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戲能夠順利演出,戲服管理尤為重要,爭分奪秒地換裝,恰如其分地登台,服裝是形象工程,錯不得、亂不得,如果忙中出錯,戲服有失,會影響戲的品質。
因此戲服師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守在幕後的戲服師雖位不在台前,實則一直隱形地附著在舞台之上。
近日,南都娛樂推出《幕後》系列專題,深入採訪文娛圈幕後工種的代表人物,南都記者約訪了廣東粵劇院戲服組負責人秦志力。他是一位有著30年工齡的資深戲服師。
1985年,秦志力讀完書踏入社會時,經人介紹進入廣東粵劇院道具組工作,管了差不多十年時間的道具,後轉到服裝組,跟著粵劇院的前輩丘雪梅師傅學習設計戲服,並負責戲服的管護工作,一干就是30年。
一路走來,他為不同的粵劇作品設計過大大小小各種戲服,慣常是為《洞庭良緣》這類傳統粵劇設計新版實穿的戲服,也曾大膽創新參與過《決戰天策府》這類新編粵劇的戲服設計。一般來說,一部劇少則要設計十餘套戲服,多則達五六十套,百餘套肯定有。《洞庭良緣》是粵劇名家丁凡近年根據粵劇「蝦腔」創始人羅家寶代表劇目《柳毅傳書》重排重演的新經典劇目,歷演幾十年不衰;《決戰天策府》由廣東粵劇院與《劍3》團隊聯袂出品,是一部融合了「網遊+粵劇」的新試驗戲劇。
《決戰天策府》劇照。
由於從事戲服設計工作經驗豐富,而且見解獨到,秦志力在行內頗有影響力。2017年,廣州圖書館曾攜手廣東粵劇院舉辦過「粵劇知識講座」,秦志力被邀請作為主講嘉賓講解「粵劇服飾」。2021年1月,他還受邀以專家身份,為《粵劇表演藝術大全》舞美卷服裝篇撰稿。同年4月,又受廣東粵劇院委託撰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粵劇專題」服裝篇的有關條目。
記者在與這位資深戲服師深聊後發現,戲台上的從容與優雅,其實是台下很多人「趕」出來的。
趕「工」
關鍵詞:心靈手巧
初識秦志力,是2023年6月20日,粵劇《張九齡》首演前一晚,劇團組織媒體人及戲迷發燒友前去觀看帶妝綵排戲。受朋友邀請,記者提早了一個多小時來到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在戲台後方的幕後空間里,看到了很多忙忙碌碌的工作者,有導演、琴師、化妝師、場務等等。
當時,大戲臨近,負責催場的舞台監督手持對講機,急切地催促著後台的演員和幕後的工作者各就各位。幕後空間有一個並不寬敞的過道,乍看上去有些凌亂,但亂中有序,不僅戲服次第放置得很齊整,其他道具的擺放,也都各有各的講究。
此時的秦志力恰巧在一條方桌上專心致志地擺弄一件戲服。
作為一名資深粵劇戲服師,秦志力在這個行業已經工作了30年。「今年剛好整30年!」他介紹稱,一場演出台前幕後都有很多工作人員,大體可分為燈光、布景、化妝、道具、音響、服裝六個部門,而他在服裝組,負責設計和管理這些戲服。
對於一台粵劇而言,戲服是靜置的戲魂。它們的樣式、色彩、圖案都有著自己的象徵意義。秦志力說,戲服師不僅需要配合戲劇設計出能夠顯示出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點的穿搭配套,還要懂戲劇戲曲文化的特點,儘可能把中國傳統服裝制度化的特點嵌套其中,並且努力使之成為戲劇的點睛之筆。
這就要求戲服師「心要靈,手要巧」。在秦志力看來,做戲服也有自己的工期,也是需要慢工出細活的。但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劇的服裝常常都要得很急,從有了排戲的想法,到劇本打磨,再到演員選角,時間都很緊湊,留給「服裝道具們」的時間並不多。即便是能工巧匠繪製戲服樣稿,也會經常被催趕工期。
說到「趕」,秦志力感觸很深。實際上在劇本趕製出來後,戲服馬上就會被要求進入「趕工」的狀態了。
《決戰天策府》是首例「網遊+粵劇」試驗戲劇。
秦志力告訴記者,他印象最深、最急趕的一次是為《決戰天策府》設計戲服。這是一部由廣東粵劇院與《劍3》團隊聯袂出品的世界首例「網遊+粵劇」試驗戲劇,獲「2015年中國傳統戲曲票房」及「2015年中國新創傳統戲曲票房」雙料第一,為全國近20年票房最佳舞台戲曲作品之一。
因為《劍3》是比較成熟的遊戲,各大角色都有自己穩定的造型和服裝配飾,但遊戲服裝並不完全適用於粵劇演員的舞台演出。怎樣才能設計出既不脫離遊戲,又能帶出粵劇風韻的戲服?這類跨界創新難度很大,給到戲服設計的挑戰也並不小,而且任務很急。既為工作,質樸踏實的秦志力二話沒說,便帶了一支不到十人的小團隊接下了這個活兒。他們先是研究劇本,再熟悉遊戲,一邊消化劇本和遊戲的內容,一邊結合演員的外形特點趕製戲服樣稿。「我們將每個角色的服裝分解,因為動漫是電腦做圖,基本都是天衣無縫的,不用設計在哪裡開,在哪裡接,但轉到舞台要做出給真人穿的衣服,就要設計它們需要在哪裡分開,在哪裡銜接了。在不改變原作的款式,還要考慮演員怎麼穿著舒服。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用心研究。」
最終,秦志力帶著團隊用了十來天時間畫好整部劇所需的戲服圖樣。「將分解圖畫好,配上顏色,再把圖紙拿到服裝廠選材料,進服裝車間跟進裁縫師傅上機製作。」他笑言,完成了高難度的挑戰,做到了別人未曾做過的事,他對自己這次的戲服設計尚算滿意。「整個過程,真的是一氣呵成,內心頗有成就感。」
趕「裝」
關鍵詞:唯快不破
傳統粵劇服裝很有講究,主要分蟒、靠、海清、小古裝、帔風、海長等類別。蟒,類似於朝廷的官禮服,是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專用的正式場合的禮服;而靠又稱「甲」,是男女武將用於作戰場合的戰袍;「海清」,適合貧窮,富貴的小生,武生穿著。小古裝適合小姐穿著。「帔風」,是劇中王侯將相、員外的日常便服;「海長」,一般是有武功或者有權勢的男角色日常所穿的便服。
與普通服裝設計師不同的是,戲服師量體裁衣,還需要知悉傳統粵劇戲服的各項知識,可以說這些也是繪圖打版樣的基本功。而實際上,對於劇院的戲服師而言,除了趕繪戲服樣式之外,管理戲服並配合演出幫助演員快速更換妝造、服裝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比起設計戲服,管理戲服則更日常、更瑣碎。
以《張九齡》為例,這部粵劇的服裝雖然不是秦志力設計的,但他負責管理服裝,需要在演員演出前,為他們分配好服裝。「這部戲,戲服有五六十多套,可能光主角一人就會有七八套,比如一場戲每人有幾套衣服,怎麼擺放、怎麼穿搭能夠讓演員在換場的時候既能穿得快,又能穿得好,這些都需要有好的服裝管理的秩序,一步一步把它們一一理順。」秦志力的分享一下子把記者帶回到二人初見時的場景。
粵劇《張九齡》劇照。
台上,粵劇《張九齡》正在演出,一幕戲畢,演員走入後台,忙著為了下一幕戲趕裝。和舞台上的從容不迫不同,舞台下,趕場都趕得很急。導演給到換裝的時間通常只有10到15秒,有的演員從頭換到腳都要換的,上衣、褲子、鞋子,先穿哪一個,怎麼穿更方便?秦志力會提前分配好,一件一件按順序擺好。
他介紹道,有時候碰到服裝比較複雜的,他還會研究怎麼把它簡單化,穿衣工作雖然簡單,但時間不等人,為了再快一些,他也試過不少方法,比如為了讓兩三件服裝能夠一起穿,他會把它們縫在一起,這樣一次就能把它們穿好了;又或者把難解難扣的紐扣換成魔術貼,或者拉鏈。
「導演是按秒數來計算他的時間的,我們就一定要人進來就趕快換他的衣服,一定要把步驟一步步整理好。」採訪中,秦志力還分享了一些戲劇幕後的小插曲,比如萬一遇到了演員在趕裝環節卡頓,達不到導演要求了,或者趕場趕不上了,怎麼辦?這時舞台監督會提醒樂隊在觀眾不在意的情況下,將音樂拉長一些。
這些小插曲乍聽上去並不完滿,但結合一部戲的呈現來看,戲外的插曲疊加舞台的戲劇也是十足有趣的,恰好印證了那句話:每一段鏈條、每一顆螺絲釘都不簡單,都是環環相扣的。
趕「戲」
關鍵詞:堅守不易
戲服師的工作相對簡單,也並不神秘,只需三言兩語就能講完。但秦志力與記者暢聊了一下午的時間,聊得更多的還不是戲服師的工作,是他對於粵劇的喜愛。
一份工一做就是幾十年,他見證了粵劇風風雨雨的點滴過往,看過它盛極一時的風華時刻,也見過它式微落寞的光景,又陪著它走過一個個波谷和高峰。
作為廣府大戲,粵劇已有數百年歷史。2009年9月30日,廣東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嶺南地區首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比國劇京劇還早一年。
據秦志力介紹,他剛入行的時候,恰逢粵劇發展比較鼎盛的時期,粵劇院在文化公園有四個劇場,「那時候沒有別的娛樂活動,大家常去文化公園看粵劇。四個劇場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每周都演同一部戲,但每周觀眾都是爆滿。」
後來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了,電視劇、電影、話劇等文娛活動越來越多,對於舞台戲劇的衝擊越來越大,粵劇院也開始陷入生存危機大考。秦志力所在的省粵劇院也從原先鼎盛時期的四個團,合併成了三個團,後來直接改成了兩個團。
好在粵劇群眾基礎一直不錯,擁躉眾多,粵劇人也非常勤勉。為了度過這段低迷期,他們開始嘗試多走出去演出,把戲送出去,送到愛看戲的地方。他們走過珠三角,也去過粵西、粵北山區,像電白、吳川等地,他們都會常常過去巡演。
秦志力的心中,「廣東粵劇無淡季」,雖然有盛有危,但粵劇始終是嶺南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符號,且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它之所以能夠廣受不同年齡階層和背景的人喜愛,在於嶺南文化有自己獨特的特徵。這裡的人雄直質樸,這裡的文化兼容並包,孕育出粵劇人能夠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借鑒和學習戲裡戲外其他藝術形式為己所用。
「這才是粵劇最具魅力的地方,它一直在歷史的浪潮中不斷發展革新,才有了今天精彩紛呈的藝術風貌。」採訪中,秦志力還提到了粵劇電影《白蛇傳·情》《譙國夫人》的創新出圈。他說,他是戲服師傅,也是粵劇人,粵劇人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劇在求新求變,服飾也一樣,有時候做一點點改變,讓戲被更多人喜歡,讓趕戲更順利,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此外,秦志力也提到了戲曲行業傳承與發展的隱憂。以他所從事的戲服行業為例,因為管理服裝這個部門是舞台幾個部門中比較辛苦、繁瑣的一個,沒人願意學,沒人願意做,各個劇團都面臨這類情況。他說,人才稀缺匱乏一直是困擾戲曲傳承的難題,不僅僅是戲服師,也不僅僅是粵劇,整個戲曲行業正面臨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的艱難局面。如果這個問題不處理好,也會影響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台下人走過,不見舊顏色」,如《赤伶》唱的那樣,「戲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歡唱離合,無關我,扇開合,鑼鼓響又默,戲中情戲外人,憑誰說」,詞曲唱的是戲文里的「烽火燃山河」,但觸動秦志力的是戲裡戲外多樣的人生路,台上台下各有不同的精彩。
在秦志力的心中,台上唱念做打,台下守衣靴,閑來隱入茶樓,「一盅兩件、飲茶看戲」,生活朴樸素素,一輩子就做好這一件事情就夠了,美好簡單。
采寫:南都記者 吳鳳思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