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韋東奕的現狀曝光,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文|徐

責編|向晚晚

近期,網路流傳北大韋東奕的相關信息。

一則說他「為洞庭湖水災捐款1600萬元」;另一則說他「計算出了月球採樣軌跡」。 

這樣的話題度,很難不被人關注點贊,可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碰瓷營銷」?

據青年報致電北大數學科學院以及韋東奕堂哥,得出的答案一個說沒聽過,一個說是假新聞。

可見,「韋神」韋東奕的一舉一動依舊備受關注,而他,從始至終都沒有變過。

因此,這次輿論之後,各大媒體開始呼籲,不要再過渡消費韋東奕,還他一篇清明的研究凈土。

可這些,不應該早早就做嗎?    

「韋神」韋東奕出圈意外,又不意外,芊芊學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神采飛揚,風度翩翩,能想到所有的美好之詞都用上也不為過。

然而,韋東奕卻不同,他闖入公眾視野時,頭髮凌亂,懷抱大瓶礦泉水瓶,手裡還領著一份饅頭。

如果沒有名頭加身,沒有人會關注這麼一個笑容靦腆的男孩子,畢竟,世人多世俗,以貌取人是根本。

可15歲拿下imo國際數學競賽金獎;

18歲保送北大;

8年時間,本碩博連讀;

後又任職北大數學院助理教授。

種種名譽加身,實力和形象的鮮明對比,都讓韋東奕破圈。

他太符合人們對一個研究學者的種種猜測了,親民的形象油然而生,一度被群眾們奉為「神」。    

從韋東奕出圈的那一刻起,無論他是否歡喜,他都被關注了,從外形到學識,無一例外,而每次,都能帶動流量。

不堪其擾,讓韋東奕都曾表示過:「不理我是最好的。」

其實,也不怪大眾對韋東奕的過渡關注,主要是他身上的純粹,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上,太罕見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中國積弱,由來已久,它需要人才,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那些研究型人才,更是稀缺。

在影視片中,那樣的研究型人才,為了完成秘密研究任務,他們「拋棄家庭」,一頭扎進研究基地。  

穿著樸素,固執又較真,似乎除了研究,任何事都提不起他們的興趣,為了解難題,常常能看到他們蓬頭污面。

而「韋神」韋東奕恰恰就是這樣的研究學者,他的專註專心,無不令廣大群眾嚮往,奉他為「神」。 

但人性叵測,終究還是「消耗」了他。             

其實,北大在知道韋東奕的困擾後,還是把他保護的很好的,很少再有他的相關消息傳出。

但保護再好,用也有漏網之魚,畢竟,韋東奕已是成人,不可能真的把他鎖起來,不讓他有社交。

如他就餐時的照片傳出,他穿著一身黑,整個人捲縮在椅子上,頭「埋」在飯缸里,不斷地往嘴裡扒飯。

細看他碗里的飯,白米飯配一點菜,旁邊的袋子里放著幾個饅頭。

猶記得當時照片傳出後,震驚了眾人,這是韋東奕,他難道沒錢么?穿著寒酸,吃的也不好,喜歡使然,還是硬做姿態?

顯然,幾年過去,韋東奕仍然是如此就餐,做姿態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再次看到反差,人性中的「惡」就忍不住跑出來了。

儘管,在「有心」的評論下,他們或許沒有惡意,只是真實評論自己的感受,但已經構成「消耗」了。     

如「我不希望有這樣的兒子」;

「除去其他,這在我們村都娶不上媳婦。」

「我也不會願意把女兒嫁給他。」

說真的,這樣的評論,或許只是站在他們的認知上一說就好,但被評論的人,消耗掉的情緒能量,又有誰來補償?          

好在作為主角的韋東奕,從來不會讓這些信息消耗掉自己,因為他根本不看。

這就要說到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消息了,韋東奕拿著手機,也只是上網查資料,和看新聞,其他的很少做。

或許,正因為這份不關注,才讓網上各種「離譜」信息充斥其中,韋東奕跌落神壇;韋東奕被解僱了;韋東奕「真面目」驚人,他還能娶到媳婦嗎?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更甚者,有人嘲笑他只是個助教,他不配當老師等等。

這樣負面的情緒也罷,真實想法也罷,都太消耗人了,不僅消耗了別人,更消耗了自己。

而不再這樣消耗的前提是,先得有韋東奕這樣的兒子、朋友或親人等。

可惜,這樣的概率太小,幾乎為零,因此,人性的「惡」就這樣被「燃燒」著,消耗你我他。

一直再想,為什麼大眾們會把韋東奕奉為「神」,毫無疑問,就是他的學識和成就,還有獨鑽一樣的鑽研精神。

明明已經那麼優秀了,再加上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等,這份初心,不是常人能保持得住的。

就是因為自己做不到,而那個能做到的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能做到,不封他為「神」又要封誰為「神」呢?

對他「敬仰」,先源自於他的學識,而沒讓他備受關注而不衰,則真的要靠魅力了。

韋東奕可說是全民明星,上被60歲老人當偶像,下被初中生、高中生來崇拜,只因為他身上有著最正的價值觀。    

他珍惜糧食,每次吃飯,總能光碟行動;

他從不殺生,為此只吃素餐;

他成天抱一個塑料瓶裝水喝,就是為了環保;

他淡泊名利,百萬獎金,說不領就不領;

他是真的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自己的原則和選擇,更難做到的,就是他日復一日的堅持。

韋東奕身上,有建國初期我國老一輩研究人員身上所特有的精神,認真鑽研,刻苦上進,埋頭苦學等等。          

這樣的精神,在如今的社會太稀缺,太難能可貴了,有誰能保證自己能一成不變,那個人就是韋東奕無疑了。     

而韋東奕的持續火爆,恰恰印證了這一點,不是不知道先烈和前輩們的人品,只是因為做不到。

正是這份做不到,才更讓人想把「韋神」拉下神壇,各種評論都想把他具象化,讓他跌落人間,如普通人一般,求學戀愛結婚。    

可這些在韋東奕看起來,根本沒必要,只因他清醒的知道,自己就在凡間,也只是凡人一個,無非就是喜歡了數學一些而已。

都在說大眾消耗著韋東奕,其實反過來想並不是,大眾是通過韋東奕來消耗那個做不到的自己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