地雞毛向品味人間煙火轉變,從聚焦尖銳矛盾或表現虛幻表象向關注溫暖現實、思考人生意義轉變。從今年熱播的《煙火人家》《南來北往》《歡樂家長群》《小夫妻》《凡人歌》《時光正好》等劇集看,大多數走的都是群像模式,並設計了親子線、姐妹線、祖孫線,友情線、事業線、愛情線等多維度的人物關係,漸漸走出了傳統家庭劇的舒適區,引發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儘管家庭敘事空間被全面拓展,但能像《父母愛情》《人世間》一樣,經得起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常看常新的作品依然是稀缺品。家庭劇何時離開社會話題,以廣闊的社會背景為舞台,不僅關注家庭內部的矛盾和衝突,也深入探討社會熱點和時代特徵,傳遞普世的價值觀與人文關懷,既有繼承也有創新,才是未來的出路。

記者:任曉斐 編輯:邢媛 校對: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