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西遊三萬五千里的爭議

全文2370,全部閱讀約需七分鐘

周穆王西遊最大的爭議是兩個點,一個是我們上文提到的瑤池會見西王母,另一個是回來以後穆王命人統計數據,「各行兼數,三萬有五千里」。

三萬五千里,按照現代人類的概念,相當於1.52萬公里,舉個例子,洛陽到巴黎的直線距離大約8400公里。

如果按照現代尺度,周穆王的旅行距離,相當於去了巴黎一個來回。

這肯定不對。

在開始今天的正文之前,我們先根據原文澄清幾個問題。

第一,年齡問題。

太史公在《史記.周本紀》中說周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又說「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後世據此得出周穆王至少活了一百零五歲的說法。

現在各類自媒體也是一本正經的引用這個說法,根本不做考證。

周穆王既然是真實存在,那他就是肉體凡胎的人,而不是神,所以這個年齡肯定有問題。

《竹書紀年.周紀》中有一句話,「自武王至穆王享國百年」,指的是周武王即位到周穆王即位,西周王朝已經享國百年,而且周穆王所處時代目前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多只有穆王三十四年。

周武王即位公元前1056年到周穆王即位的公元前977年,時間是79年,從武王滅商的前1046年計算,西周享國69年,而且這兩組數字都是到了現代才考證出來,穆王即位的時間甚至還有公元前1001年的說法,所以太史公從時間上搞錯實屬情理之中。

《史記》的「春秋已五十矣」搞不好是指西周立國五十年。

第二,西遊往返三萬五千里的問題。

首先,按照原文中的記錄:

宗周至於西北大曠原,萬四千里;

東南復至於陽紆,七千里;

還歸於周,三千里;

各行兼數,三萬有五千里。

也就是說,去的時候,從宗周(洛邑)到那個西北大曠原,合計一萬四千里,返程到陽紆七千里,再從陽紆到洛邑三千里,然後給出三萬五千里的合計。

但這裡有個問題,按照書中列舉的里程數字,來回相加是兩萬四千里,而不是最後的三萬五千里。所以《穆天子傳》在這裡「犯了」一個加減上的錯誤。

所以我們就不能據此引用一個錯誤的答案說周穆王西遊三萬里。

結果應該有兩種可能。

第一,如果這個三萬五千里不是訛傳,那麼應該是包含周穆王第一次西遊(北征)的一萬一千里,不過第一次西遊到了河宗氏之後因為殘缺,後邊沒有結尾。

第二,數字二訛傳為數字三,實際往返里程兩萬四千里。

更有甚至,直接用書中的三萬五千里,配上現在的一里=500米,推斷周穆王一路狂飆到了埃及,見了埃及女王。

關於這個「里」的長度問題,雖然說春秋時期有記載周朝的一里約等於415米,但實際使用中西周還有「短里」一說。

所以我們不妨用文中的「陽紆,還歸於周,三千里」來驗證。

陽紆山根據考證是位於今天河套平原的陰山山脈,陰山到洛陽的直線距離是723公里左右,但周穆王的軌跡肯定不是最飛機走直線,而是沿著黃河邊南下返回。

我用地圖軟體粗略拉取了一下,沿黃河兩岸返回大概是900公里左右,折算成今天的單位,相當於1800里,而書中說這條路線返回是3000里。

1800/3000*24000=14400里,因是往返,所以取半,得7200里,也就是3600公里。

實際上周穆王並非原路返回,而是繞了一個大彎,所以可能去長回短,但我們不用太精確,3600公里的騎馬行軍,加上遇到河流和山脈的迂迴,周穆王所到的最遠距離也就是在今天的新疆天山一帶。

答案未必唯一,但這事合理,總比去埃及要略微靠譜。

當然了,如果真如1992年的《穆天子傳》研討會上討論的那樣,文中的里實際上是西周的短里,折算成今天是77米的話,那我們的周穆王西行三萬五千里的可信度就跟高了。

第三個問題,長途跋涉補給問題。

周穆王的第一次西征,持續半年左右,第二次西征歷時一年多,而且是長途跋涉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那麼後勤補給怎麼供應?

這一點文中給出了答案:

六月十六日,周穆王一行抵達珠澤附近,該部落向周穆王獻上三百匹食用馬和三千頭牛羊。

估計是因為對方沒有黃牛,周穆王「與之黃牛二六(12頭黃牛)」。

六月二十六日,周穆王到達赤烏氏。赤烏氏首領獻上九百匹食用馬、三千頭牛羊和一百車穄米和麥子。

周穆王賞給赤烏氏「四輛黑色車、八百兩黃金、五十條貝帶、三百袋硃砂。」

七月三日,周穆王進入進入曹奴氏境內,該部落首領戲宴請周穆王,並且進獻「九百匹食用馬、七千頭牛羊和一百車穄米」。

周穆王賞給戲「黃金鹿和白銀獐,以及四十條貝帶、四百袋硃砂。」

七月十九日,周穆王抵達群玉山(祁連山一帶)的容成氏,酋長潛旹宴請周穆王,乃獻良馬、牛羊。數據不明。

數據不明的原因很可能是周穆王沒有笑納,因此隨行史官沒有登記在冊。

因該部落之後要替周穆王采玉,因此周穆王「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

七月二十三日辛丑,周穆王到達剞閭氏境內,這次沒有進獻貢品,只有一句「天子乃命剞閭氏供食六師之人於鐵山之下」。

也就是說直接記載了剞閭氏管飯,實際上不難理解,周穆王一行幾千人,到達一個部落,自然不用在為吃飯發愁,而是由當地部落接待。

七月二十八日丙午,穆天子到達鄄韓氏境內,這裡「穄米和麥子生長茂盛,犬馬牛羊繁衍興旺,還是盛產寶石的地方」,因此周穆王命令王師在這裡就地修整。

兩天以後,鄄韓氏首領大出血:良馬百匹,服牛三百,良犬七千,牥牛二百,野馬三百,牛羊二千,穄麥三百車。

近現代古文字學家顧實考證,這個深居內陸,而且又水草豐美的草原,可能是位於今天阿姆河下游的圖蘭平原。

如果是這樣,那麼周穆王的足跡就進入到中亞了。

下一站,西王母站,周穆王在此停留了四十餘日,期間還到一處曠野令六師放開手腳大肆捕獵九天,以至於「鳥獸絕群」,收穫頗豐。

以上行程是前後相繼的,中間並沒有遺失行程,也就是說周穆王在兩個部落間的時間,最長也就是半個月的時間,每一個部落基本都會進獻牛羊馬甚至糧食作為補給,而且數量龐大。

再加上周穆王大軍本身攜帶的部分口糧,隨行補給應該說得過去。

至於周穆王的軌跡,到底是經過從蘭州越過昆崙山,繞道塔里木盆地南段北上,還是直接從河西走廊,經過祁連山到西域,然後抵達天山,這是一個沒法定論的東西,如果將各位史學大拿的考證全部搬運上來,必然會很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