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影視產業研討會舉行

開啟優質中國內容全球化模式:立足中華文化根基,共探電影產業未來

第十八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於2023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長春舉行。8月29日,以「開啟優質中國內容全球化模式」為主題的影視產業研討會在電影節期間舉辦。本次研討會積極響應領導人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國家電影局發布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順應電影產業前沿趨勢,匯聚各領域傑出人才,探索中國電影未來發展之路。

本次研討會分為上下半場,分別聚焦「中國文化與中國電影」、「電影創作與電影製片」展開研討,來自中國電影產業的多位領軍人物齊聚一堂,為中國電影的持續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長春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趙明,以及萬達文旅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霖出席研討會並發表致辭。

文化傳承與全球呈現:中國電影的新篇章

上半場研討會聚焦中國文化與中國電影的互生關係,結合主流電影最新成功案例,思考這些作品如何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通過展現自強樂觀的人文精神,為國人傳遞積極價值觀。同時,深入剖析這些影片如何在商業化創作中保持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在電影的藝術表達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無縫對話。參與研討的嘉賓有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保利文化集團常務副總經理、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兼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一川,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於冬,以及長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莊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導演、編劇劉儀偉擔任主持。

根據國家電影局的統計數據,截至8月27日,今年暑期檔電影票房已逾200億元,超過2019年暑期檔177.79億元的總票房成績,創歷史新高,2023年暑期檔觀影人次已超過4.35億。暑期檔更是湧現出《長安三萬里》《封神》等多部體現「東方美學」獨特魅力的佳作,令人感受到當代觀眾對於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在提升,嘉賓們首先就暑期檔中呈現的這一現象展開熱烈的討論。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表示,「中國故事、中國文化這幾年通過電影作品的呈現,給大家提升了自信。這種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醞釀和潤雨細無聲的培育。」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認為,「從電影票房市場的佔比來講,大部分是中國電影、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不再是一句空話,背後是中國綜合實力、中國電影產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兼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一川評價道,「我們的電影藝術家越來越懂得如何深入挖掘中國文化,中華美學的寶藏,把它劃為活生生的,新穎的影像形式。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心性論傳統,讓我們更加明白要有獲得感、幸福感,過上美好的生活,我們需要回到自身的民族傳統。」

隨後,嘉賓們圍繞中國電影、中國文化的全球化之路各抒己見,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獻計獻策。保利文化集團常務副總經理、保利影業董事長李衛強提議,「可以讓更多海外的導演和電影工作者到中國來體驗生活,在這個基礎上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

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於冬說,「比如春節檔我們可以更多的影片來成就市場,尤其是一些歐美的主要市場、主要城市。我相信有唐人街的地方,旁邊的電影院春節的時候都應該放中國影片。這個時候就需要發行商要有效地去推動國際發行,培養國際的發行商和國際的買家。」長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莊嚴提出了頂層設計、走出國門、內容為王三條思路,他表示,「今天中國的電影正青春,我想通過我們的努力一起能夠建立起來,一起能夠帶電影走出國門。」最後來自各家電影業龍頭企業的代表分享了下半年的影視項目計劃,表現出再創輝煌的決心。

創意與技術的契合:打造高質量多樣化電影作品

下半場研討會圍繞電影創作與電影製片展開,特邀多位中國電影創作與產業領域代表人物,從各自專業角度探討如何在創意和技術的交融中,打造引人入勝的高質量電影作品。創作方面以高質量類型片為切入點,從多個角度分享優秀電影創作者的寶貴經驗。參與討論的嘉賓有知名編劇葛瑞,知名導演、編劇路陽,知名導演李蔚然,知名導演、演員王寶強,追光動畫聯合創始人、總裁於洲,以及萬達文旅集團副總裁兼萬達電影執行總裁陳洪濤。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侯克明擔任主持。

近年來,電影產業以其多樣性和創新性引領著全球文化娛樂市場。其中,類型電影在滿足觀眾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可,為電影業的創意、商業和技術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豐富多彩的類型電影不僅僅是觀眾娛樂的選擇,更是文化傳承和社會抒發的重要方式,不僅挑戰著導演、編劇和演員的創作能力,也在市場競爭中影響著觀眾選擇。下半場的嘉賓圍繞類型電影的創作分享了自己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

知名編劇葛瑞認為:「先有藝術類型的探索,然後再加入個人的表達才能呈現出大家最理想的狀態,也就是既叫好又叫座。盡量找到故事本身的商業屬性,也就是一個破題,這個故事從拿到選題到最後劇本成型中間有上千、上萬條路,哪一個路是最適合的是前期策劃的最重要的階段,從中挖掘最具有戲劇性的故事。」知名導演李蔚然覺得,類型雖然能幫助觀眾對電影建立預期,「模式一旦建立了就會重複,重複就會讓大家感到厭倦,而觀影需要新鮮的持續」,所以「熟悉的陌生感」才是類型片創新的關鍵所在。萬達文旅集團副總裁兼萬達電影執行總裁陳洪濤從影視產業的角度談到了類型片的發展,他認為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的成熟對中國類型片的發展越來越利好,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此外,各位嘉賓也暢談了自己參與的最新作品。知名導演、編劇路陽聊到自己最近監製的新人導演電影《我經過風暴》,他表示自己帶著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在協助打造這部電影,「不想曾經我看到的社會新聞被大家當做茶餘酒後的唏噓,而是可以把它放在電影的範疇裡面拍攝出來。」知名導演、演員王寶強認為,《八角籠中》的逆襲並不完全是幸運,創作者最關鍵要找到能打動自己的東西,好的電影「就像聊天一樣,通過電影與觀眾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追光動畫聯合創始人、總裁於洲談到《長安三萬里》的成功,他說追光動畫一路走來已有十年,《長安三萬里》「雖然做了3年,但是說10年之作不為誇張,如果沒有前面的7部作品的積澱也沒有勇氣和信心做《長安三萬里》。」 在研討會的最後,各位嘉賓分別用一句話獻出自己對中國電影的祝福,引來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本次研討會不僅是中國電影界的一次盛會,也是探討中國文化與電影融合之道的重要平台。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充分展現出了強大的創作和市場潛力,也對從業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討會所呈現的慷慨分享與熱烈氣氛,充分彰顯了中國電影從業者在傳承中國文化、迎接市場挑戰中的責任擔當。中國電影人的團結與奮鬥,必將為中國電影的全球化發展探索出更加堅實的道路,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崛起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