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2014年,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王曉鷹導演的話劇《紅色》首登中國舞台。這部攬獲「托尼獎」六項大獎,被稱為《哥本哈根》姊妹篇的話劇,一經演出便收穫熱烈的反響,十年來深受觀眾的喜愛。如今這部世界經典作品即將於9月25日-29日重返國話先鋒智慧劇場,本輪演出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于洋、何弘宇主演。
王曉鷹導演話劇《紅色》即將重返國話先鋒智慧劇場。
《紅色》出自美國著名劇作家約翰·洛根(john logan),劇本翻譯胡開奇。該劇曾榮獲2010年美國戲劇界最高獎項「托尼獎」最佳戲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是一部頗具思想高度和藝術品質的上乘之作。該劇講述了抽象派繪畫大師馬克·羅斯科和一個想成為畫家的「小工」的故事。雖然劇中只有兩位演員,這卻是一部內涵豐富、充滿哲思的好戲。
《紅色》的故事發生在1958年至1959年紐約市鮑里街222號 — 羅斯科畫室。正在創作西格拉姆壁畫的色彩大師羅斯科僱用了一位名叫坎的青年畫家擔任他的助理。於是,在留聲機的古典樂曲聲中,在一幅幅羅斯科油畫的環圍中,開啟了一場關於藝術與社會的激烈對話。舞台上潔白的畫布,血紅的油彩;而爭論的焦點是羅斯科的繪畫藝術及其社會意義。在一氣呵成的九十分鐘里,羅斯科悲劇命運的藝術人格以及藝術家在嚴肅藝術與商業娛樂、藝術追求與金錢社會中的抉擇與困境在舞台上得以深刻而淋漓盡致地呈現。
話劇《紅色》劇照,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在根據約翰·羅根的劇本進行創作時,王曉鷹導演也有著自己的創作追求。他追求「詩化意象」的展現,指的是追求通過戲劇衝突發掘更為複雜豐富的情感與更有啟發性的哲思。正如卡西爾在《人論》中所說,「藝術使我們看到的是人的靈魂最深沉與最多樣化的運動」,「紅色」就是本部作品中重要的詩化意象。王曉鷹導演希望用一種更強烈的視聽效果,把「紅色」之中蘊含的生命信息在舞台上進行直觀的展現。他將更多的情感傾注在羅斯科這一形象上,將紅色更加極致地作為生命與藝術的終極融合,並因此為這部作品創作了一個高度意象化的、紅得觸目驚心的結尾。
回看當今中國社會,王曉鷹導演認為,「我們同樣正在面對羅斯科當年面對的問題:是堅持藝術的純粹性還是跟從社會的商業性?是恪守自我、追求深刻,還是面向大眾,走向通俗?這其中雖沒有黑白對錯,但卻反映了藝術的不同品格和藝術家的不同選擇。羅斯科最終得到了自己的選擇,而我們堅守藝術人格的路途卻是困惑而漫長。」
王曉鷹導演追求「詩化意象」的展現。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馬克·羅斯科作為美國抽象派畫家。他於40年代末開創了色域繪畫風格,對美國二戰後代主義抽象表現繪畫有著深遠的影響。他一生創作了八百多幅油畫,兩千件紙上作品。他被推崇為二十世紀頂尖的繪畫大師。而他的傳奇經歷也成為了美國劇作家約翰·洛根的創作素材。他以羅斯科與他的小學徒坎對於藝術的思考和爭辯為緯,讓大師與「小工」在色彩的恣意鋪陳和創作的冥思苦想里,真誠對話,直言不諱,彼此碰撞……兩代畫家時而面對畫布揮灑油彩打底作畫,時而進行著激烈的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帶領觀眾領略一位偉大藝術家關於藝術的哲思和心理掙扎。
在本輪演出中,這位傳奇的畫家馬克·羅斯科與學徒坎分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于洋、何弘宇出演。于洋作為《慶余年》第一季、第二季中林若甫的飾演者為大眾熟知,青年演員何弘宇在《戀愛吧!契訶夫》《虛像的道化師》等作品中也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