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灌陽四名村民發現春秋戰國時期文物主動上交,發現人女兒:能在自家果園挖出文物很榮幸

12月10日,桂林市灌陽縣洞井瑤族鄉太和村村民周建斌、周為、王小龍和莫加邦因主動上交戰國時期文物,獲得了灌陽縣文物管理所頒發的榮譽證書、錦旗與獎金。

四名發現文物的村民獲得錦旗和證書。圖/受訪者提供

發現文物的村民周建斌女兒周昱含向九派新聞記者介紹,6月10日,他父親在果園挖坑時發現了「寶物」,就叫朋友一起來挖。父親挖出來後將「寶物」拍照片給她,她在網上查資料發現很像戰國時期的編鐘,於是一致決定上交,併當天將發現的「寶物」交到鄉政府。

挖出的春秋戰國時期銅甬鍾。圖/受訪者提供

桂林市灌陽縣文物管理所接到鄉政府的消息後,聯繫到廣西文物保護與研究所李珍教授到現場勘察指導,初探現場,確定為戰國時期墓葬或窖藏,出土物為春秋戰國時期銅甬鍾。

挖掘現場。圖/受訪者提供

隨後,桂林市灌陽縣文物管理所邀請區、市文物考古專家一行6人,對太和村青塘凹棉花園出土銅甬鐘的出土現場進行了勘探,並布方試掘,經過三天兩夜的發掘,先後在甬鍾出土地的西面發現了銅鉞,銅矛各一件,玉玦近二十件,初步判定為春秋戰國時期窖藏器物。

此地出土文物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少外地人也抱著僥倖心理來「探寶」。周昱含介紹,在考古隊發掘文物的三天,有民警在發掘現場值守,父親半夜不放心也自發去地里巡邏守夜,怕地里還有沒挖完的東西被別人挖走,其中有一天下午,有外縣的人來這裡想要偷挖,被其家人發現和趕走。

她還表示,能在自己家的果園裡發現這種有上千年歷史的「寶物」,感覺很自豪和榮幸,在挖掘完專家判定沒有其他「寶物」之後,心裡更踏實了,不希望還有「寶物」被不懷好意的人用不正當的手段挖走。

周昱含稱,在上交「寶物」時,周圍親戚朋友和村裡人議論很多,有人取笑他們,說他們很傻,但是父親說不必理會那些聲音,他說,「國家的東西你自己承載守護不了,就應該交給國家。」

周昱含向九派新聞介紹,自己小時候和父親在這片地里幹活時就偶爾挖出過一些磚頭和瓦片,之後這片地還會種果樹。目前出土文物保存在灌陽縣文物管理所,之後去向尚未確定。

桂林市灌陽縣洞井瑤族鄉工作人員表示,本次挖掘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窖藏器物,將成為灌陽縣寶貴的研究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很感謝這幾位村民對灌陽縣文物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為保護國家文物所作出的貢獻。

九派新聞記者 宋銘濤