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龍
中共黨員,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西寧通信段清水橋通信綜合工區工長,曾獲全路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鐵路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西寧通信段清水橋通信綜合工區位於可可西里地區,海拔4525米,駐地前不遠處就是四季白雪皚皚的玉虛峰,四周全是蒼涼戈壁,方圓20公里荒無人煙。從列車車窗遠眺,工區就像一葉扁舟,漂泊在空曠遼遠的大地上。
填寫台賬、查看工作記錄、制訂作業計劃、準備工具材料……35歲的清水橋通信綜合工區工長馬海龍總是早早來到工區,將當天的工作布置妥當。自2018年來到清水橋至今,2000多天里,馬海龍堅守在「生命禁區」,發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胸懷夢想、篤行實幹,為確保雪域高原鐵路安全穩定而默默奉獻。
不負韶華,砥礪青春執著前行
1989年,馬海龍出生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一個農牧家庭。2014年,他以全系第一的成績從青海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畢業,成為西寧通信段格爾木通信綜合工區的一名見習生。
見習期間,馬海龍與公司首席技師李平簽訂了「師徒合同」。李平精湛的技藝、卓越的風采、優良的作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他的心裡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我也要成為像師傅一樣的人,當高原鐵路的首席技師」。從那時起,馬海龍一直跟隨李平學經驗、鑽技術,在李平的言傳身教下,一路通過實習定職和技能鑒定初級工、中級工考試,成為同批見習生中的佼佼者。
賽場是最好的成長舞台。2017年5月,青藏集團公司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拉開帷幕,段級預選成績前十的選手能夠代表單位「出征」決賽。然而,馬海龍的預選成績卻遠在十名開外,這使他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回到工區後,馬海龍沉下心來,刻苦鑽研業務技能。為了實現光纜接續「快穩准」的目標,他反覆練習刀法、手法,一遍遍模擬處理通信線路故障,並將每一次的處理流程、方法都認真記錄下來。他在許多專業書籍上寫滿了注釋,有的地方甚至還畫了簡易示意圖,一有時間便反覆對照其中的內容查找疏漏、總結經驗。
水滴石穿,貴在堅持。一年後,馬海龍以全段第一的預選成績進入青藏集團公司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決賽,最終摘取了通信系統光纜故障處理競賽桂冠,被評為高原鐵路青年崗位技術能手。
2018年9月,馬海龍被調至清水橋通信綜合工區,成為入駐「生命禁區」可可西里的第一批通信人。在這裡,他迎來了全新的挑戰。
與格爾木地區不同,這裡的通信設備大量採用60芯和64芯的鎧裝電纜,並使用先進的gsm-r無線通信技術,都是馬海龍在格爾木沒有接觸過的。為此,他常常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請教,拿著應知應會口袋書一遍遍揣摩,摸清工區的每一米線纜、每一組通信設備,詳細記錄下不同季節的不同病害規律。
慢慢地,馬海龍在心中總結出了一套維修「秘籍」,什麼設備在哪些季節易發生怎樣的問題、需要怎樣處理,他都瞭然於胸。譬如,不凍泉站電源負載大,市電與蓄電池電源轉換時容易跳閘,切換時要按批次進行;風火山隧道監控視頻裝置在大風天氣下易積灰,視頻連接線易脫落,必須勤擦拭、勤檢查;高原晝夜溫差大,五道梁等高海拔車站的光纜會在劇烈的熱脹冷縮下劣化,需要定期進行更換……職工們都說:「馬海龍就是我們身邊的通信技術專家。」
關山路漫漫,距離成為首席技師的夢想還有許多山峰需要攀登。但馬海龍相信,路雖遠,行則將至。
衝鋒在前,彰顯黨員先鋒本色
「我是黨員,就要衝鋒在前」,這是在校時就已入黨的馬海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入職以來,各類大型施工現場,總有他忙碌的身影;設備突發疑難故障,他也總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處置……
2017年4月,青藏鐵路清水河特大橋附近的通信光纜出現劣化隱患,需要全部更換。當時還在格爾木通信綜合工區的馬海龍主動請纓,加入黨員突擊隊,一同來到海拔4500多米的清水橋。
由於故障光纜位於凍土層下,一鎬下去,地面只出現拳頭大小的一個小坑。白天,他們點燃撿來的干牛糞烘烤凍土,等凍土有些許軟化後,強忍著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一鎬鎬往下挖。晚上,他們吃住在80公里外的一家小旅館。長不足10米、高不及頭頂的作業通道,他們整整挖了21天,手掌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僅用來軟化凍土的干牛糞就撿了60多袋。等割接完光纜回到格爾木時,工區職工看見的是他們黝黑消瘦的臉龐、粗糙裂口的雙手。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你們就是青藏高原最亮的星!」
由於經驗豐富、表現出色,2018年,馬海龍被任命為西寧通信段格爾木通信車間清水橋通信綜合工區工長。在工作中,身為共產黨員的他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當好「領頭羊」。
可可西里高寒缺氧,在這裡零負重步行也相當於平原地區負重幾十公斤所消耗的能量。對於14名工區職工而言,最艱難的莫過於每隔1年至3年更換一次基站蓄電池和全面排查漏纜。「基站有48塊蓄電池,最輕的蓄電池也有32.5公斤重。更換時,我們要一趟趟抬著蓄電池爬坡過坎,由於嚴重缺氧,沒走幾步就已氣喘吁吁、心跳加速,胸口像有塊大石頭壓著。」馬海龍深有感觸地說。
在海拔5010米的風火山隧道口,馬海龍和工區職工抬著沉重的梯子,頂著刺骨的寒風,一絲不苟地排查著漏纜。每檢查完一處設備,戴著頭燈的馬海龍都要反覆確認掛鉤是否緊固、零部件是否掉落到線路上。
除了帶領工區職工打好每一場「硬仗」外,對於應急搶險,馬海龍更是一馬當先。2024年5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致使風火山隧道部分視頻監控中斷。接到求助電話後,休假在家的馬海龍連夜坐車趕到現場,快速排除了故障。
勇挑重擔、屢創佳績的馬海龍,得到了同事們的稱讚和領導的認可。「馬哥不僅業務精湛,能快速診治疑難雜症,而且始終衝鋒在前,是我們面對急難險重任務的主心骨。」工區青工曹成雷這樣評價馬海龍。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積極提升技能技藝的同時,馬海龍還積極組織工區黨員開展黨內技術攻關,定期給青工傳授經驗、技巧。在他的帶領下,工區成立至今,一直保持著零責任事故的紀錄。
奮鬥是青春的亮麗底色,擔當是共產黨員的鮮明品格。行走在生命禁區,馬海龍用堅韌奉獻詮釋著青春的真諦。
紮根高原,情系天路敬業奉獻
清水橋通信綜合工區地處可可西里腹地,主要擔負昆崙山至風火山之間173公里高原鐵路線上37個通信機房、2條光纜通道設備的日常維護任務。該區段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50%,是青藏鐵路沿線氣候最惡劣、環境最艱苦的地區之一。工區用水、米、面、蔬菜都是從幾百公里外的格爾木用汽車運上來的。
堅守清水橋通信綜合工區的6年多時間,馬海龍滿腦子裝的都是「這裡要養護」「那裡要巡查」「有個疑難問題沒解決」「誰有心事了得問問」「新入路的年輕人能不能適應」……巡視線路、檢修設備、處理故障時,他忙碌的身影成為工友們的標杆;為強化班組管理,定期組織全員開展座談交流,認真聽取工友們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並積極整改;擔心青年職工參加技能比賽怯場,每次都帶頭報名,把賽場當成磨刀石,幫助青年職工儘快成長成才;休息時,檢測供氧設備運用狀態,確保工友們用氧安全,有效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積極改善伙食,一有時間就帶著食材到廚房為工友們烹制青海當地特色美食;發現職工出現高原反應,第一時間看護並送醫治療;前往作業地點途中救助多位遇險群眾,更是傳為佳話。
馬海龍的妻子馬秀英也是一名守護青藏鐵路的通信工。由於家在西寧和工作繁忙,夫妻倆聚少離多。馬海龍在格爾木工作時,馬秀英在日喀則工作。等馬秀英被調到格爾木工作,馬海龍卻去了清水橋。一次,馬秀英從西寧前往日喀則換班,二人幾個月來的唯一一次見面竟是在格爾木站的站台上。馬海龍帶了很多妻子最愛吃的炕鍋羊肉,馬秀英則是一遍遍叮囑「照顧好自己」。
全身心投入到高原鐵路通信設備檢修養護工作中的馬海龍,多次錯過一雙兒女的生日宴、家長會,更談不上參加親子活動了。為了彌補對家庭、孩子的虧欠,每次休班回到家,馬海龍總是主動承擔所有家務,陪老人聊聊天,帶孩子做遊戲、逛公園。「我倆都是鐵路職工,能彼此理解、相互支持。我一定會把工作干好,希望孩子們能茁壯成長。」馬海龍紅著眼圈說。
每一份付出,終將絢爛成花。用腳步和汗水度量自己的人生,馬海龍先後獲得全路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鐵路青年五四獎章及青藏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黨員技術標兵、先進生產者、青年崗位能手等諸多榮譽。作為天路青年榜樣,馬海龍正濃墨重彩地書寫著燦爛的青春華章,展現著新時代天路青年的精神風貌。
面對各項施工重任
馬海龍以身作則、帶頭示範
為青年職工樹立了學習的標杆
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
他腳步堅定、勇往直前
堅守在雪域高原上
以夢想照亮了自己的人生路
供稿:《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青海記者站(青藏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文字:趙風斌 周悅翔
圖片:馬建林 周安然 孫萬毓
視頻:江航 馬建林 周安然 孫萬毓
審校: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