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抓娃娃》引發熱議,為什麼說「富娃窮養」不靠譜

(上圖為電影《抓娃娃》海報)

最近幾周,沈騰主演的喜劇電影《抓娃娃》火了電影上映42天,票房已經突破了32億。很多人說,自己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哭中帶笑,笑中帶哭」

電影的核心情節並不複雜。

沈騰飾演的一個富翁,為了將自己的二婚兒子培養成才,不惜從兒子尚未記事時起,全家從豪華大別墅里搬到老家破房子,開始了十五六年的「裝窮」生活。目的就是要讓兒子體驗苦生活,在逆境中不斷崛起,最終為將來接管家族企業做好準備。在一段時間內,這種「富娃窮養」似乎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等到兒子高三時,一切「偽裝」顯形,這場持續多年、精心設計的騙局終於還是「破產」了。

這雖然是電影情節,但是,它卻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今天,很多中產以上家境的父母都在感嘆,自己經過多年奮鬥,家庭條件還算不錯。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孩子本身也很聰明,但是,孩子就是找不到努力的動力和方向。為人父母,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長、成熟呢?

為人父母,如果我們像《抓娃娃》電影中的情節那樣,「偽造」出一種家道衰落的環境,讓孩子被迫在苦難中成長,這是否有助於激發孩子的責任心?這是否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毫無疑問,建立在偽裝和欺騙之上的「富娃窮養」,肯定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一場精心設計的「教育實驗」一旦露餡,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生活不過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欺騙。到了那個時候,孩子面臨的將是一種巨大的幻滅感,還有對父母信任的崩塌,甚至是對自己被父母欺騙、操控的憤怒。

常識告訴我們,長期生活在欺騙和謊言中的孩子,一旦最終面對真相,他們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說,建立在偽裝和欺騙之上的「富娃窮養」,不僅不靠譜,還有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電影《抓娃娃》之所以「大火」,除了沈騰式的電影喜劇情節和表演,還在於,這部電影道出了今天中國父母們在教育孩子時面臨的一個真實困境:質條件普遍不錯的情況下,為人父母,我們要怎麼做,

——才能讓孩子避免成為一個嬌生慣養的人?

——才能讓孩子找到有價值的目標?

——才能激發孩子的責任感和感恩心?

——才能讓孩長大以後成為一個起碼能自食其力、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

不同的家庭,肯定有不同的「解法」。

如下觀點,僅供參考:

第一,不管家庭條件是好是壞,父母都不能對孩子在基本生活以外的物質需求百依百順,不能「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富娃富養」不對,「窮娃富養」就更不對了。相反,對於孩子在基本生活以外提出額外的物質需求,父母必須確定明確的規則,孩子只有遵守這些規則,才能獲得滿足。否則,孩子必須接受「求而不得」的結果。這是培養孩子養成自食其力的正確觀念、避免孩子養成「不勞而獲」的錯誤觀念的重要環節;

第二,不管家庭條件如何,父母都不能對孩子嬌生慣養。孩子要獲得額外的禮物,就得付出額外的努力。孩子得到了善意對待和幫助,就應該學會感恩。相反,一個「要什麼有什麼」的孩子,不可能有奮鬥的動力,也不可能有感恩的心理。有朝一日,當你不再給孩子這些東西時,孩子還會埋怨你、敵視你,甚至仇恨你;

第三,父母要儘早引導孩子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要儘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父母應該通過言傳身教告訴孩子,人一生應該怎麼過才是有意義的,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不是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從做一個有著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父母開始;

第四,家庭條件好的父母,要幫助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家庭條件。孩子既不要覺得,「我從父母那裡什麼都不要,我就是要白手起家,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孩子也不要覺得,「我的家庭條件已經這麼好了,我不用努力也有吃有喝」。父母關鍵是要讓孩子明白,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的資源,是他們去追求更大人生理想和目標的工具,而不是他們躺平、虛度人生的資本。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身上問題的某種反映。

「育人」的關鍵是「育己」。

在教育問題上,父母首先應該想的不是怎麼教育孩子,而是自己怎麼做一個人。父母怎麼對待工作,怎麼對待生活,一定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如果想教育出有責任感、有上進心的孩子,那就讓我們先從做一個有責任感、有上進心的父母開始。

其次,父母千萬不要濫用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一種「特權」。我們作為父母的責任,是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用我們有限的經驗和智慧,去強制規劃孩子的人生。為人父母,我們首先不要想怎麼把孩子教育好,首先應該想我們自己因為種種缺點和局限,會不會把孩子教育壞。

最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關鍵是要積累「管教資本」。所謂「管教資本」,就是讓你在孩子面前說話有影響力的東西。「管教資本」怎麼來?它不是來自我們作為父母的天然權威,也不是來自我們對孩子的打罵、恐嚇和控制。它的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真心實意為孩子的付出,全心全意對孩子的陪伴,對孩子自然特性的無條件接納和寬容,對孩子不附帶世俗條件的愛……當然,「管教資本」也來自父母為孩子提供的正向情緒價值。為什麼整天打罵孩子的父母,說話孩子越是不願意聽,原因就在於,你沒有為孩子提供正向的情緒價值,你沒有積累真正的「管教資本」。一言以蔽之,你如果要想孩子聽你的意見,關鍵不在於你的意見是否正確,關鍵在於你在孩子那裡是否積累了足夠的「管教資本」,從而讓孩子願意聽你說的話。在成人世界裡,我們常說,同樣一句話,誰說很重要,也是這個道理。

常言道,「菩薩畏因,凡人畏果」。

在教育問題上,我們不要做一個只看結果的「凡人」。我們不能只關注孩子成績好不好、上了什麼大學、找到了什麼工作、掙了多少錢。我們要在孩子很小時,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人生榜樣。我們還要真正地「愛孩子、懂教育」,積累孩子對我們的信任,積累我們在孩子面前的「管教資本」。在教育問題上,如同在其他絕大多數問題上一樣,做好了過程,結果一般都不會太差。即便是在世俗意義上孩子沒有那麼「成功」,但是,只要孩子身心健康,能平安、幸福地過完這一生,這何嘗不也是一種成功?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