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之居
徐召評劇
徐召評劇是自清代開始表演、培訓並組班,主要分布在獻縣西城鄉徐召村一帶的傳統劇種。 2008年,徐召評劇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獻縣西城鄉徐召村一個排練場里,隨著板胡、司鼓清亮高昂地奏響,穿戴上行頭、拉開身段的幾位村民依次上台,唱起了評戲。
但只見,「秦香蓮」唱腔低回婉轉、端莊大氣,「劉巧兒」唱腔甜潤、清新明快,由女演員反串兒的「崔護」則聲音明亮、唱腔激越。
「蒙嫂娘18年將弟來撫養,再生之恩勝親娘……」當77歲的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召評劇第六代傳承人高之居飾演的「包公」上場,四周響起掌聲,他臉譜額間的月牙勾得大而流暢,兩道白眉斜插入鬢,不僅扮相上大氣簡潔,演唱起來更是圓潤深厚、真切感人……
徐召村有「評劇之村」美稱,這裡的人們代代相傳,把評劇視為傳家寶。
李淑英(右)給演員化妝
評劇唱了上百年
「評劇在咱們北方廣泛流傳,在俺們村,下至剛會走,上至九十九,大人小孩都會唱兩口兒。」現任徐召評劇團團長的高之居,下台後介紹起來,「徐召評戲是清代末年由俺們村的清宮太監於醜子傳下來的。他以前在宮裡呆的時間長,聽戲多,愛戲、懂戲……」
位列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評劇,因為善於表現人民生活而令人喜聞樂見。評劇原名「蹦蹦戲」「落子戲」,1935年正式使用「評劇」的名稱。當年,祖籍徐召村的於醜子,曾帶著抱養的兩個女兒和四個侄子及侄媳,在天津「燕樂」和「田貴」兩個中央戲園跟班學戲。
高之居說:「聽村裡的老人們說,日軍佔領天津時,於醜子帶著全家回到俺村,組建了於家戲班,唱蹦蹦戲。兩年後,他又帶著全家回到天津,和著名評劇藝術家梁寶祥、李藝廷、高良貴、郭壽燕等同台演出。那個階段,他們的評劇表演水平提高特別快。」
於醜子去世後,他的侄子於小樓組建評劇團,在天津「下瓦房」「田貴」和「雨來散」三個戲園子唱戲。1942年,於小樓回到滄州,在城隍廟組建京劇、評劇團。當時,他打破了家族觀念,除了於氏一脈,也允許外姓青少年入團學藝,一度曾達到30多名演員。
1948年,於小樓請獻縣石家疃村人、天津天華景科班出身的戲劇教育家梁寶祥到徐召教戲,使徐召評劇規範化。「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徐召評劇團已經能演出《於公案》《李香蓮賣畫》《茶瓶記》等40多個劇目,深受社會歡迎,也出現了一批優秀演員,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高之居說,「當時,獻縣成立的評劇團,主要就是以徐召評劇團為班底。」
上世紀70年代,老藝人劉則義等舉辦評劇培訓班,在村裡培養演員,使徐召評劇後繼有人。他們還排練《馬本齋》等現代戲。當時,從專業劇團退休的老藝人王鶴祥、劉化如、戴桂雲、劉淑珍等不忘家鄉情,都回到老家義務教戲。
現在村子裡活躍在舞台上的這批演員,小時候就是跟著劉則義、於印夫、王培德等老藝人學評劇的。
高之居與樂隊交流
把它融入血脈中
59歲的李淑英是徐召村評劇團副團長。她是鄰鄉人,因為自小在徐召村學戲,就嫁到了這裡。她十幾歲時就被選拔到縣評劇團學戲,後回到徐召村唱了半輩子評戲。這些年,她唱戲之餘,在村裡劇團協助高之居忙前跑後,自己也是搭錢搭物,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劇團里。
「俺們小時候學戲都是老藝人們口傳身授,不像現在有這麼多渠道學習專業知識。那時候唱的都是『梁子戲』,沒有樂譜,樂隊怎麼拉我們就怎麼唱,可以隨意換曲牌,多點詞、少點詞、添點詞、刪點詞都行。不過,這樣能即興發揮,也有很大的樂趣。」李淑英開心地說。
十幾歲開始,李淑英、蔡桂枝、劉素梅、楊占亭等人就跟著村裡的評劇團到四里八鄉演出了。每到一個地方,他們一演就是十天半月,一天至少演兩場。
「那時候,我們唱戲很辛苦,去外面演出時經常在露天地睡覺,掙的是村裡的工分。」李淑英說,「雖然為了唱戲,耽誤了很多事兒,但是我一點兒也不後悔。咱是徐召人,能把評劇傳下去也值得了!」
經過百餘年的傳承,評劇已經融入人們的血脈中,徐召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評劇村」。「俺們村唱評戲名聲在外,只要有外地來縣裡唱戲的,都要招呼『徐召』的來聽戲。」李淑英笑著說。
妝扮上的演員
弘揚戲曲文化
近年來,隨著各種娛樂形式的興起,評劇的傳播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為了把評劇傳承下去,徐召村歷屆黨支部和村委會都盡全力支持戲班子。經多方籌資,村「兩委」為劇團建了4間寬敞的房屋,其中有排練廳、水泥舞台和露天劇場。
「評劇藝術是徐召村全體村民的傳家寶,我們會竭盡所能保護好它。」徐召村村主任王鶴義說。
徐召村黨支部副書記高會齊介紹,多年來,徐召評劇繼承和發展了評劇藝術,為國家專業劇團培養了10餘名著名演員。近年來,幼時曾在村裡跟退休回鄉哈密市評劇團演員王鶴翔學戲的魯美、魯花朵姐妹倆,被選入衡水市評劇團,後成為天津市第三評劇團的青年主演。其中,魯美攻學青衣、小旦,魯花朵攻學娃娃生。
如今,活躍在村評劇團舞台上的,主要是以第六代傳承人高之居、第七代傳承人李淑英為代表的演員,這些演員中,有許多是從別村被吸引來的。曾擔任村小學校長的劉樹蘭,退休後擔任了村婦聯主任,由於對評劇的熱愛,也加入到了劇團。
每當排練或演出,拉胡琴的杜科村白承分和東屯村金立獻兩位老人也都會趕來加入到樂隊。
今年60歲的徐召評劇團演員郎付深,是東屯村人。前不久,他參加我市評戲大賽,獲得一等獎,被評為「滄州市十大名票」。
目前,徐召評劇團有30多位演職人員,7大箱的各種戲裝,能演出《包公賠情》《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16個劇目,還有成套的演出行頭、樂器、道具。
如今,健在的老藝人能指導說戲30多個劇目。他們通過老藝人口述,把原始傳統劇目整理成冊,並選取有價值的傳統劇目加工、改編成具有生命力的新劇目。
西城鄉民間歷來有演出團體多的特點,較有影響的有徐召村評劇團、蔡東庄話劇團、西城北村秧歌隊等。徐召評劇團的演員們,憑藉著對戲曲的一腔熱愛,豐富著當地的文化生活,傳承著古老的文化傳統。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廣 趙方圓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