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音樂界開山鼻祖萇弘故里 四川資中果然是有點「音樂基因」

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9月7日,「刀郎成都演唱會門票秒光」持續上榜熱搜。8月30日那場線上演唱會讓刀郎「爆火」,也讓四川資中這座此前並不為大眾熟知的縣城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資中不僅僅是刀郎的故鄉,還是孔子之師萇弘的故里,而萇弘除了知天文、識氣象、通曆法外,還精於音律,稱得上是音樂界的開山鼻祖。

1

淵源

孔子「入周學禮」

專程向萇弘請教音樂知識

萇弘(約公元前565年-前492年),字叔,四川省資中縣人,周朝賢大夫,我國古代著名學者、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

資中一中藝術牆上的孔子問樂萇弘圖(受訪者供圖)

孔子在「入周學禮」期間,專程「問樂於弘」,向萇弘請教和探討音樂和天文知識。唐朝韓愈《師說》曰:「孔子之師郯子、萇弘……」明代曹學佺的《蜀中名勝記》載:「萇弘氏,孔子嘗問樂焉,死之三年而血化為碧。」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從內江市文旅局到資中縣文旅局掛職副局長的曹永勝講述了「萇弘授樂」的故事。原來,孔子在齊國久仰萇弘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迭,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

相傳,孔子常引用萇弘的見解,孔子修訂的《樂經》,也大多得益於萇弘原著《樂經》的第二稿。

2

傳承

沱江河孕育多項非遺音樂

民間歌謠唱出先民勞作場景

「資中是我的故鄉,是我出生的地方。」在線上演唱會上,刀郎深情地講述著自己對資中的情愫和依戀。他說,小的時候經常彈著琴,對著沱江唱歌,把河水當作觀眾,幻想自己在家的門口開這個演唱會,沒想到夢想成真了。

其實,沱江河不僅滋養了以刀郎為代表的一批歌手,還孕育了資中抬工號子、客家山歌、王氏竹琴等豐富的非遺音樂。

抬工們勞作時喊著抬工號子(受訪者供圖)

記者從資中縣文旅局了解到,資中抬工號子是流傳在資中境內的勞動人民勞作時所唱的民間歌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抬工號子根據音樂節奏不同有「抬唱」和「坐唱」之分。即「快腿號子」和「慢腿號子」,由方言唱出的資中抬工號子具有原生態的民間音樂的特點,原始古樸、高亢嘹亮、幽默詼諧。2016年1月,資中抬工號子被正式列為內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刀郎發小,同樣在資中縣文工團長大的張頌告訴記者,資中縣文工團曾經表演節目《沱江號子》,後來刀郎將歌曲進行了改編,用他那豪邁的嗓音,唱出了船工們的勇敢和堅韌。

3

發展

舉辦萇弘音樂藝術惠民演出

木偶劇團進校園每年演出上百場

近年來,資中不斷挖掘萇弘文化、萇弘音樂藝術,大力培育萇弘文化品牌、萇弘音樂藝術品牌,加快形成音樂之城的品牌效應,不斷提升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

資中縣文旅局藝術股工作人員孫曉燕介紹,資中縣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萇弘音樂藝術惠民演出季,在萇弘劇院表演話劇、兒童劇、芭蕾舞、音樂會等。去年有16場演出,每場上座率達到75%,惠及群眾1.2萬人次。「今年的演出活動還在進行採購流程,預計10月啟動。」孫曉燕說。

無論是傳統文化教育還是藝術文化培養,都要從娃娃抓起。以資中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為例,從2009年起,資中縣木偶劇團每年進校園演出上百場,基本覆蓋了資中縣城鄉學校。

在刀郎的母校,資中一中音樂教師兼內江市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力國軍說,他的音樂課上,不僅會給學生講萇弘有關的歷史故事,也會帶領同學們欣賞刀郎曾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知名歌曲,讓學生了解家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