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攝於郊區的劇情片《隔牆花》在1981年上映時,弗朗索瓦·特呂弗在很多方面都恢復了他的步伐。他剛剛見證了他的二戰電影《最後一班地鐵》(1980)的勝利,該片在法國和國外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並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最後一班地鐵》這讓特呂弗鬆了一口氣,他曾不情願地執導了其安托萬·多尼爾系列的終章《愛情狂奔》(1979),以彌補亨利·詹姆斯改編的《綠屋》(1978)的經濟損失。儘管《愛情狂奔》很有魅力,但特呂弗還是受其「困擾」。「它看起來不像一部真正的電影,」他在電影上映後接受採訪時表示。他覺得這部電影的「實驗元素」太明顯了,其中包括之前的多尼爾系列裡的片段。「電影一開始往往有一種實驗的感覺,」他說。「但到最後,你希望它感覺像是真實的存在,一部真實的電影,這樣你就會忘記這是一個實驗。」 《愛情狂奔》雖然特呂弗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會處理其電影的結構元素,但他對真誠和簡單的故事的強調,往往把他與其他新浪潮導演聯繫在一起,比如讓-呂克·戈達爾這類導演,他們往往是更關心拆除傳統的電影製作模式的政治和哲學的目的。但是,隨著六七十年代的革命精神在法國和世界其他地方開始逐漸消退,一種認真嚴肅的趨勢開始在流行文化中生根發芽。1981年,芭芭拉·史翠珊的民謠《戀愛中的女人》和理查德·桑德森嫵媚感傷的《現實》等甜美動聽的歌曲登上了法國公告牌排行榜,它們戲劇化的歌詞和旋律暗示著愛情的痛苦和激情。後新浪潮的作品,如莫里斯·皮亞拉、菲利普·加瑞爾和埃里克·侯麥的作品,也在朝著敘事和電影結構的方向發展,這些敘事和電影結構以日常生活的戲劇為基礎,但在表面之下醞釀著一種原始的新能量。《隔牆花》是這位英年早逝的新浪潮導演的倒數第二部電影,是那個時代法國電影的典型,影片中的人物被無拘無束的激情和破壞性的慾望所激勵,野蠻地打亂了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隔牆花》觀眾喜歡這部電影也就不足為奇了,它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被出軌、嫉妒和瘋狂(簡而言之就是上流社會郊區的「愛的狂熱」)所震撼的人們。這部電影的選角也有助於它在商業上的成功。熱拉爾·德帕迪約飾演伯納德,一個婚姻幸福的父親,他在格勒諾布爾郊區的平靜生活被他的舊情人瑪蒂爾德(芬妮·阿爾丹飾,這是她的電影首秀)顛覆了,後者和她的丈夫搬到了他的隔壁。《隔牆花》德帕迪約剛拍完《最後一班地鐵》,在那部電影中,凱瑟琳·德納芙飾演的角色把他比作《衣冠禽獸》中的讓·迦本:「很粗暴,但也很溫柔。」這是一個恰當的比較,隨著電影的發展,他在兩者之間的搖擺變得更加極端。《最後一班地鐵》《隔牆花》在一開始就體現了特呂弗的「實驗感」,還打破了第四堵牆,然後又牢牢地將其重建。特呂弗與經常合作的蘇珊·席夫曼以及讓·奧雷爾共同撰寫了劇本,電影像小說一樣開篇,向我們介紹了德帕迪約和他的家人,他們在房子外面「為一個不知名的攝影師」擺姿勢,然後帶領我們進入情節。喬薇夫人(維羅尼克·希爾薇飾)是當地網球俱樂部的老闆,她短暫地扮演了一個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為影片結局的可怕事件埋下了伏筆。「當警察離開格勒諾布爾時,天還是黑的,格勒諾布爾離村子15英里,」她以令人不安的語氣說道,同時畫面是一輛在鄉間公路上疾馳的救護車的俯拍鏡頭。影片切到她坐在網球場前的特寫鏡頭,然後鏡頭移到後面,梳理出她的角色,讓我們看到她的拐杖和腿支架,由此向我們解釋,不,她不是一個網球運動員。「故事開始於6個月前,儘管你可能會說它開始於10年前,」她敘述道。《隔牆花》特呂弗無疑是我們最具文學頭腦的電影人之一——他的25部電影中有10部改編自小說或短篇故事,即使他寫的是原創劇本,他的角色也會讓人覺得豐富多彩,栩栩如生,讓人想起狄更斯或托爾斯泰。《隔牆花》的童話框架不妨以「很久以前……」開頭,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正在聽一個寓言。特呂弗生性孩子氣,對青春總是著迷不已,他把我們當做睡前的孩子,讓我們慢慢進入這個關於愛與失去的故事,然後讓我們自己去消化。在這簡短的介紹之後,故事很快就開始了,角色也變得生動起來。伯納德和他的妻子阿萊特(米謝勒·鮑姆加特納飾)以及他們年幼的兒子托馬斯(奧利弗·貝德奎特飾)很快認識了瑪蒂爾德和藹可親的丈夫菲利普(亨利·加爾辛飾),並成為了朋友。然而,不久之後,平靜被瑪蒂爾德的出場打破了——阿爾丹在銀幕上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觀眾面前。特呂弗32歲時在一部成功的電視劇《海邊的女人》(暫譯,les dames de la côte)中發現了阿爾丹,並讓她出演了她的第一個電影角色。後來他與之成婚,還有了一個孩子,直到1984年,他因腦瘤去世,享年52歲。當阿爾丹走下樓梯時,她和伯納德四目相對,儘管我們只看到了瑪蒂爾德對這種偶遇的強烈反應。他們倆假裝互不相識,更別提幾年前有過一段風流韻事了。她穿著合身的灰色肩墊裙裝,配上四十年代的捲髮,突出了她稜角分明的骨骼結構和銳利的棕色眼睛,散發著凱瑟琳·赫本和瓊·克勞馥混合的能量——一種被根深蒂固的傷害削弱了的大膽自信。事實上,她是兩個女人,就像伯納德在溫柔和殘暴之間切換一樣,從一個女人切換到另一個女人。當瑪蒂爾德試圖與伯納德交朋友時,伯納德試圖堅持自己的立場,忽視她,顯然擔心她對他的影響。在一場戲中,他看到瑪蒂爾德往窗外看,非常慌張,以至於他把車鑰匙鎖在了車裡,讓德帕迪約得以對他的愚蠢、笨拙的肢體動作借題發揮。瑪蒂爾德則是一個很酷的人,總是看起來毫不費力地迷人,不怕接近伯納德,試圖和他討論他過去對待她的方式。「泰格,你總是這樣,」當她在雜貨店看到他獨自一人時,她說。這兩個人就像孩子一樣,互相調情,互相忽略。「我們都是成年人了,對吧?」瑪蒂爾德說。當他們來到安靜的停車場時,她和他對質。「你真的讓我痛不欲生,」她說,然後詳細描述了他是如何前後矛盾的——離開,回來,直到她為了保持理智而不得不離開他。「但我們現在已經結束了,」她說。在他們承諾成為朋友後不到一分鐘,他們就越界地接吻了。如此緊張,以至於在瑪蒂爾德被激情沖昏之前,你也參與了這場意亂情迷。在公共場合,兩人繼續假裝他們之間什麼都沒有發生,一直玩著電話捉迷藏的遊戲,直到他們在鎮上的一家酒店安排了一次秘密約會。儘管他們試圖相信他們已經成熟了,忘記了八年前的錯誤,但他們似乎又在重蹈覆轍。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們聲稱自己也長大了,但仍然發現自己被童年的時光所吸引。伯納德的工作是在人工湖上駕駛模型船(瑪蒂爾德把它比作「兒童玩具」),在那裡他是油輪司機的教練(與《婚姻生活》中的安托萬沒什麼不同,他在一個「重要的美國液壓公司」的模擬港口向潛在客戶展示模型船)。與此同時,愛好為兒童圖書畫插圖的瑪蒂爾德,找到喬薇夫人的朋友羅蘭(羅傑·范·胡爾飾),對方有興趣出版她的作品。她受寵若驚,抓住了這個機會,儘管她的心思也不全在這上面——她似乎更感興趣的是把自己投入到與伯納德的自我毀滅的婚外情中。隨著他們愈陷愈深,他們會越來越深入地發展成青少年的行為,直到每個人都成為自己最幼稚的版本。瑪蒂爾德取消了約會,看到伯納德和別人在一起,她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他也失去了鎮定。在瑪蒂爾德和菲利普為他們「延遲的蜜月」舉辦的告別派對上,伯納德向他的前女友發難,拉拉扯扯地懇求她推遲旅行,因為他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訴她(意思是,他想在車裡做愛)。「我想喊就喊!」伯納德咆哮著,追著她跑到院子里,派對上的客人們在那裡觀看他們的打鬧。這是一個戲劇性的時刻,讓他們的婚外情公開化,並迫使他們的另一半,以及鎮上的其他人,面對現實。阿萊特和菲利普都令人驚訝地善解人意,安慰著他們誇張的伴侶,但顯然仍因自己的輕率而受到傷害。(阿萊特還透露自己懷孕了。)之前似乎有過精神問題的瑪蒂爾德在這一點上開始陷入瘋狂。她的自我毀滅傾向與伯納德的衝動倒是致命地合拍,因為他們都推著對方走向遺忘。她的畫變得更加暴力,在一頁上有一個男孩摔倒打碎了玻璃門的鮮紅色血跡。羅蘭向瑪蒂爾德解釋說:「我覺得這些血對小朋友來說有點暴力。」她不同意。血在影片中也顯得格格不入,在該片柔和的八十年代早期的調色中,米色和粉彩與柔和的綠色、棕色和自然景觀的灰色混合在一起。這部電影是由威廉·呂布康斯基拍攝的,他是當時最著名的法國電影攝影師之一,與戈達爾、阿爾伯特·塞拉、加瑞爾和里維特等電影人合作拍攝了一系列電影,包括《諾娃》(1976)和《北方的橋》(1981)。《北方的橋》在這裡,他對自然光的使用可以和內斯托爾·阿爾門德羅斯與侯麥合作的作品相媲美,儘管他同樣擅長在酒店房間和停車場的陰暗凹室里拍攝,或者在夜晚從路對面的窗戶捕捉每一幢房子的樣子。這部電影與《後窗》和《迷魂記》的相似之處很難被忽視,尤其它是在一部由希區柯克的頭號粉絲所執導的電影,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把希區柯克介紹給了歐洲觀眾,鞏固了他的聲譽。電影中經常出現馬蒂爾德和伯納德渴望地望著窗外對方的房子的鏡頭,就像傑弗瑞斯讓好奇心佔據了他的優勢,瑪蒂爾德漂亮的灰色西裝直接受到了馬德琳·埃爾斯特標誌性服裝的啟發。在另一個鋪墊中,我們了解到,喬薇夫人的傷,是由她出於單相思,自己從九樓的窗戶跳下自殺造成的。《隔牆花》伯納德的狂躁爆發後,瑪蒂爾德突然失控,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她的狀態和詹姆斯·斯圖爾特飾演的斯科特·弗格森沒什麼不同。瑪蒂爾德振作起來,從療養院出來了,但很快就發現她的情況很糟糕。伯納德被走廊對面的閃光燈從床上拉了起來,被引誘到她幾乎空了的房子——瑪蒂爾德和菲利普準備搬出去。兩人重聚進行最後一次幽會,之後她從錢包里掏出一把槍,朝他開槍,然後自殺。《隔牆花》讓阿爾丹成為了明星,她獲得了凱撒獎的提名,兩年後,她憑藉在特呂弗的下一部電影《情殺案中案》(1983)中的角色再次獲得提名。《情殺案中案》特呂弗計劃再拍五部電影,然後退休去寫小說——他已經在為多個項目寫劇本,包括司湯達的《亨利和克萊門汀》的改編,以及讓·德拉·瓦倫德的《皮鼻子》。《小偷》(1989)是《四百擊》的姊妹篇,由克洛德·米勒執導、年輕的夏洛特·甘斯布主演。由蓋文·米勒執導、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主演的迷你劇《美好時代》(1995),也改編自特呂弗的劇本。《小偷》雖然《隔牆花》不常被認為是特呂弗最好的作品之一,但它感覺是特呂弗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它融合了他對兒童的迷戀和成年人紛亂的生活,以及他對「愛就是去感受痛苦」的執念。從《騙婚記》(「我正在學習什麼是愛,路易斯。這很痛苦,」德納芙說)到《最後一般地鐵》(「現在我戀愛了,卡爾,這很痛苦。愛會使人受傷嗎?」德納芙再一次問道)。然而,他似乎在說,這是我們一次又一次尋求的痛苦。《騙婚記》在保羅·索倫蒂諾的《絕美之城》(2013)中有一個短暫的瞬間,羅馬傑出的遊盪者傑普(托尼·塞爾維洛飾)在街上與范妮·阿爾丹(她飾演本人)相遇。傑普承認自己是在看特呂弗的電影時愛上了她後,她告訴他,她「真的希望自己能成為鄰家女人。」「為什麼?」他問道。「為愛而死,」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