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豆瓣前20, 74萬人打出9.2高分, 這部警匪片值得N刷!

1965年1月1日,有一個小男孩降生於世,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察,巧合的是隔壁鄰居家也住著一位警察叔叔。也因此,在男孩的成長經歷中,警察對自己有著莫大的意義和影響。譬如,五歲那一年,隔壁的警察叔叔開槍自殺了。所以,男孩的腦袋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警察故事。終於有一天,這些離奇曲折、險象環生的故事被男孩寫成了一部看起來還能夠讓自己滿意的劇本,劇本的名字叫《無間道》,而這個男孩就是麥兆輝。

劇本雖然寫好了,但沒有人願意嘗試去拍。幸運的是,麥兆輝還是等來了那位慧眼識珠的人,這個人是庄文強。庄文強看過劇本後認為故事雖然是一個好故事,可是少了點東西,原來的劇本中只有警察深入黑社會做卧底這一條故事線。如果警局中也有黑社會的人在裡應外合,故事會不會更有趣呢?在兩個人的通力合作下,電影《無間道》於2002年誕生,並成為香港警匪片的里程碑之作。

先用一組數據來說明一下這部電影究竟有多好看:上映的那一年,《無間道》以5505萬港幣的票房成績拿下當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在第22屆金像獎角逐中,《無間道》斬獲六大獎項,又順利將第40屆金馬獎的六個獎收入囊中;在豆瓣上,經過74萬人的有效評價,《無間道》評分高達9.2,豆瓣電影榜單排名第20。

從內容上來說,《無間道》也是一部值得人們一品再品的經典佳作。作為一部警匪片,邏輯推理和敘事鋪墊是基本,在這一方面,《無間道》也屬上乘,有不少場景會讓人生出「原來是這樣」的感嘆。比如,韓琛為了揪出潛伏在自己身邊的警方卧底,著手收集手下人的基本信息。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想要幫傻強寫出正確的「鏢」字,卻提筆忘字,偏旁寫了一半劃掉後,在牛皮紙檔案袋封面上重新寫了一個錯誤的「標」。陳永仁寫字這一幕,鏡頭給到了足夠長的時間,但是當下觀眾並不清楚這一鏡頭的意義。直到故事眼看就要和平收尾時,寫錯的字成為了讓故事急轉直下的唯一線索。觀眾才明白,原來那一個鏡頭是用來在這裡鋪墊和推進的。

類似這樣的細節推理,電影里還有很多,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每一次看或許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如陳永仁問自己的初戀女友「女兒多大了」,對方回答「五歲」,而陳永仁離開後女兒反駁「自己六歲了」。年輕時看以為蕭亞軒飾演的初戀的確是忘記了女兒的年齡,但再看時卻會恍然大悟,女兒就是陳永仁的。不然的話,那一段母女對話在電影里就沒有意義了。而且,陳永仁葬禮上,她帶著女兒一起來了,淚流滿面。

誠然,讓觀眾對細節反覆推敲是《無間道》非常成功的一點,但卻不是命中靶心的那一箭。作為一部警匪片,它沒有太多腥風血雨的打鬥場面,卻緊扣「人情戲」來展開。人情戲是黃警司為了不暴露陳永仁而被對方摔下樓的那一幕,「再見警察」的背景音樂唱起,震驚又悲傷的不只是卧底阿仁,還有作為觀眾的我們自己;人情戲是儘管傻強知道陳永仁可能是卧底,卻依然幫對方隱瞞了下來。這是電影裡面,我個人認為非常打動人的兩場戲。

不過,比起陳永仁這個角色,我反倒更容易被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而吸引。不是說兩個人誰的演技更好,而是劉建明身上有極強的矛盾點。英國小說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墓碑上有這樣一段話:「我愛的是:事物危險的邊緣。誠實的小偷,軟心腸的刺客,疑懼天道的無神論者。」

我覺得庄文強一定深諳此道,所以才有了劉建明這個角色。他年紀輕輕就進了黑幫,卻在被安排進警局當卧底時,看見離開的陳永仁心裡想的是「我想跟他換」。那個時候,他也許只是單純的不想當卧底,他還不知道那個在自己眼前離開警局的人也要去當卧底,只不過是去黑幫。

電影最後,劉建明率先對著陳永仁的墓碑敬禮,等退回到隊伍中去時,他又說了一句:「我想跟他交換。」這個時候,他已經知道了做好人的陳永仁的結局,卻還想做個好人,一個光明正大的好人,哪怕最後會死掉。但每次真到生死攸關、威脅到自己利益時,他又退縮了。在好與壞之間,劉建明一直在被拉扯和炙烤著。

電影開篇引用了《涅槃經》里的一句話:「八大地獄之最,稱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最後又以一句「受身無間者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作結。劉建明活了下來,而這恰恰是最痛苦的,因為他身處無間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