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沉睡海底500多年後驚艷亮相 「深藍寶藏」該如何保護?

明代的紅綠彩碗、青花八仙人物罐、琺華彩罐,這幾件文物都來自大約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沉船。2023年開始,中國水下聯合考古隊對南海西北陸坡兩艘沉船進行連續三次考古調查。到目前為止,已經有900多件文物被打撈出水,件件都令人驚艷。國慶期間,這批南海出水文物首次展出。那麼這些已經沉睡多年的寶貝是怎麼從那麼深的水下被打撈上來的?出水後又是怎麼進行保護的呢?

這個國慶假期,位於瓊海市潭門鎮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門前,日日排起長隊。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探寶」,成為很多遊客的選擇。2024年9月27日,恰逢國慶節前,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開幕,這是中國考古人獻給共和國75歲生日的最好禮物。這些出水文物,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見證。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 鄧啟江:

這些水下文物,對於實證我們國家最早發現、最早利用、最早開發南海的歷史史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發揮這些南海水下文物對於豐富「一帶一路」倡議、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價值和作用。

2024年6月,在第三次南海西北陸坡深海考古結束之際,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決定儘快讓這批文物向公眾亮相,展覽定名為「深藍寶藏」。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 辛禮學:

我們給自己設定今年10月1日前要做深海考古展,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特展,時間非常緊張,真正準備的時間大概只有4個月時間。

在水下考古流程中,一件文物出水之後,往往需要經歷清理、脫硫、脫鹽、緩蝕、封護、分析、建檔、學術論證等嚴格流程。在剛剛結束髮掘後,僅僅用4個月時間展示考古成果,這是一次絕無僅有的嘗試。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所有人的全力以赴。距離展覽開幕不到一天時間,所有的展品都要擺放到位。在一個不足9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共有400餘件文物展示,它們來自兩艘隱入深海的古老沉船,在沉睡500多年後得以再現世間。青花八仙人物罐是這次展覽文物中最特殊的一件。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成員 李劍:

青花罐是我們整個正式考古挖掘以後提取的第一件文物。

2022年,在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科考活動中,兩艘沉船被偶然發現。

2023年5月,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南海西北陸坡兩艘沉船進行考古調查。這是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深遠海的重要一步。在2018年之前,中國的水下考古所做的項目基本上局限於近海、淺海。

直至2017年12月1日,中國自主研發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橫空出世。歷經8年攻關,研發團隊先後突破了鈦合金載人艙設計製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雜訊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這件大國重器成為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的重要里程碑,也讓中國水下考古轉向深海成為可能。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 宋建忠:

它的下潛深度可以到4500米,基本滿足南海所有區域,它是最常規的,我們才1500米左右,對「深海勇士」號來說毫無問題。

2023年5月23日,由兩名資深潛航員操作,宋建忠乘坐「深海勇士」號,第一次到達一號沉船遺址。透過「深海勇士」號回傳到考察船上的畫面,所有考古隊員都見證了這個震撼場面。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副領隊 張凝灝:

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狀態,就覺得是想像不到,這條船不僅是中國水下考古的發現,也是世界級的重大發現,因為這個船的體量、文物數量以及它所代表的意義等,都是其他任何一處沉船所不能比的。

按照考古人員的保守估計,這些沉睡的海底遺珍,數量不少於10萬件。潛水器內,考古人員指認需要提取的文物,潛水器外,兩條機械臂尾端連著的機械手,一隻是金屬製成,另一隻為了此次任務專門套上了柔軟的橡膠用來「握住」文物,避免金屬直接觸碰文物表面。青花八仙人物罐就是第一件被提取的文物。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成員 李劍:

最初在海底看到這件瓷器的時候,海底下光一打,整個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作為水下考古隊員,李劍有幸見證了這件文物的出水時刻。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成員 李劍:

對我來說非常激動,從它的發現到它的提取到它的保護修復,包括它的上展,我全程參與,我覺得這個過程非常幸福。

在距離一號沉船遺址12海里的地方,二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其中,核心區南北長約21米、東西最寬約8米,遺物以原木為主。經中國林科院木材所鑒定,這些原木是產於東南亞一帶的烏木。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 宋建忠:

一號船是出去的我們的瓷器,二號船是回來的東南亞的烏木,恰恰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雙向貿易的程度,也是雙向的證據。

深海考古解密沉沒於水下的歷史。500多年前,有兩艘大船先後行駛在中國南海西北陸坡附近,前後沉沒在了1500米深的海底。500多年的時光,遇難者的遺骨甚至包括船板等有機物早已沒有任何的痕迹,只留下滿船的文物供後人蔘詳。

迄今為止,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共出水文物928件。明代琺華彩罐是其中「顏值擔當」。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成員 李劍:

這是一件觀賞價值非常高的文物,同時它也展現了明代中期琺華彩製作工藝高峰的體現。

琺華彩工藝,起始於元代,興盛於明中期,由於工藝日漸衰落,存世數量十分稀少。這次「深藍寶藏」特展,將會展示出水的14件琺華彩器中的13件。更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在出水之後,罐體內還疊放著層層疊疊的白釉小杯。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成員 李劍:

我們對它進行ct掃描,看清楚了裡面小杯層狀排布的細節,然後我們再把裡面的小杯清理出來。

在清理的過程中,竟然意外地揭開了這次深海考古的最大謎題。從第一件文物出水,專家們基本判斷其年代應為明代中期。可是,由於出水文物都不具年款,因此,無法精準斷代。直至在清理過程中,從一件瓷罐腹中發現了這件紅綠彩碗。碗內底部,繪有紅綠彩繪仙人醉酒圖,外腹部有紅綠彩繪嬰戲紋,最重要的是碗外底以紅彩雙方框寫著的「丙寅年造」,它為解開沉船年代謎團提供了關鍵線索。這件出水瓷器中唯一一件帶有年款的文物,證實了一號沉船屬於明代正德時期。

留給展覽的準備時間只有不足4個月。可是,部分剛剛出水的文物清理與保護工作卻必須按部就班。

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考古調查項目成員 李劍:

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清洗和脫鹽,因為海洋出水陶瓷器在海水中浸泡的時間比較久,剛出水的時候如果不儘快進行脫鹽,陶瓷孔隙裡面的氯離子就會隨著溫度濕度的變化而不斷結晶、溶解,再次結晶,會把釉面頂破,造成釉面脫落,甚至胎體酥解。

這項本該在實驗室完成的保護流程,成了「深藍寶藏」特展的最大特點。在展廳中,專門設計的兩座脫鹽池成為觀眾觀察文物保護工作的窗口。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 辛禮學:

我們把一部分正在保護的文物也拿到了現場,在現場進行脫鹽展示,包括一些修復展示,讓大家能夠充分了解到文物背後的故事,出水文物要經歷過哪些歷程才可以走進展廳。

由於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工作還在進行中,後續還有挖掘、調查、文物修復等工作。此次展覽形式將採取動態更新的形式,根據深海考古新成果,不定期更新內容與上展文物。「深藍寶藏」特展,不僅在展示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深海考古發現,更是開啟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探索人類文明互鑒的窗口。

從無到有,從淺海到深海。歷經30多年的艱辛探索,今天的中國水下考古已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從這批文物的出水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到,水下考古不僅考驗著考古學家的本領,也是對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檢驗。而隨著南海諸島水下考古的持續開展,「華光礁一號」「珊瑚島一號」等重要沉船遺址以及這一次南海西北陸坡沉船相繼被發掘,一批批「深藍寶藏」浮出水面,也實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興盛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悠久歷史。

編輯丨瞿貴祥 李冰琦 范珊珊

攝像丨魏安 王博豐

剪輯丨趙雲龍

策劃丨余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