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綜藝」是隨著互聯網和傳統文藝形式不斷融合,在網路直播的基礎上升級發展出的一種新的綜藝樣態。該樣態既保留了傳統綜藝的形式,具有相對完整的綜藝敘事語言和節目流程,又加入了直播的即時性和強交互屬性,在網路文藝領域具有相當的創作熱度。
央視頻《這young的夏天》劇照 資料圖片
從「綜藝直播」到「直播綜藝」
在傳統電視綜藝節目時代,「綜藝直播」較為常見,它是以直播方式呈現的大型晚會或綜藝節目賽事現場。與提前錄製的錄播節目相比,這種直播通常針對特定節點的大型晚會或進入關鍵階段的綜藝節目賽事,例如央視春晚、綜藝節目賽事的決賽場等,凸顯了節目的儀式感與重要性,被視作高規格的電視節目製作。它的直播過程關注藝術呈現效果,考驗各工種之間配合是否默契,是對電視節目創作精美程度的一次性成果展現。
「直播綜藝」既不是對常規綜藝某一期節目的直播,也不包括視頻平台上的個人才藝直播,而是以直播作為常態化的技術支撐,將直播手段與綜藝內容深度捆綁的全新節目形態,其本質仍然是綜藝節目。它以紀實性的直觀、即時性的懸念為廣大用戶營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真實現場,讓並不親身在場的用戶通過直播形態參與節目中事件的發生、發展,增強了觀看過程中的互動感、在場感。有學者認為,「直播綜藝是即時同步的原景呈現,而非節目製作者加工和剪輯之後的產物。『一鏡到底』的真實性與同步參與的第二景觀,是其區別於電視綜藝、網路綜藝的兩大主要特徵」。
2016年中國迎來「直播」元年,隨著國內網路直播平台的迅猛發展,直播綜藝不斷深挖直播媒介的互動特性,融合遊戲、音樂、益智等元素開發了以社交、互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直播答題類綜藝、直播音樂類綜藝。這類節目脫胎於已有成熟經驗的美食脫口秀、才藝選秀、遊戲推理等節目模式,藉助直播形態為綜藝創作注入新鮮感。
比如,積極響應「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十三億分貝》,以「方言演唱歌曲」的形式表演音樂。該節目的主體部分是通過直播連線的方式會聚全國各地的在線用戶,利用直播媒介的全民參與性、對話無損性召集方言音樂人,將鏡頭另一端的用戶巧妙轉化為表演主體,實現了零門檻參與和互動,增強了直播綜藝的內容競爭力,同時藉助直播媒介的優勢,探索了用方言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的路徑。
拉近節目與用戶之間的審美距離
直播形態下的綜藝節目除了滿足用戶對內容產品的需求外,還以超強陪伴、可移動伴隨、精準匹配的優勢增加了產品的情感價值。因此,直播綜藝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網友喜愛的社交化文藝產品。
傳統電視時代,觀眾遵循著「你演我看」的觀演模式,與節目之間相隔著較遠的審美距離。進入互聯網時代,觀眾的身份轉變為「用戶」,不再以靜默的姿態注視,而是在接受節目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性,通過留言、評論、轉發、點贊、彈幕等形式即時反饋,逐漸與節目內容實現同步在場。作為互聯網的直接產物,直播綜藝的出現拉近了節目與用戶之間的審美距離。
一方面,節目以直播的形式,製造了鏡頭內外同時發生的平行時空,用戶可以同步參與到節目進程中來,提升了參與的自主性與交互性;另一方面,直播綜藝因為受限於移動屏幕的空間畫幅比,往往更聚焦於人物主體。為了在鏡頭前更直觀地表達內容訴求,節目以表演者的特寫、腰部以上的中近景畫面居多,保證屏幕主體突出、畫面信息明確,使用戶以更近的距離看清楚節目中發生的一切,特別是表演嘉賓的動作、神態、微表情,這就將原先只在雲端憑藉符號互動的審美過程轉變為身體圖像的在場呈現。節目中的主播或嘉賓,不再只是作為內容或要素的審美對象,而是以真實的情感交流扮演了「親密友人」的角色,在互動過程中提供了陪伴感、認同感和滿足感。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不斷推出豎屏直播音樂類節目,例如夏日歌會《這young的夏天》,由21位央視主持人和13位專業歌手組成演唱陣容,融合了微綜藝、豎屏綜藝和直播綜藝的傳播優勢,打造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沉浸式審美體驗。節目深度理解當下年輕人的情感需求,以一種看似無流程、無規則的「草坪派對」形式,圍坐消夏、邊聊邊唱,以獨特的現場感、在場感構建了以歌會友的互動儀式,為參與其中的用戶營造了一個「共同在場」的接受空間,從而實現虛擬陪伴,增強情感認同。
找到合適的節目主題和類型
嶄新的東西總是充滿著魅力,當下直播綜藝受到創作者青睞。不過,並非所有的綜藝節目都適合直播的形式,網路平台上現有的直播綜藝節目質量尚參差不齊。
在內容層面上,能夠達到精品化的直播綜藝寥寥無幾,大多數較為粗糙,節目環節之間不夠緊湊,直播中不時出現的空白片段極易破壞節目節奏,再加上缺乏傳統綜藝的後期製作環節,內容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同時,節目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且有些直播節目時長過長,挑戰著用戶的耐心。直播過程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對主持人和嘉賓的素質尤其是控場能力要求更高,這都增加了節目錄製難度。
此外,直播綜藝對節目的主題、類型有著一定的要求。相對而言,競技類、文藝表演類等具有互動要求、需要營造氛圍感的節目類型,可以藉助直播技術放大節目的情緒價值。而一些慢綜藝、劇情類等節目,則更適合「錄播+剪輯」的形式,依靠後期的精心製作,保證節目的播出質量。
直播綜藝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要視頻平台和創作者從自身出發,找到與平台屬性、節目題材、內容創作、用戶需求緊密貼合的內容形式。只有市場更加成熟,內容更加豐富,直播綜藝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
(作者:余俊雯,系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講師)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